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容納民間文學材料較為豐富的有:《搜神記》、《拾遺記》、《搜神後記》、《述異記》以及《博物誌》等等。接下來我們就簡要地了解壹下它們。
1. 《搜神記》
《搜神記》為晉朝人幹寶所著,主要記載鬼神怪魅,是較早集中記述神話傳說、俗聞逸事的專書,***搜集故事464篇。書中故事大都源於神話傳說、宗教演繹和民間傳聞,雖然虛妄荒誕,卻也各有理寓。講忠孝節義的,反映儒家觀點;講神仙術數的,植根道教思想;表現因果報應的,源於佛學宗旨;勸善懲惡則是三教殊途同歸的目的。 若我們撩開其鬼怪世界的神秘面紗,能窺見民俗風情,能了解世道人心。
2.?《拾遺記》
?《拾遺記》是東晉王嘉創作的壹部古代誌怪小說集,書裏生動記載了種種神奇的科幻事件,其想象之奇特,描寫之生動,讀來時不時會怦然心動,直呼過癮。該書***十卷,前九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部分很多是荒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為正史所不載。末壹卷則記昆侖等八個仙山。該書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則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創作《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讀過《拾遺記》後曾說:“當我翻開那本書時,卻發現那夢想中的東西已被人創造出來。”,可見《拾遺記》就是壹部鮮為人知的“科幻”奇書。
3.?《搜神後記》
《搜神後記》又名《續搜神記》,是《搜神記》的續書。題為東晉陶潛(365-427)撰。所記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偽不可待辯。皆陶潛死後事,故疑此書為偽托,或以為經後人增益。《搜神後記》與《搜神記》的體例大致相似,但內容則多為《搜神記》所未見。該書凡十卷,壹百壹十七條。《搜神後記》在魏晉南北朝的誌怪群書中是頗具特色的。它內容上略為妖異變怪之談,而多言神仙;藝術上是蕪雜瑣碎的記敘減少,成片的 有關當地風土的民間故事。
4.《述異記》
《述異記》由(南朝梁)任昉所著,今本收文三百余條,主要記述怪異之事,極少涉及當時很普遍的佛家內容,但題材要比祖沖之《述異記》廣泛豐富得多。神話傳說、山川地理、古跡遺址、民間傳說、歷史掌故、奇禽珍卉等,無所不記,內容相當龐雜。其中資料類的條目,與張華《博物誌》相近,但比《博物誌》資料豐富。如精衛填海、武陵桃花源等,都將歷史上數種說法加以排列,再做取舍。另外書中輯錄的壹些民謠民諺,亦可看出當時社會風氣、民俗人情。另外不少條文還征引前人壹些詩賦文章,這些詩賦文章有的已失傳,更顯其資料的可貴。
5.?《博物誌》
《博物誌》由西晉張華所撰。今傳本為10卷。由後人搜集而成。分類記載異境奇物、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內容博雜,多取材於古籍,有山川地理知識、有歷史人物傳說、有奇異的草木蟲魚以及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故事的記錄,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的材料。據晉王嘉《拾遺記》,謂成於晉武帝時。然《拾遺記》記事多誕妄,未可以為確據。此書第壹卷記地理山川,第二卷記域外異人及物產,第三卷記各種奇怪之動植物,第四卷記物性及藥物等,第五卷記方士服食,第六卷記人名、文籍、禮樂、器物等,第七卷記異聞,第八卷為“史補”,第九、十兩卷為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