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寫書用標點符號嗎?

古人寫書用標點符號嗎?

01

古人要使用標點符號

壹直以來古文都是有標點的,中國最早能考據到的成熟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段落號是以橫線直線作標識的。甲骨文的所謂?段?,是指每壹節記述某日占蔔及其占蔔後效的文字;春秋的《侯馬盟書》,就有使用壹或兩條的短線來表示重文;從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老子》中,就有比較復雜的標點系統;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丶部》中,就收錄了引人註目的壹條:?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凡丶之屬皆從丶。?裏面的?丶?正是古人用來表示停頓之法;宋刻本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就出現頓號來做分隔。另外,古人還會使用三角、圓點、方塊等符號,它們的用法皆不同。在《尚書表註》中,就出現了圓圈、方塊、扁長條等較為復雜的圖案來作為標點。只是,這些多樣的標點圖案到了宋代就逐漸簡化為壹個作為分隔的圓圈。

句讀有誤 句意解錯

大家若是閱讀古書會發現,整本書是壹路寫到底,密密麻麻的字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不信,妳可以試著上網查找古籍看看,例如《欽定四庫全書》的影本。古人讀書,似乎就得訓練自己加上標點符號的能力。

若是妳的標點符號加錯了,那麽整個句子的意思也就會解讀錯了。 例如有壹本坊間的《資治通監》就出現了這類趣事,它裏面的〈梁紀〉出現了壹句:?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

這壹整段是在說敗戰,士兵們無力抵抗,故只能相繼拋棄武器逃亡。

看見?爭投水死者十余萬?這壹句沒有?斷句者以為到了?悉棄其器甲?這壹句就該要停頓了。錯!正確的句讀為:?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

還記得歷史上最著名的無標點句子嗎--?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壹個出自清代趙恬養的《增訂解人頤新集》的句子,若是加上標點符號,將會出現七種拆解的方式。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古人使用標點 符號多樣

話又說回來,其實古人是有在使用標點的,數量還不少。

中國最早能考據到的成熟文字,註意是成熟已經成足夠體系的文字,應該是殷商的甲骨文,那麽在甲骨文中是否已經有相關符號出現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殷墟甲骨文中段落號是以橫線直線作標識的甲骨文的所謂?段?,是指每壹節記述某日占蔔及其占蔔後效的文字。即便是同壹天占蔔而占蔔內容、序次不同的文也以橫直線(偶爾以曲線)分隔。例如(脊)5,以兩直線分隔出三段文字;而《藏新)475則以十橫線分隔開十壹段文字(骨殘,否則不止此數)。壹般說來,肩腳骨上的蔔辭以直線分段,肋骨上的蔔辭以橫線分段,龜甲上的蔔辭分段則橫線直線兼用。甲骨文的這種區分段落的方式仍處於幼稚階段。雖然早在武丁時代的甲骨文就用?線?劃分段落,但並非所有龜甲獸骨上均有這類標識,哪怕版面上的文字亂成壹團也是如此。

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中使用壹條或者兩條短線表示重文,是標點的壹種。漢代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當中的標點系統已經比較復雜,除了之前的單、雙短橫外,還有拐角符號,三角符號,圓點符號,方塊符號等,用法也各異。現在能夠看到的宋代刻本,其實也有標點。宋刻本陸德明《經典釋文》就已經有頓號作分隔。壹些比較復雜的書,像是《尚書表註》就已經有以圓圈、方塊、黑三角、扁長條,半圓等圖案作為標點。這種復雜的標點方式,到了宋代漸漸簡化成為壹個圓圈,作為分隔。甚至在《說文解字》中收錄了這樣壹條:「丶,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也就是「丶」是古人表示停頓的方式。

只寫不念 ?之乎者也?真出名

雖然我們已經找著不少古書是有標點的,可總會好奇古時候的人怎麽不加以利用標點呢?!其實這就和古人的文章結構與學習方式有莫大關系了。?之乎者也?應該算是文言文中相當出名,也是最奇異的文句了。因為?之乎者也?後來從口語中消失了,但是卻持續以書面語的方式出現。它就這樣被人們以?只寫不說?的方式使用了兩三千年。?之乎者也?約莫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書面語中出現的,而且還在二三百年之間快速地達到完備的程度。

?之乎者也?往往代表句子的停頓與分隔。古人常以它代表句子的停頓,尤其是韻文。《離騷》則會使用?兮?來表示壹個句子的結束。在《文心雕龍卷七章句》中,就談論到采用虛詞來斷句:

又詩人以?兮?字入於句限,《楚辭》用之,字出於句外。尋兮字承句,乃語助余聲。舜詠《南風》,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豈不以無益文義耶!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劄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據事似閑,在用實切。巧者回運,彌縫文體,將令數句之外,得壹字之助矣。外字難謬,況章句歟。

另外,還因為古人的學習方式與今人不同,故影響了標點的使用方式。《禮記學記》有載: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壹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視?明辨句讀?的,那是讀懂古籍的起源。

古人其實很重視句讀的訓練,因為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而且,學童求學後,還得考試驗證有沒有?離經辨誌?的能力的。倘若?離經(句讀經典)?有問題,那正說明他還沒有完全讀懂這壹本古籍。所以,想要具備讀古籍的能耐,妳就得先擁有句讀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