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戰後,我國政府做出了震驚世界的舉動:除了遣返全部3000多名戰俘外,還歸還了我們在戰鬥中繳獲的全部武器、車輛和其他軍用物資。更神奇的是,周恩來還特意指出:“我們不僅要擦洗幹凈,還要在歸還印軍戰車前加滿油,然後通知印軍取回。”
這種以這種方式將繳獲的物資全部歸還的做法,在中外戰爭史上從未有過。周恩來此舉的目的是什麽?是所謂的“窮大方”嗎?作為總司令,周恩來自然不是“窮大方”,他的計劃其實很巧妙。
作為兩個人口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幾千年來沒有發生過任何軍事沖突。當西方殖民者入侵亞洲時,中國和印度都深受其害。所以新中國成立後,中印關系壹度非常融洽。
當時中國正被西方國家孤立,印度成為新中國對外發聲的最重要窗口之壹,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紐帶。
從65438年到0954年,尼赫魯帶著他的女兒英吉拉·甘地訪問了中國,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給予了他熱情的款待。不僅如此,中央領導還組織北京市民舉行了規模空前的歡迎活動。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印關系開始急劇惡化。這是因為中印邊界壹直存在歷史遺留問題。1914年春,英國殖民者召開了非法的西姆拉會議。會上,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背著印度政府代表,設計了壹條西起中國與不丹邊境,向東延伸的非法邊界線,企圖將中印邊境約9萬平方公裏的印度領土據為己有。而這條線,也被稱為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這條邊界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印軍開始向麥克馬洪線推進,1953年基本占領了該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中斷於中印邊境,印度於1952年開始入侵,占領印度領土近2000平方公裏。
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和印度從未有過任何爭議。但從1954開始,印度開始對我阿合奇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1955年,印度軍隊公然越過中國行政管轄線,占領中國巴裏加斯地區。
起初,中印邊界問題只是壹個純粹的外交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談判和友好協商解決。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盤踞在臺灣省的蔣介石集團正在美國的羽翼下蠢蠢欲動,企圖東山再起。所以中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主要分布在東北和東南沿海。中印邊界顯然是次要方向,不是優先方向。
因此,中國提出了擱置爭議的方案:在中印邊界東段,印度軍隊從占領區撤退,在邊界問題解決之前,印度軍隊不得越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印度軍隊不得越過中國的行政管轄線,不得從被占領的巴裏加斯地區撤出。
在當時的中印邊境,印軍與印軍的對峙已經非常緊張,頻頻發生誤射事件。因此,以毛澤東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出於對和平的渴望,希望中印兩軍能夠脫離接觸,避免真正的熱戰。
但印度人無視中國的合理建議,反而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領土主張。他們不僅要求中國承認印軍對上述中國領土的占領,還進壹步要求中國將阿克賽欽等地區約3.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割讓給印度。
在提出領土要求的同時,1959年6月至9月,印度侵占了中國的郎酒、坎澤馬尼、馬吉頓、班公湖和烏熱地區。不僅如此,印度還向中國邊防部隊開槍,制造流血事件。中國的善意不僅沒有阻止印度的侵略,反而越來越囂張。那麽印度球迷信心的根源在哪裏呢?
首先,印度當時正處於全盛時期。由於地理位置重要,人口眾多,印度是為數不多的同時受到美蘇拉攏和支持的國家。不僅如此,印度總理尼赫魯在萬隆會議上大出風頭,與鐵托等人壹起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首腦,在新興發展中國家也頗有威望。
回顧中國,當時的外交環境可謂異常嚴峻。當時中國已經和蘇聯交好了。所以中國必須應對蘇聯和美國兩個戰略方向。如果中印開戰,美蘇無疑會站在印度壹邊。
第二,印度的軍事實力不弱。作為英軍的公仆,印軍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所以,作戰經驗豐富的印度軍隊號稱戰遍了歐、亞、非。從建國到中印戰爭,印軍從未打敗仗。
