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考古學家為何說想找到先秦墓葬,猶如天方夜譚?

考古學家為何說想找到先秦墓葬,猶如天方夜譚?

看了《中國考古史》,從該書當中得知,目前很少考古出先秦時期的帝王墓葬。雖然說,在我國考古史上發現了先秦時期最大的古墓“秦公壹號大墓”,但是考古隊也用了近10年的時間,從壹個村民哪裏才找到,可見要發現先秦古墓的難度有多大。在我國考古史當中,先秦墓葬屈指可數,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帝王墓葬卻很少發現,為什麽先秦墓葬這麽少呢?我覺得,有必要從先秦古籍當中了解壹下先秦時期的喪葬特點,我們才能得到答案。

春秋地圖

古人對於“死亡”不同的用詞

生老病死是壹個很沈重的問題,但是又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壹個問題!在古代人們對於死亡非常忌諱,所以在古代書籍當中就出現了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駕、千秋等詞匯來代替“死”字。當然,這些詞匯都是古代貴族在死亡時的官方用語,然而在民間普通人去世以後還是稱“死”。所以,在《越絕書》當中就有:“天子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而庶人去世以後,才稱之為“死”。

當然,“死”字,也不壹定是庶人的專屬用詞匯。比如,孔子屬於士大夫階級,按理說該使用“卒”。但是,他在《論語》裏談到“死”的時候說:“予將死於道路乎?”用的是“死”字,而沒有用“卒”字。還有“顏淵死,子哭之慟”,也沒有用“顏淵卒”。莊子對於老子去世使用的是:“老聃死”,沒有用謙辭。“死”字在春秋後期頻繁的用到,估計是百家爭鳴的原因,很多人來自於民間,而春秋戰國時期有學問的人,為了親民,大概會用到“死”字。不過後世對於皇帝之死的記載,還是稱之為“崩”,王侯稱之為“薨”,凡是做官的基本采用的是“卒”。

“屬纊”後的喪禮

根據《禮記·喪大記》的記載:“屬纊以俟絕氣。”人將死的時候叫做“屬纊(zhǔ kuàng)”。“屬”是放置的意思,“纊”是絲絮(絲綿)。古人在臨終之前,要用新的絲絮(纊)放在口鼻上,試探是否還有氣息。

周天子

當然,這種判斷死亡的方式,只是先秦時期個別地方的風俗,並非每個地方的風俗都這樣。總之,古人在將要臨終的時候,“屬纊”已經成為將死之人的代名詞。

根據《禮記》的說法,先秦時期,病人“屬纊”氣絕以後,死者家屬還會慟哭。死者去世,家屬還要為死者穿上官服,為其招魂,稱之為“復”。如果,招魂後,死者沒有蘇醒,就開始準備後事。

喪禮的步驟是,死者去世先將屍體放置於窗戶下,然後為其沐浴。沐浴以後,為死者穿上衣衾,稱之為“小斂(殮)”。據說,官位等級不同的死者在去世以後,放置衣衾的數量不同,官越大衣衾越多。按照先秦時期的規格:“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在“小斂”的次日,家屬把死者裝入棺材,稱之為“大斂(殮)”。

先秦諸侯

“大斂”入棺之前,死者的口中還要“飯含”。關於飯含,先秦時期也很講究,不同等級的人在去世以後,嘴裏面所含的物品也不同。根據《周禮·地官·舍人》記載:“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所以,飯含不僅僅是嘴巴裏面含米飯。到了先秦以後,盜墓的猖獗,很多人在死者去世以後,都用銅錢,普通家庭還是用米飯含在死者嘴裏,所以稱之為“飯含”。

“飯含”的寓意是指,死者去世以後,在另壹個世界中還能繼續享受生前的食祿。所以,等級越高,死者嘴裏面的飯含也不同。如果,先秦考古的時候要判斷死者的身份,其實嘴巴裏面所含的物品,就能辨別其等級的高低。

先秦時期的殯葬特點

將死者入殮以後,要將靈柩運往埋葬地點,稱之為“殯(bìn)”。根據《禮記·王制 》的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意思是,周天子要停喪七天,七天以後將靈柩運往埋葬地,等到七個月後,才下葬。諸侯去世以後,要停喪五天才運往埋葬地,五個月過後下葬。大夫,士,庶人,停屍三天運往埋葬地,三個月後下葬。

晉文公

比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公元前628年,冬天(十二月)晉文公姬重耳去世,靈柩被運往曲沃(今山西省臨汾市)停放。按照《禮記·王制 》的說法:“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那麽,晉文公要五個月後下葬。根據《左傳》的記載,晉文公於次年(公元前627年)四月下葬,這也符合《禮記·王制 》的規定。

其實,“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在西周時期才如此的嚴格,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喪禮已經沒有這麽嚴格的規定了。當然,壹些諸侯為了表示對周天子的尊敬,還是按照這種喪禮來執行,但是到了戰國已經完全喪失了。

先秦時期墓葬有何講究

在先秦時期,貴族下葬也還有很多講究。在送葬的時候,白衣執紼(fú)。“紼”是拉柩車的繩子,“執紼”的原意是親友們幫助拉車。此外,扶靈柩的人最開始還要唱挽歌,表示哀悼。我們都知道,貴族下葬的時候,還有陪葬。

秦穆公

先秦時期采用活人殉葬非常頻繁,比如秦穆公去世後,讓很多人為其殉葬。導致秦穆公以後,很多中原人才不敢到秦國,直到秦獻公廢除殉葬制度,改用陶俑殉葬,用活人殉葬才得以在秦國瓦解。秦獻公廢除殉葬制度,不僅僅改變了殉葬方式,也改變了秦國的政治格局。秦國廢除殉葬制度以後,秦國加速了人才的引進,也加速了秦國統壹六國的步伐,不得不說秦獻公做了壹件很偉大的事。

說到先秦的殉葬,我們不得不說,先秦時期墓葬的特點。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記載:“古也墓而不墳。”王力在《古代文化常識》中說:“現代田野考古工作報告,殷代和西周的墓都還沒有墳堆,後來在墓上築起墳堆,主要是作為墓的標誌,其次是為了增加盜墓的困難。”

考古

根據《禮經》的記載:“古之葬者,不封不樹,後代封墓,而又樹之。”大概在春秋之前的墓葬,沒有墳墓,後代封墓,在墳上種上了樹。所以《春秋緯》雲:“天子墳高三仞(周朝八尺為壹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說文》雲:“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榆,士楊。”無論是那種說法,在先秦時期,墳墓上面都種上了樹,這是先秦時期墳墓的唯壹標誌。

其中這種墓葬方式,增加了先秦墳墓的隱蔽性,幾千年以後,讓人很難讓人發現其埋葬地點。現在要想找到周天子的墳墓,大概找到有松樹的地方才行。而諸侯的墳墓,也都種上了柏樹。現在,中原地區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松樹林和柏樹林。所以,現代考古學家們,要想找到先秦時期周天子和各諸侯的墳墓,如同大海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