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城門進入雞鳴驛,城門上方寫著“雞鳴山驛”四個大字,正好說明了這座古驛站與雞鳴山的關系。城墻雖然已經修復完整,城內則基本保持了古城的原貌,大多已經破敗。古城內有壹座老戲臺,有明代的驛丞署,財神廟等,還有慈禧西逃時曾經住過壹夜的院落。
根據城內壹處簡介所述,“雞鳴驛是目前國內最大、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齊全的壹座驛站古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鳴驛始建於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開設驛路,設置“站赤”(即驛站)。到明永樂18年(1420年),雞鳴驛站擴建為宣化府進京師的第壹大站,城內設有驛丞署、驛倉、馬號等建築物。清康熙年間,在驛丞主管下,常駐驛兵250人,驛夫45人,驛馬82匹,年支銀餉三千多量。
雞鳴驛站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建土垣,隆慶四年(1570年)磚修城池。全城周長2330米,墻高12米。在東、西城墻偏南的地方設東、西兩座城門,門額分別為“雞鳴山驛”、“氣沖鬥牛”。
清康熙皇帝曾遊覽過這裏,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城,慈禧太後倉惶西逃,也曾下榻雞鳴驛。時值農歷七月,慈禧及光緒皇帝在禦林軍護衛下就住在賀家大院,當晚,慈禧住在二院北屋東間,光緒皇帝住東廂房。至今在二進院山墻上還留有刻磚“慈禧接福”四個楷書大字,這就是西太後住過的紀念。“
當日簡單遊覽了雞鳴驛城,又從上花園村經過,而不遠處的雞鳴山,多次從G6高速或110國道途經時遠遠看過,卻從來沒有登上山頂,直到近日偶然的機會才得以登臨。
從下花園尋路向東,沿路上山,幾公裏便到達半山腰的雞鳴山售票處。旁邊不遠處,是正在建設中的壹個佛堂,旁邊有壹高塔,也是近年所建。從山下看,這座塔正在半山腰處。
進入山門,拾級而上,大約壹個小時左右,便可以爬上山頂。山腰有財神廟,觀音院,永寧寺幾個寺廟,現有建築也多為近年來所修復。道路盤旋曲折,高度迅速攀升,山上多為灌木叢生,仔細尋找,路邊竟看到了壹株含苞的杜鵑花樹。
到達山頂,發現頂部為窄窄的壹線,大體上南北方向延伸較遠,東西方向則只有幾米的寬度。由登頂處向南有避風橋,南天門,靈官廟,玉皇閣,碧霞元君廟等,部分遺跡尚存,主要建築多為近年來重修之作。另壹側的觀日臺處只有壹堆殘存的地基、柱礎和墻磚。有心人利用磚頭搭了幾個簡易的佛堂,也分別供了小佛像在裏面。
雞鳴山是十億年前壹次大地震推搓而成的壹座孤峰,素有“參天壹柱”之稱,古人冠名“飛來峰”。元朝詩人郝經曾用“壹峰奇秀高插雲”的詩句來形容雞鳴山的巍峨高峻。雞鳴山山體大多為碳酸巖類石灰巖,部分地表由礦巖、頁巖組成。青色閃光的巖石是14—15億年前中元古代薊縣紀的沈積物(霧密山組)。山體內藏有石灰石和煤炭,現已開發。特殊的成山原因使雞鳴山山體遠古地層處於新生地層的上方,山頂為元古界震旦系地層,山腰為中生界侏羅系地層,山腳為新生界第四系地層,蓮花山大斷層在這裏從雞鳴山斷層上由南向北縱向延伸。
碧霞元君殿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481年),也是最早的雞鳴山上的“永寧寺”建築群。現在的永寧寺是遼聖宗太平四年(公元1024年)復建時遷至現在的中寺位置的。1993年在陸續修復永寧寺、觀音院等人文景觀的同時,1995年開始修復碧霞元君殿。
(雞鳴山景區介紹: /article/20180329/694670796-2018-00953.html )
方寸之間,可以縱覽雞鳴山四周的風光。山頂處海拔1140米,垂直高度570米,山腳的洋河河谷海拔約600米左右。洋河自西北向東南在懷來縣與桑幹河交匯,以下便是永定河與官廳水庫。若是天氣晴好,或許可以看到遠處官廳水庫的水面,無奈當日天空雖然藍天白雲,谷底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壹層灰霾,遮蔽了遠處的視線。山腳下的雞鳴驛因為距離較近,在山頂仍可以看到古城全貌。
有趣的是,後來才發現這座雞鳴山正位於下花園和懷來兩區縣的交界之處,大約正是以山脊為界,上山壹側還是下花園區轄境,到了山頂壹側,手機定位已經顯示在懷來境內了。山下的雞鳴驛,則歸屬於懷來縣。