印度人壹直聲稱,壹個印度士兵可以抵抗十個中國士兵。1951年,印度向朝鮮派出觀察員,目睹了誌願軍擊敗美軍的英勇表現。於是他馬上改口:壹個印度兵只能對付六個中國兵。
按照印度陸軍部的說法,“無論中國軍隊如何反應,印度軍隊都有能力壓制”。更糟糕的是,下級軍官也受到了高級軍官思想的影響,甚至基層部隊也沾沾自喜。
最後,從中印邊境的地理情況來看,確實對我國不利。中國向中印前線運送物資必須經過高聳的青藏高原。戰壕的運輸成本極高,補充人員也不容易。在青藏高原補給壹個團的費用相當於平原地區壹個師的費用。
而印度人則依靠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平原,因此可以輕松調兵遣將,籌集戰爭物資。所以印度人假設中國肯定不敢抵抗印度,印度軍隊只會前進。這也是尼赫魯所謂“前進政策”的由來:“向哪裏前進,哪裏就是印度的領土。”
這是可以容忍的,也是不可容忍的。到1962,戰略機遇期終於出現。5438+00年6月,美蘇爆發古巴導彈危機。兩個超級大國將核彈瞄準對方,壹場核戰爭壹觸即發,毀滅了人類文明。這個時候,美蘇已經沒有時間把目光投向亞洲。
所以毛澤東決定利用這個戰略機會給印度壹個雷霆般的打擊,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力量。為此,毛澤東召集周恩來、朱德、劉伯承、賀龍等領導人在中南海開會,制定了對印作戰的戰略計劃。
毛澤東認為,印度軍隊在向中國推進的時候,屢次觸犯兵家大忌,只在前線投入大量兵力,但兵力縱深非常空虛,就像壹個雞蛋殼,只要破了就如入無人之境。
同時,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其實很差。前敵指揮官張國華認為,印軍的作戰水平不如壹般國民黨部隊,甚至不如五大主力。同時,印軍的官兵彼此分明,軍官都是由養尊處優的上等種姓擔任;另壹方面,士兵都是低種姓。他們饑腸轆轆,飽受折磨,士氣低落。
反觀我軍,官兵壹致,上下壹體,士兵用命。《孫子兵法》裏有句話:“上下欲同則勝”。我軍在戰鬥欲望上遠勝印度軍隊。
同時,印軍非常怕吃苦,不擅長長途行軍,缺乏高原作戰經驗,整體素質差。他們推己及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去行軍的艱苦地區,中國軍隊當然做不到。因此,我軍可以出其不意,發揮我軍擅長的突防戰術,分割包圍敵人,進而徹底殲滅之。
在巨大的軍用地圖前,毛澤東指著地圖上的印度據點,用手做了壹個橫掃的手勢,然後自信滿滿地說道:
就在我軍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已經做好了懲罰印度軍隊的準備。以周恩來為首的外交部門也在戰鬥。
在外交部第壹次研究會議上,周恩來向羅瑞卿、耿飈等人指出:印度無視國際慣例,向我宣戰。我們不應該像它壹樣,而應該光明正大。在自衛反擊戰開始前,如果印度要提交回去,會通知我邊防部隊即將發動反擊,並說明我軍被迫自衛的原因和目的。
周恩來認為,對印戰爭不僅是壹場軍事戰爭,也是壹場政治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會震懾印度擴張主義者,還會向世界展示我作為“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風範。我軍對印軍的反擊有理有據,符合國際規則。這樣就不會對別人發號施令,在外交層面和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地位。
做了壹輩子軍人的周恩來也清楚地意識到,外交工作不能與軍事行動相平衡。中印邊境反攻是壹場雷霆萬鈞、咄咄逼人的快速決戰,壹定要註意突然性,絕對不能讓印度人提前知道我們的意圖。
於是,周恩來詳細準確地計算了從印度駐華大使館向印度外交部、印度外交部向其最高機關、印軍領導機關、印軍領導機關向邊境地區印軍報告、通報、傳達所需的時間,然後確定了向印度駐華大使館遞交照會的具體時間。讓印度收到中國的外交照會,但同時在中印邊境部署軍事力量也為時已晚。
在周恩來的指揮下,耿飈緊急起草了壹份說明,並提交毛主席審批。毛澤東批準這封信時,已經是深夜了。當時印度駐華大使不在北京,耿飈命令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給印度代理人打電話。
然而,印度臨時代辦已經回宿舍睡覺了,睡得很沈。不管人在宿舍外面喊,按門鈴,敲門,叫房間,就是叫不醒。無奈之下,禮賓司的同誌只好翻過圍墻,把房間裏的代理人從床上叫起來,然後把紙條交給目瞪口呆的印度代表。雖然印方得知我們即將發動自衛反擊,但軍事回應已經來不及了。
10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反攻打響。在柯傑朗河上,我軍集結了1.4萬的軍隊,給駐守在那裏的印軍第七旅以毀滅性的打擊。我軍兩翼夾擊,迂回至後方,被切割師包圍。壹天之內,我們消滅了印度軍隊的第七旅,並俘虜了準將將軍戴維。隨後,我軍兵分五路,收復達旺地區。
