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禪讓制是古代政權交叠的最後壹塊遮羞布?

為什麽禪讓制是古代政權交叠的最後壹塊遮羞布?

禪讓制度其實是壹個令人矛盾沖突的存在,壹方面在世人普遍的認知當中,堯傳舜、舜傳禹,著實構成了中國歷史上權力更叠最為仁義光輝的篇章;另壹方面在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禪讓的存在卻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實。

甚至在《竹書紀年》壹文當中指出:?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無疑為世人描摹出壹種與禪讓背後的溫情脈脈截然不同的殘酷無情,舜以軍事手段囚禁了堯,甚至將堯的兒子丹朱囚禁。

這與禪讓的本意背道而馳的概念,到底彰顯著什麽?

(堯舜禹三代禪讓)

何為禪讓?

這是壹種專門用於政治權力過渡的術語,說白了就是將妳手中的權力交到另壹個人手裏。但禪讓的根本問題在於,?禪讓?者的手中到底還有沒有實權?

這本就是造成世人對於?禪讓制?理解的偏差所在,到底是禪讓者大公無私地選取賢能?還是暗弱無能的茍求自保?

堯傳舜、舜傳禹中的禪讓無疑是前者,但兩千年的封建,卻為我們呈現的另壹幅畫面。

就好比西漢末期的王莽篡漢,難道現如今會有人以為是漢代皇帝自己想明白了,漢朝的天下不應該劉氏壹人獨享,主動將皇位傳於道德楷模王莽嗎?相反,在真正的歷史事實下,王莽反而成為了道德敗壞、無能無才的十足惡棍。

(王莽古像)

事實是,西漢末期的外戚勢力早已經膨脹臃腫,已經不是皇權可以彈壓的存在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哀帝劉欣在即位之初,便看出了漢成帝劉驁寵信外戚王氏壹族,導致皇權在朝堂上下的影響力足可微乎不計。

所以為了打壓王氏壹族的權勢,強化手中的皇權,漢哀帝劉欣也做出了很多舉措,然而妳看他的謚號就知道了?哀。這像是能成功的樣子嗎?

(漢哀帝劉欣畫像)

以及後繼者劉衎,同樣的少年聰慧,可在位沒多長時間就逝去了(壹說是被毒殺)。之後便再無漢家皇帝繼位,反而在漢王朝傾頹的廢墟上建立起了王莽的?新朝?。

這恰恰為世人呈現的就是禪讓制度背後的無奈與殘酷,漢哀帝劉欣、劉衎難道就壹點當皇帝的欲望都沒有,願意將手中的權柄交由王莽掌控?

無非是被架空權力,而無能為力罷了。

這樣的禪讓真的是世人所崇信的禪讓嗎?就如同戰國末期的儒學宗師荀子所言:

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

(荀子評價禪讓)

何為虛言?十足的假話!

這還是作為儒家思想代表荀子所發出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還予以了保留。另壹位與儒家相對的法家代表人韓非子便更加淩厲地指出了禪讓的不可信之處:

舜逼堯,禹逼舜。

僅僅六個字,與之前的堯傳舜、舜傳禹只是相差了壹個字,卻更加令人警醒與顫栗。難道堯舜禹之間的禪讓真的全無可信之處嗎?

非也!

就像世人普遍熟知的壹個道理,刀劍無錯,錯在執劍者!

刀劍在野心家、陰謀者的手中便是殘害他人的冰冷工具,而在俠義正道者的手中,則是救國救民的鬥爭武器。禪讓本身的道理也是這樣的,因為本身這個詞就是政治權力過渡之間的最後壹塊遮羞布。

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以曹魏的基業替代了延續有四百余年的漢祚,漢朝這個大壹統的王朝徹底在歷史上成為了過往。

固然,這樣的禪讓乃是純粹的篡權奪位,但以客觀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漢朝延續至三國末期真的還有存在下去的意義了嗎?以時人的角度去看,心中即便有歸屬漢朝的人,也不過是十之三四。

(魏文帝曹丕,接受禪讓開創曹魏)

魏文帝曹丕的改朝換代,本就屬於歷史的發展潮流,不可阻擋。況且對於漢獻帝劉協的後期處置,兩代魏帝(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都給予其人最崇高的致敬。

先是魏文帝曹丕加封劉協為山陽公、定都濁鹿城、封邑壹萬戶,確確實實的保證了漢獻帝劉協今後的物質生活不用愁。

況且還不止於此,曹丕還特許了劉協:

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

這樣壹來,漢獻帝劉協雖為山陽公,名義上的地位卻較之曹魏的諸侯王還要更崇高,與魏文帝曹丕之間的地位也算是名義上的相等。並且特許漢獻帝劉協依舊可以維持漢朝的禮制,繼續維持其人對漢家列祖列宗的祭祀。

(漢獻帝劉協,劇照)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尊崇,但相比較漢獻帝劉協身在曹魏政局當中,被諸強環侍、內外防備的境地下,現如今的結局難道還不夠好嗎?

非要以卵擊石去和曹魏拼個妳死我活,才能算是漢祚的聖明天子?對漢獻帝劉協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局了。盡管雙方並非完全意義上的皆大歡喜,卻都成全了彼此。

(劉協劇照)

曹丕得到了皇帝之位,劉協從皇帝之位的困境中解脫。

況且,在劉協病逝之後,當時魏明帝曹叡聞訊後:

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追謚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壹如漢氏故制?

即便是漢獻帝劉協去世之後,魏明帝曹叡都以皇帝之禮為其發喪,並且親身穿著素服(喪衣),派遣使節代自己前往吊唁,還追封了劉協為漢獻帝,陵園為?禪?陵。

(曹叡劇照)

此時的魏明帝曹叡又何必要再將漢獻帝劉協拉出來作秀?實則意義已然不大了。

經歷曹操壹代,所謂的漢祚的內核本就被曹魏的重臣全部頂替了,後曹丕代漢早已經將曹魏政權在北方大地名副其實地建立起來了,曹叡此舉實則對於政權別無好處,無非是出於點滴的愧疚之情罷了。

此後的晉武帝司馬炎篡魏,相同的操作流程、同樣的禪讓制度,完全是將魏文帝曹丕表演的劇本重新拿來使用了壹遍,但對於曹魏末帝曹奐的待遇,壹點不比漢獻帝劉協的差。

此後的魏元帝曹奐從退居皇帝之位後,足足安享了將近四十年的時光。待遇享受與之前的漢獻帝劉協幾乎壹模壹樣,甚至還被加封了陳留王,爵位更勝壹籌。其人死後,謚號還被挑選了壹個美謚元?。

(同樣是接受禪讓的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茂德丕績曰元;體仁長民曰元;遵仁貴德曰元。

以?元?為謚雖有矯飾為美的寓意在內,但反映的不正是?禪讓?背後的柔仁嗎?難道非要帶兵起義、斬殺昏君才能讓漢、魏、晉改朝換代?非也!

這無論是對於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來說,還是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而言,都是維持大家最後體面的工作,既然能坐下來好好談,為何非要動刀動槍的喋血殿陛之上?

(魏元帝曹奐,最幸運的末代皇帝)

所以說,堯舜禹的禪讓其實還是屬於壹種溫和的權力過渡,而禪讓本身所蘊含的意義也是讓政權之間的更叠變得簡單化起來,這其實是權力不平衡表面上所覆蓋的壹層光鮮亮麗的保護層。

真正扭曲的並非禪讓制本身,而是權力交替下的波雲詭譎。還有無限欲望。

禪讓,為禪(善)也為讓,實則政權交叠的最後壹塊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