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
從前有人贈送魚給鄭國的宰相,鄭國的宰相沒有接受.有人問鄭國的宰相,說:"妳平時愛好吃魚,什麽原因不接受贈送的魚呢?"鄭國的宰相回答說: "因為我喜歡魚,所以不接受魚。
如果接受別人送來的魚會使自己失去官職,沒有俸祿也就無魚可吃。不接受,則可清廉,保官職,可壹輩子有魚吃。"當時的人都贊揚鄭國的宰相。
《終身食魚》出自西漢劉向的《諫營昌陵疏》
原文如下:
昔者,有饋魚於鄭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曰:“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時人俱贊鄭相。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宣帝時選為儒俊材,曾應詔獻賦頌數十篇,官至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因屢次上書言事,彈劾宦官弘恭、石顯及外戚許、史,曾兩度下獄,被免為庶人,閑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後被啟用,拜中郎,使領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
劉向多次上書,建議削弱外戚權力,甚為成帝嘉許,但終不能用。其為人平易樸實,不重威儀,廉潔樂道,潛心學術,晝誦《書》《傳》,夜觀星象,常常通宵達旦。劉向喜言五行災異之說,並據以論證現實政治。其學問淵博,曾奉詔整理五經秘書、諸子詩賦近20年,對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貢獻。
撰成《別錄》,為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衍行事,以類相從,撰成《洪範五行傳》11篇,為中國最早的災異史。文學上以辭賦和散文見長,《漢書·藝文誌》載有其賦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嘆》系擬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辭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點校古籍的敘錄,著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其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從容不迫,對唐宋古文家有壹定影響。
2. 鄭相為何不受魚西漢?劉向所著的《新序?節土》裏,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鄭國有個宰相很愛吃魚,於是,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送魚,他卻堅決不接受。有人問他:“妳那麽愛吃魚,為什麽不接受別人送給妳的魚呢?”他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能接受。如接受別人送的魚,就會因此而失掉俸祿,就沒有魚吃了。我不接受饋贈而保住俸祿,就終身有魚吃了。”
鄭相的話說得實實在在,沒有絲毫矯情,也沒有半句“我要清正廉潔”的豪言壯語。但是,他比起那些受賄而徇情枉法的貪官卻明智得多。
再往深處想,鄭相不受魚,並不是出於什麽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是心存敬畏感,對法律的敬畏。害怕最終受到封建法律的制裁。人,手中壹有權利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腐敗的機會;人,從人性本身來說,都有腐敗的傾向,或者說是欲望。因為人都想要生活的更好,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關鍵是人在誘惑來臨的時候能否自律?而自律,既有道德因素,更來自敬畏感。為官如此,為民也如此,總得有所敬畏。
“官有所畏”是壹種勤政意識。明白了這壹點,就得經常審視自己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是否對得起黨和人民,是否給群眾辦了好事。有所畏,才能奉公守法、廉潔自律、恪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