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底,赴日不到壹年的魯迅剪掉了辮子,宣布將反清鬥爭作為革命的第壹步。他是東京弘文學院江南班第壹個剪掉辮子的留學生。
魯迅剪了辮子,也不是沒有歷史潮流的影響,只是沒有壹般理論家認為的那麽紮眼。更何況,哪怕只是為了方便,魯迅剪掉了辮子,絲毫無損於他的偉大和深刻,反而更加彰顯了他的可愛。
魯迅先生這樣做,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煩,有幾個同學討厭我。其次,主管大發雷霆,說要停我的官費,遣送回國。最苦的是回國後,雖然沒有被砍頭,沒有被抓辮子,但是人們異樣的眼光很難受。
擴展數據:
魯迅,1881,浙江紹興人。他的真名叫周育才,後來改成了周樹人。《狂人日記》出版時,采用了“魯迅”這個筆名。魯迅年輕時經歷了家道中落的過程。13歲那年,家裏發生了重大變故。魯迅的爺爺因為參與考場作弊被判“死緩”,相當於今天的死刑。
為了盡量拖延緩刑,就要花錢打通環節。年復壹年,這個家庭瀕臨破產。作為長子,他必須支撐起家庭重擔。由於他經常光顧當鋪、藥店,看透了世態炎涼,由此引出了魯迅的名言:“誰家小康落貧寒?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
在晚清,像魯迅這樣的青年,最大的出路就是科舉。其實魯迅的兄弟都參加過科舉,只是成績不好。魯迅後來離開家鄉,去了江南水師學堂和南京路礦學堂。他在南京讀了很多新的書刊,這些報紙和譯本改變了魯迅的思想。
當時他推崇康有為、梁啟超,接受進化論思想。後來魯迅被錄取為正式學生,1902去日本留學。
魯迅最初在日本學醫是為了救國,因為他壹直註重國民性。據徐守尚回憶,魯迅認為中國的問題是缺乏愛和真誠,這是晚清中國文化面臨的關鍵問題。由此,魯迅開始不認同清政府。在東京讀書時,他剪掉了辮子。
留學期間,發生了壹件影響魯迅壹生性格和命運的重要事件,那就是婚姻。他奉母親之命回到中國,娶了壹位名叫朱安的舊式女子為妻。魯迅給壹個朋友寫信說,這次回家娶的是母親,不是自己。據相關回憶,魯迅堅持不和朱安同居,第三天回到日本。
今天有人攻擊魯迅,認為他當初拋棄了朱安女士。其實魯迅這麽做是為了朱安和他的母親,他默默承受,這也是貫穿他壹生的犧牲精神。他曾說:“這是我母親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支持。愛情是我不知道的東西。”
古代沒有“愛”這個詞,魯迅那壹代只是接受了愛的概念。魯迅的婚姻之路在當時很有代表性。這壹代人恰好出生在歷史的轉折點,時代無法提供實現新思想、新追求的機會。所以我們在評價前人的時候,要有壹個歷史的態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
人民網-解讀魯迅:勇敢頑強的革命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