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及翻譯註譯

文言文及翻譯註譯

1. 短小文言文(帶註釋和譯文)

王戎識李

王戎①七歲,嘗與諸②小兒遊③。看道邊李樹多子④,折枝⑤,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劉義慶《世說新語》)

①〔王戎〕晉朝人。②〔諸〕眾。③〔遊〕玩。④〔子〕果實。⑤〔折枝〕壓彎了樹枝。⑥〔信然〕真是這樣。

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壹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麽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麽多李子,這壹定是苦李子。”摘來壹嘗,果然是這樣。

王戎為什麽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因為在路邊,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別人摘光了。

這個故事寫王戎小時候,觀察仔細,善於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文章最後講“取之信然”說明他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是壹個聰明的孩子。

2. 求短篇文言文帶譯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譯文100字左右準確說字越少越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壹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有壹次,它爬上岸邊遊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壹定是烏賊在裏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裏把烏賊抓了出來. 1、弈秋誨弈 原文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譯文 下棋在眾技藝中,只是壹種小技巧,但不專心致誌,就沒法學會.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地向弈秋學習,全神貫註地聽弈秋的講授;另壹個人雖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裏老想著會有天鵝飛來,想著張弓搭箭去射它.這個人雖說是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但遠不及前壹個人學得好.是因為這個人趕不上前壹個人聰明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2、豚子食於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嘗遊於楚矣,適見豚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莊子·德充符》 譯文 孔子說:"我曾在去楚國的時候,在路上正巧遇見壹群小豬在壹頭死母豬身上吃奶,壹會兒便都驚慌失措地逃跑了.因為它們看到母豬不再用眼睛看它們了,不像壹頭活豬的樣子了.小豬們愛它們的母親,不僅是愛母豬的形體,更主要的是愛充實於形體的精神. 3、巫馬其買鴆 原文 巫馬其為荊王使於巴.見擔鴆者,問之:"是何以?"日:"所以鴆人也."於是,請買之,金不足,又益之車馬.已得之,盡註之於江. ——《屍子》 譯文 巫馬其作為荊王的使者出訪巴國.在途中,他遇見壹個肩挑毒酒的人,於是問道:"這是做什麽用的?"那人答道:"是用來毒害人的."於是,巫馬其就向他買那毒酒,帶的錢不夠,又押上隨行的車馬.買來後,全部都傾倒到江裏去了.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壹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沈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醉翁談錄》節選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壹日,嘴對鼻子說“爾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說:“吾能別香臭,然後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對眼睛說:“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說:“吾能觀美醜,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說:“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說:“我也不願與諸君相爭,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妳壹個面皮,安放哪裏”?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們四個都有靈性.壹天,嘴對鼻子說:"妳有什麽本領,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識別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妳的位置之上."鼻子對眼睛說:"妳有什麽本領,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說,:"我能觀察善惡美醜,遙望東方和西方,我的功勞不小,所以位置在妳上面."鼻子又說,"如果這樣,那麽眉毛有什麽本領,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說,"我不能和各位相互爭辯比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妳的臉放到哪裏?" 未嘗壹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壹遇也?”對曰:“吾少年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後主又用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壹遇.” 翻譯:從前周國有個想當官總當不上的人,年紀大了頭發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問他:“為什麽哭啊?” 回答說:“我幾次想當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憐自己年老了沒有機會了,所以就哭啊.”別人說:“求官怎麽就壹次都沒求到呢?”回答說:“我少年的時候,學的是文,道德文章學好了,準備去當官,國王喜歡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國王死了,後來的國王又用武將.(等我)兵法武功學好了,用武將的國王又死了.少年的國王剛剛登基,喜歡用年輕人,我又老了,就這樣沒求成壹次官.” 商湯見伊尹 昔者湯(商朝建國君主)將往見伊尹(商朝初年的賢相),令彭氏之子禦.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於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

3. 簡短的文言文及其翻譯,註解

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鬻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翻譯:有壹個楚國人賣他的珠子給鄭國人,用木蘭做了壹個匣子,用桂椒熏染它,再用美玉裝飾它,最後用翡翠點綴它。但那個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卻退還了他的珍珠。這可以說是善於賣匣子了,不能說是善於賣珍珠。

字詞解釋

楚:楚國。

其:代詞,他的(指楚國人)。

珠:珍珠。

於:向,對。

鄭:鄭國。

者:。..的人。

為:做,制造。

木蘭:壹種木紋很細的香木。

之:的。

櫃:盒子。

薰:香草;這裏作動詞, 用香料熏染。

以:用。

桂:桂木.

