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歌:華南地區有豐富的民間歌謠,其中生活歌占有突出地位,它表達了奴隸社會被壓迫者的不幸和抗爭。
《摩兵布洛陀》是壯族師公的經典,其主要內容是創世史詩《布洛陀》,但在其末尾卻附有反映階級分化初期公社貴族掠奴的情形,生動地描繪了奴隸社會剛剛產生時的情景。
這段詩用具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壯族早期的貴族互相攻伐,掠奪對方財產和奴隸的情形。為了掠奪白臉的男奴和紅臉的女奴,他們不惜大動幹戈,壹直打到交趾,先是大敗而歸,於是舉行祭祀儀式,請姆六甲來佑護。從這裏可以看到奴隸主的貪婪和愚昧,奴隸命運的悲慘。這種掠奴之戰壹直到隋唐也沒有結束,唐朝皇帝不得不頒布禁令。
在侗族古歌裏,也反映了私有財產產生後發生的糾紛,而奴隸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史家認為,侗族在唐以前已有家內奴隸制,遷移中把“臘更”(奴隸)制帶到新址。《侗族祖先哪裏來》隱約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矛盾的尖銳,以至於侗族祖先不得不含恨遷徙。
2.《越人歌》:公元前528年,楚王弟鄂君皙初任令尹,舉行了壹次舟遊盛會以誌慶賀,特邀請境內的越人派代表前來赴會。盛會開始,鐘鼓之音剛停止,榜枻越人有幸第壹個上前敬獻《越人歌》。
《越人歌》歌詞優美,感情真摯生動,章法深淺有序,是壹首古老的贊歌,也是見於古籍的我國第壹首翻譯作品。它所表達的不單是榜枻越人對鄂君禮賢下士、禮待庶人的感激之情,同時也是壯侗語民族祖先和漢民族親密關系的壹曲頌歌。
《越人歌》的藝術成就表明,兩千多年以前,古越族的文學藝術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奴隸制時期的民間歌謠以歌頌勞動、歌頌英雄業績、反抗奴隸主壓迫為其中心內容,它是原始歌謠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又帶有明顯的社會特色。但奴隸社會生產水平依然低下,對自然的依賴和對神靈的崇拜依然浸透在勞動歌和儀式歌中。生活歌和勞動歌中不乏歡樂和明快的情趣,但悲歌、哭歌占有更大的比例。在格調上,各地區各民族的情況也有不同,都有自己的個性。如傣族的歌謠艷麗優美,感情細膩;白族的歌謠嚴謹洗煉;藏族的歌謠深沈委婉;侗族的歌謠清新含蓄;維吾爾、哈薩克族的歌謠熱情奔放。總之,它們組成了壹幅五彩繽紛的畫卷,豐富了祖國的歌謠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