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孫臏到底有沒有寫過兵法?山東西漢墓中出土的竹簡轟動了學術界

孫臏到底有沒有寫過兵法?山東西漢墓中出土的竹簡轟動了學術界

孫臏,其本名孫伯靈,是戰國時代齊國的軍事家,出生於阿鄄之間(今菏澤市鄄城),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代。相傳孫臏和魏國大將軍龐涓同出於鬼谷子師門,後來孫臏被龐涓迫害,遭遇臏刑,因此被稱為孫臏。後來在齊國的幫助下回到齊國,被任命為軍師。孫臏幫助田忌取得了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使得齊國稱霸東方。他在歷史上留下了「 ”田忌賽馬”、「 ”圍魏救趙”、「 ”增兵減竈”等著名的軍事典故。 孫臏 作為戰國時代最有名的軍事家,孫臏是否留下過著作呢?《史記》記載:「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說明孫臏是有兵法流傳的,但是沒有提到名字。《漢書·藝文誌》曾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可是到唐代之前,《齊孫子》就散失了。從隋朝之後,人們就再也沒有看到過孫臏的兵法。 圍魏救趙 因此,在學術界就開始產生了爭論。從宋代開始,有學者開始懷疑《孫臏兵法》並不存在,也有學者認為《孫子兵法》是孫臏著的,而不是孫武。甚至還有學者認為孫武和孫臏實際上就是壹個人,只是歷史記載出現了混亂。 孫武 不過幸運的是,山東壹座西漢的古墓出土竹簡終結了這些質疑。1972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省臨沂發現了壹座西漢時期的古墓,經過了發掘,其中發現了4942只竹簡,其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歷譜》等先秦古籍及古佚書。從出土的內容可以大概推斷墓的主人是壹位將軍或者軍事愛好者,很可能是齊國人的後代。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墓中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吳孫子)和《孫臏兵法》(齊孫子),從而證明了孫武和孫臏卻是是兩個時代的兩個人,也證明了孫臏確實有兵書傳世。全書***30篇,分為上編、下篇。其中上篇是孫臏的言論整理而成,多以問答的形式出現如「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曰”、「 ”田忌問孫子曰”、「 ”孫子出,而弟子問曰”、「 ”孫子曰”等。而下篇是否是孫臏的著作還存在爭議。 1985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出版,***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壹、五教法、強兵。 從《孫臏兵法》可以看出,齊國的軍事家和道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孫武、司馬穰苴、孫臏都是陳國田氏後代,而陳國也是道家思想的發源地,老子就是陳國人。兵法中提到了提到「 ”道”的地方有五十多處,孫臏認為壹個合格的用兵者必須「 ”達於道”。孫臏反對不正義的戰爭,他說 「 ”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 《道德經》中說:「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主張戰爭是不得已才會使用的,因此反對戀戰、好戰。《孫臏兵法》同樣如此,「 ”夫兵者,非士恒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 。 《孫臏兵法》竹簡 從《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對比來看,《孫子兵法》基本論述的是用兵之道,也就是軍事理論,而《孫臏兵法》強調的是用兵之術,也就是軍事理論在實際戰爭中的運用。孫武參與過的戰爭只有助吳伐楚,而孫臏參與的戰爭更多,因此兩者的側重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