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據考證:獲嘉縣照鏡鄉同盟山“火爐冢”是為了紀念“火神”祝融

據考證:獲嘉縣照鏡鄉同盟山“火爐冢”是為了紀念“火神”祝融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由 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發射升空。 5月22日10時40分,"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這意味著中國在 探索 宇宙的路上又邁進了深遠的壹大步。 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左傳》 《史記》 《山海經》 《禮記》等幾十部古籍中都有記載。 中國首輛火星車命名為"祝融號",寓意點燃我國星際探測的火種,指引人類對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續 探索 和自我超越。

“二十三,祭竈 官, ”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竈神。對於家家戶戶都要祭拜的竈王爺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說法很多。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諸神中,竈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其中傳說中國古代奉祀的竈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

火神爺造竈火 獲嘉“火爐冢”的傳說

在獲嘉照鏡鄉同盟山西南, 有壹個大土冢叫“火爐冢”。這裏所說的火爐,就是竈火,我們獲嘉人土話就叫做“鍋底”。圍繞著這個火爐冢,曾流傳著壹段火神爺教庶民壘竈火、用火的故事,有時間的話妳就聽壹聽 。

咱先說壹說火神爺的來歷。上古之時,有壹個部落首領添了壹個兒子,取名叫“黎”。這孩子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壹副棗紅色的臉膛像火,生性也火爆剛烈,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工與顓頊爭帝,***工不勝,用頭怒觸不周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天火蔓延,人們流離失所。女媧娘娘見她的子民陷入巨大的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定煉石以補蒼天。於是她采取五色土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三塊。然後又歷時九天九夜,用三萬六千五百塊五彩石將天補好。補天之後余火撒地,從此人間才有了火。雖然從此人間有了火種,人們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合該黎這個後生名揚天下,他特別跟火親近。到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還琢磨出了鉆木取火的方法。火到了他的手裏,只要不是長途傳遞,他都能長期保存下來。他會用火燒菜、煮飯、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有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大家都敬重他。

有壹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滅了火種,只把鉆木取火用的尖石帶在身邊。壹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壹根大木頭,坐在壹座石山前“呼哧呼哧”鉆起火來。大概是這地方的這種木料不宜生火。他鉆牙鉆呀,鉆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冒煙。黎嘴裏喘著粗氣,很不高興。可大家還餓著肚子等待生火造飯呀,他只好又鉆牙鉆呀,又鉆了三個時辰,還是光冒煙不起火。他氣得滿臉通紅,“呼”地站了起來,把尖石頭向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這磨得很熱的尖石頭砸在黑石頭山上,“哢嚓”壹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他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壹些曬幹的蘆花,用兩塊黑尖石(燧石)靠著蘆花“砰砰”敲了幾下 ,火星濺到蘆花上蘆花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壹吹,火苗就“呼”的壹聲躥起來了 。這方法人們壹直應用了幾千年,直到現在有些邊遠地區的人們還在用鋼制的火鐮敲打燧石點燃紙媒取火。

自從黎發現燧石取火的方法後,人們就再也不用費很大的力氣去鉆木取火了,也用不著浪費許多木料、千方百計去保存火種了。黃帝聽說黎有這樣的本領,就把他請了去。壹試,果然名不虛傳,就封了他個“火正”的官。黃帝很器重他,對他說:“黎呀,我給妳起個大名吧。妳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妳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謝恩。從此大家就叫他祝融了。

以後黃帝與蚩尤大戰,祝融見蚩尤的兵將都披著獸皮油乎乎的。就向黃帝獻了壹計,叫自己的部下每人打壹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兵士焦頭爛額、死傷慘重 、狼狽逃向南方 。黃帝駕著指南車沖破大霧,率領部隊追過黃河,追過長江,最後殺了蚩尤統壹了華夏 。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眾黎民也享受到了火的很多好處,過上了比以往不知好多少倍的生活,他也受到了眾黎民的崇敬和愛戴 。為他修了廟宇、塑了金身 ,眾黎民對他說: “我們感謝妳,我們要尊妳為帝了。妳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妳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也就是火神。

有壹次火神祝融 巡狩來到古寧(獲嘉)地面,看到我們這裏的黎民還不會用火,只會用火烤著、燎著食物半生不熟的吃,或用幾塊坷垃支著個鍋燒飯 。費柴、費力、煙嗆火燎還吃不上個安適飯。心裏不是滋味,就在現在武王廟西南落下雲頭,教民眾脫土坯 。再用土坯壘幾層根基,然後架上幾根爐條,再往上壘四、五層的中空爐膛,側面留壹燒火口子,再把鍋放在上面用麥稭泥坐牢,並特意用手指將軟泥劃出由下向上的印痕。自己又化作壹團火焰在空膛裏轉動、燎繞,直到覺得舒服、順暢了,才定了形。叫民眾學壘,並教會民眾使用的方法,並告訴大家這東西叫“火爐”。以後寧邑的民眾都學會了,才吃上了如意飯。

由於這火爐的位置在鍋的下面,我們獲嘉人根據它和鍋的位置,就把它叫做“鍋底”了。再往後,火神爺教民眾砌火爐的地方成了壹個大冢。為紀念火神這壹惠民壯舉,這土冢就被叫做“火爐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