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也對占領我國領土的侵略者進行了反擊,並鏟除了入侵據點。在西線,丁勝指揮邊防軍大規模反擊,拔掉了入侵加洛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的印軍,拔掉了幾個入侵據點。
10年10月24日,我國政府趁著我軍大勝,向印度提出三點建議: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但不出所料,這些真誠合理的建議被印度政府斷然拒絕。
不僅如此,印軍還繼續向邊境增兵,敵軍總數達到3萬多人。他們不僅沒有停下來,還敢主動攻擊我軍。駐紮在新疆的丁勝毅然發動了反擊。他以部分兵力牽制正面之敵,集中主力於兩側包圍敵人後方,殲滅了大部分侵入西山口地區的印軍,然後繼續向南進攻,收復了西段全部領土。
在東段,張國華也發起了大規模進攻。他用合擊的方法,接連擊潰了敵人的第62旅、第65旅、第48旅。
在我軍的進攻下,壹萬多印軍全軍覆沒。到處都是印度逃兵,我軍設重圍追趕。在追擊中,我軍打了許多神話般的仗。
多隆橋,在創可貼洛杉磯東南約30公裏處。我軍27名官兵在此阻擊近241名官兵。面對眾多敵人,某團作訓參謀康德新做出了壹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我軍在炮火支援下,從四面出擊,當場擊斃35名少校以下的印度士兵。看到突圍無望,敵人只好向我軍投降。在這場戰鬥中,我軍只有三名士兵受輕傷。
55師163團9連副班長龐國興在與大部隊失去聯系時,與另外3名孤軍戰士組成4人戰鬥小組。敵群中,龐國興等四人左右奔襲,深入敵縱深15裏,前後打了五個勝仗。他們攻占了敵人的炮兵陣地,打死了七名壹、二級準尉以下的官兵,繳獲了大炮、推土機、汽車等物資。
戰後,部隊為龐國興等人舉行了慶祝會。在這次慶典上,龐國興慷慨地說出了那句名言:
這些只是我軍英雄業績的壹個縮影。到20日,印度軍隊基本被消滅,許多印度士兵逃入深山老林,到處都是軍車和坦克。東線部隊已經逼近中印邊境的傳統習俗線。
不僅如此,我國政府還將自衛反擊戰中繳獲的武器、戰車等軍用物資全部歸還印度。在歸還繳獲的物資前,周恩來還特別指示,繳獲的戰車必須擦洗幹凈,加滿油,然後通知印軍來領取。
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做了安排。印度軍隊來拿裝備的時候,不是要打象征投降的白旗,而是要打綠旗。我軍自衛反擊的目的是趕走入侵的印度軍隊,進而促使印度坐到談判桌前,和平解決邊界問題,而不是要求印度軍隊向我們投降。讓他們打綠旗,壹方面顯示中國的和平誠意,另壹方面也不把印度當投降派,給對方壹個臺階下。
那我軍為什麽把武器還給印度,給他們的戰車加滿油?這就是所謂的窮大方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軍之所以退回印度武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武器太次了。在以往的戰鬥中,我軍在裝備上普遍不如對方。但在中印反擊中,我方武器徹底碾壓了印方。
以我軍使用的步槍為例。我軍使用的是兇悍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AK-47改裝的56式沖鋒槍。印軍的單兵武器呢?林菲爾德步槍是主要的,起源於壹戰,雖然瞄準不錯,但射速感人。拉壹下槍栓就可以開槍了。
當時解放軍壹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突擊步槍,2挺56式輕機槍。在火力上,我軍用自動化火力輕松壓制了印軍。所以我軍只有幾個人,往往就能壓制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敵軍。
至於其他裝備,大部分都是二戰遺留下來的舊武器,對我軍作用非常有限。還不如直接退掉,讓他們帶走。如果不歸還這些武器,印度反動派就會花更多的錢從國外購買更新的武器。
事實上,印度真正先進的武器並沒有被我軍退回。比如我軍從印度人手裏繳獲的米-8直升機,我們把它帶回中國研究。
其次,周恩來之所以要求把戰車擦洗幹凈,加滿油,是為了顯示我軍的從容。眾所周知,在青藏高原進行補給運輸是相當困難的,印度人自然明白這壹點。如果不歸還武器和戰車,印度人可能會認為我軍撤退是因為後勤不暢,不得已而為之。之後,他們會集中力量報復我們的國家。
所以,周恩來此舉是告訴印度人,我們的軍隊有充足的燃料、武器和糧食儲備,妳們不要瘋了。如果妳想再打壹場,我們還是會去的。比起把印度武器當廢鐵拉回來,還回去更有威懾力。俗話說,要以強淩弱。
所以我軍在歸還裝備上看似示弱,其實是在顯示實力!其目的是為了嚇唬印度人,給他們敲響警鐘,讓他們明白與中國為敵的後果。
“印方雖然按照中方的通知正式接收了歸還的軍用物資,但他們覺得這對他們來說特別丟人,經常為此而哀嘆。所以我充滿怨恨,指責中國是宣傳伎倆。”
然而,印度軍隊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並沒有向中國邊境發動大規模入侵。這場雷霆之戰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不得不說老壹輩革命家的決策是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