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皮內針灸療法簡介

皮內針灸療法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原則5皮內針的優點6適用範圍7操作8註意事項9參考文獻附:1皮內針古籍1拼音pí nèi zhēn liáo fǎ m:。

2英語參考針埋線療法[21世紀科技雙語詞典]

埋線療法[湘雅醫學詞典]

皮內針療法[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皮內針療法,又稱埋針療法【1】。是指用皮內針在皮下淺刺穴位並長期留置治療疾病的方法[2]。臨床操作時,首先要選擇容易固定且不影響肢體活動的穴位(如背部、四肢或耳朵)[1]。若用顆粒狀或圓形皮內針,可橫刺;按針就直接刺了[1]。如果沒有不適感,可以用膠帶固定[1]。根據情況,應保持1 ~ 7天,夏季應減量,防止感染[1]。留置期間可指導患者自行按壓,加強*** [1]。此法對治療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胃痛、神經衰弱有效[1]。

4原理皮內針刺入皮膚是壹種弱而持久的* * * *,將* * *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引入中樞後,通過皮膚內臟的反射來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抑制病理性興奮竈。皮內針植入不僅能不斷鞏固療效,而且能防止疾病復發,促進疾病康復。

皮內針療法的優勢在留針期間,皮內針療法不影響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同時節省了患者頻繁往返醫院的時間和精力。特別適合怕針怕針的患者,是壹種療效好,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新療法。

6適用範圍皮內針是長期留針的壹種發展,所以在臨床上常被用於壹些需要長期留針的慢性疑難雜癥和經常疼痛的疾病,如頭痛、牙痛、肩痛、胃痛、痛經及其他慢性疾病如咳嗽、哮喘、失眠、高血壓等。

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竇炎、咽炎等。

兒科疾病:兒童假性近視、兒童遺尿癥、兒童抽動障礙等。

眼科疾病:霰粒腫、麥粒腫、幹眼癥等。

婦產科疾病:痛經、經期頭痛、產後閉經、產後及術後功能性腹脹等。

其他:急性淺表性疼痛、頸椎病、肩周炎、便秘、帶狀皰疹等。

目前用於手術的皮內針有兩種:顆粒型和壓釘型。顆粒型,又稱小麥型,壹般長約1厘米。針柄呈麥粒狀或環狀,針體與針柄成壹直線。使用時,用鑷子夾住針柄,將針沿皮下層插入真皮,針體沿皮下層平行埋入0.5 ~ 1 cm,然後用壹長條膠帶沿進入方向將針體粘住固定。按鈕針型又稱推針式,長約0.2 ~ 0.3厘米,針柄呈環狀,針體和針柄垂直。使用時,用鑷子夾住針柄或針的中心角,直接在穴位處按壓,使扣環貼在皮膚上,然後用小方塊膠帶將扣環粘住固定。除皮內針外,0.5英寸的絲狀針也常用作埋針工具。埋針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主要用於壹些需要淺刺、長時間留針的慢性疑難病癥和疼痛性疾病。

8註意事項①針不要埋在關節和胸腹部附近。關節活動和胸腹式呼吸都會引起疼痛。

②埋針後,如患者感到疼痛,應將針取出,重新埋穴。

(3)埋針時,針處不能沾水,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