椒:花椒,香料。

綴:點綴,裝飾。

珠玉:珠子和寶玉。

飾:裝飾。

玫瑰:這裏指壹種美麗的玉石。

輯:同“緝”,裝飾邊緣。

翡翠:壹種綠色的玉,有玻璃光澤,也叫硬玉。

櫝:盒子。

而:卻。

還:退還。

此:這,指代楚人的行為(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可:可以,能夠。

謂:說,認為。

善:擅長,善於。

未:不。

鬻(yù ):賣。

4. 經典文言文 有翻譯並且有註釋和講解

傳說有壹種蟲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氣所化。

東方朔的解釋並不科學,不足為信。但他這樣說,實際上是借古諷時,婉諫漢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殘害無辜,引起民眾的怨恨和反抗。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為“眾庶愁怨”,應引以為鑒。 更加具體的解釋: 東方朔與“怪哉”故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壹百四十,《鑒戒錄》條下曾雲: “蜀何光遠撰。

東方朔辨怪哉蟲事(案:小說已佚,此條見《太平廣記》四百七十三),已為附會”。 這裏提到的“小說”,當為南梁殷蕓編纂的《小說》,雖然早佚,但我們卻能看到輯本。

除魯迅、余嘉錫外,周楞伽也有輯本。在周楞伽輯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說郛》,原註為“出朔傳”,我估計是指《東方朔別傳》: 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觀者莫識。

帝乃使朔視之,還對曰:“此‘怪哉’也。昔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果秦故獄。

又問:“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果糜散矣。

(《殷蕓小說》卷二第60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 這個“怪哉”故事,是東方朔故事的極品之壹,由此可見,其編纂者殷蕓著實了得。周楞伽輯註《殷蕓小說》前言引《南史》等,說他“性情灑脫,不拘細節”,從這則小品看,殷蕓還有難得的想象力,超群的諷刺力,才能把它編寫得這麽精彩。

或許,正緣於此,它在多次在別的書中出現吧。目前,我搜集到的僅這五種版本: 1.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此地必秦之獄處。”

即按地圖,信如其言。……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說》) 2.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獄處也。

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麋。

賜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故也。

(《太平禦覽》卷八百壹十八·布帛部五) 3.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先驅馳還以報,上使視之,莫知也,時朔在屬車中,令往視焉,朔曰:此謂怪氣,是必秦獄處也,上使按地圖,果秦獄地,上問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積憂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禦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三亦引,辭稍異) 4.《郡國誌》曰:雍州鹹陽縣北十五裏長平阪,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

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

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禦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5.《廣五行記》曰:漢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鼻盡具。

觀者莫識,帝使東方朔視之,對曰:“此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死,鹹仰首嘆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獄處。”

朔又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當消。”於是取蟲致酒中,須臾糜散。

(《太平禦覽》卷九百四十四·蟲豸部壹) 其中,第壹種本《小說》,字詞差異不大。第二、三種皆本《東方朔別傳》,彼此卻有些差異:前者說“有蟲覆地”,後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說“夫愁者”,後者說“夫積憂者”。

第四種所本的《郡國誌》,大概是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郡國誌》。如此,是書對“怪哉”的記載要比《異苑》早多了。

第五種所本的《廣五行記》,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種都要文壹些。《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二十有壹篇《異疾絳州僧》,亦引自是書,全文如下: 永徽中,絳州有壹僧病噎,都不下食。

如此數年,臨命終,告其弟子雲:“吾氣絕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終而卒。

弟子依其言開視,胸中得壹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弟子致缽中,跳躍不止。

戲以諸味致缽中,雖不見食,須臾,悉化成水。又以諸毒藥內之,皆隨銷化。

時夏中藍熟,寺眾於水次作靛,有壹僧往,因以少靛致缽中,此蟲恇懼,繞缽馳走,須臾化成水。世傳以靛水療噎疾。

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號(永徽元年為650年),此書又被《廣記》征引,必為唐人作品。從這篇《異疾絳州僧》看,文筆同樣不暢。

絳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節,與酒消怪哉的情節類似,說不定該書專收藥水治病之事呢。 現在,就以最早的《郡國誌》為本,看“怪哉”故事後來是怎麽變化的: 《郡國誌》曰:雍州鹹陽縣北十五裏長平阪,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

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

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禦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從這裏,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沒有仰首嘆怪哉的描寫,諷刺藝術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沒有。

“長平阪”,在《殷蕓小說》、《廣五行記》中都找不到; “蟲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則被《殷蕓小說》、《廣五行記》簡化或改寫:《殷蕓小說》僅說“有蟲,赤色”,更加晚出的《廣五行記》說“有蟲,赤色頭”,認為“。

5. 20篇文言文及其翻譯(記住要簡短的不要太長)

蜀道難 作者: 李白 噫籲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雕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啊!多麽險峻,多麽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

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麽渺茫不清。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沖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

問妳西遊什麽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巖難以攀登。只見鳥兒叫聲淒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

又聽見杜鵑在月夜裏啼叫,哀愁充滿空山。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

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壹尺,枯松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

就是這麽危險,妳這遠道的人,為什麽來到這裏?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壹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

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沈落到低窪的水塘裏。

南村的壹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盜賊的事來,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只好回來,拄著拐杖感嘆自己的不幸和世態悲涼。

壹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陰沈迷蒙,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亂踢,把被裏給蹬破了。

(因為)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壹點幹的地方。像線條壹樣的雨點下個沒完。

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怎麽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窮苦人(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壹樣。唉!什麽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去也甘心!《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壹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

6. 文言文《鹿乳奉親》的翻譯和註譯

文言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詩曰: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皮。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翻譯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想喝鹿的乳汁,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裏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而欲射之。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壹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壹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註釋

周:周朝

患:患有疾病

獵者:獵人

俱:都

至:極至

乃:就

乃:才

衣:穿

7. 文言文大全及翻譯

崔景偁拜師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

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譯文: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後,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慚愧並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並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