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廉恥原文譯文逐句翻譯如下:
《五代史?馮道傳?論》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妙啊,管子的善於立論!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為人立身的大節。大凡不廉便什麽都可以拿;不恥便什麽都可以做。
人到了這種地步,那麽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為大臣而什麽都拿,什麽都做,那麽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這四者之間,恥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論及怎麽才可以稱為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恥。”
最近讀到《顏氏家訓》上有壹段話說:齊朝壹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壹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文件書牘什麽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使之稍為通曉壹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處受到寵愛。’我當時低首不答。
怪哉,此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願妳們這樣幹。”哎!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於亂世,尚且能說這樣的話,還有《小宛》詩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獻媚於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麽?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蘇州府昆山縣 ( 今江蘇昆山 ) 千燈鎮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語言(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其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經史百家及音韻訓詁之學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壹,創立了壹種新的治學方法。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