山腰處有壹座蕭太後廳和壹塊臥龍石,提示著遼國蕭太後和清康熙皇帝曾經遊覽此山的歷史。山上臥龍石介紹記錄康熙詩雲:“鳥道盤空近塞垣,洋河如帶繞山根。停鑾欲攬沿邊勢,石上藤蘿手自捫”。
更早的《水經註》中則記載了戰國時期發生在這裏的壹段故事,“《史記》曰:趙襄子殺代王於夏屋而並其土。襄子迎其姊於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乎?遂磨笄於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故亦謂之鳴雞山。”“《魏土地記》雲:代城東南二十五裏有馬頭山,其側有鐘乳穴。趙襄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殺。民憐之,為立神屋於山側,因名之為磨笄之山,未詳孰是?”。(水經註疏,卷十三,楊守敬,江蘇古籍出版社,P1182)
文中所提及的代城,為現在的蔚縣東代王城遺址壹帶,雞鳴山在其東北距離約100公裏左右,馬頭山在其東南15公裏左右,為蔚縣東部向南經112國道通往茶山村的九宮口峪北側山峰,距離古飛狐陘不遠,也是壹條連接蔚縣和淶源縣的古道。戰國時,趙國都城在邯鄲,若由蔚縣經飛狐陘向南經淶源縣往邯鄲應當更為方便,但這壹帶山高路險,繞路往東北經宣化下花園再由軍都陘經燕地到達邯鄲也是壹種選擇。據此推斷,下花園的雞鳴山不壹定是代夫人自殺之地。但雞鳴山的傳說,卻由此而來。
《遼史》記載,遼國蕭太後、遼聖宗耶律隆緒覬覦大宋江山,多次南巡,駕幸此地,當看到這裏險要的地勢和優美的風景後,出於窺測天下的需要,在此大興土木,建立起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上、中、下三座皇家禦花園,“下花園”因此得名,沿用至今。(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誌》《下花園區誌》,張家口文史資料十壹輯《不甘玉貌委龍沙的上下花園》作者王玉龍, /newsDetail_forward_2424258 )
《金史?地理誌》:德興府,有雞鳴山。(金史,卷二十四,誌第五,地理上,P567,中華書局,1975年版)
明壹統誌曰唐太宗北伐至山聞雞鳴因名。(宣化府誌,卷之五,山川誌上,P117)
明昆山葉文莊盛記上花園在今保安州。雲:雞鳴山西三十裏,為上花園。又三十裏,為鎮城。上花園相望有下花園,並遼蕭太後種花之所,遺址尚存。涿人頓長史銳正德辛未進士,官終長史。詩:嶺雲沈日暝煙斜,見說窮邊亦有花。應是漢宮青冢怨,不甘玉貌委龍沙。(上花園詩,遼詩話,清,周春輯,P14)
《欽定大清壹統誌卷二十四》載:“雞鳴山在宣化縣東南,亦作鳴雞山。魏書髙宗紀和平元年葬昭太後於廣寧鳴雞山,酈道元水經註魏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北三十裏有延河東流,北有鳴雞山,趙襄子殺代王,其姊磨笄於山而自殺,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毎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故亦謂之為鳴雞山,杜佑通典懐戎縣有鳴雞山,金史地理誌徳興縣有雞鳴山,康熙三十五年聖祖駕幸雞鳴山禦制有詩,乾隆十年車駕經臨有禦制磨笄山詩。按磨笄山水經註兩引魏氏土地記壹為鳴雞山壹為馬頭山未詳孰是,通典樂史太平寰宇記皆雲鳴雞即磨笄,蕭徳言括地誌則以馬頭為磨笄,明尹耕磨笄山辨謂,鳴雞在上谷境馬頭近代城當以馬頭為磨笄。
遼置上花園在宣化縣東南四十裏,又有下花園在縣東南五十裏,相傳皆遼蕭後種花處,乾隆十年聖駕駐此,禦制有詩。東花園在懐來縣東十裏,遼置杏園,在延慶州南七裏,相傳金時植杏於此。”(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欽定大清壹統誌_(四庫全書本)/卷024)
登高回望,雞鳴山及周邊的下花園區,上花園村,東花園鎮壹帶,承載了許多歷史故事,從趙王殺代王而其姊代夫人自殺,到遼蕭太後創建花園繼而宋遼交戰的歷史,以及明朝土木之變,清朝康熙親征噶爾丹,雞鳴山與洋河水,見證著滄桑歲月流過,從遠古流到了今天。我也希望,這樣的走走停停,查閱書典,可以透過層層霧霾,看清時光流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