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壹向以河北的範陽和涿郡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範陽”,就是“涿郡”。
春秋時代的晉國,是傳自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跟當時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國。簡氏的始祖既然出身於晉國的公族,追本究源,他們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黃帝的苗裔了。家世源遠,可以說是光采無比。
關於簡氏的光榮源流,在歷來的姓氏古籍上,可以說是證據鑿然——《姓纂》指出:“左傳晉大夫狐鞠居,食采續邑,因號續簡伯,漢有簡卿”;《範陽簡氏家譜》指出:“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謚曰簡伯。子孫因以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另外,馬仰溪所考的《簡姓世學》則指出:“簡姓為春秋時晉大夫續簡伯之後,晉與周為姬姓,蓋後稷之子孫,而黃帝之苗裔也。其後或在範陽,或在涿郡。”
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壹樣,並非僅僅只有系出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壹支。另外,依照《姓範》的考證,在這個家族的眾多子孫之中,也有壹小部分是過去從檢氏改姓而來的。《姓範》是這樣說的:“有檢氏避諱改為簡氏者。”
檢氏,讀音與簡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徑,據清代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於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地姓了檢。至於這個姓的改姓為簡,則是漢朝時候的事。當時,有壹位叫作檢明的人,為了避諱而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並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襲下去,使得簡氏家族的聲勢為之壯大不少。
關於2000多年以來簡氏的播遷情形,由於這個家族的興旺,也已經被考證得清清靜楚楚。《簡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範陽者,三國時有簡雍。及晉統壹天下,簡氏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至會益公,宋時南渡,避亂於江西寧化,後遊福建南劍州,建寧府。乾道二年(壹壹六六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裏洪源村(先為洪源開基祖)。九世德潤,於六至六六年(壹二八○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為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朝陽、番禺等縣。”
《簡氏姓族考》曰:“三國時,簡雍為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後梁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遊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湧系壹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後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姓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眾,分居粵東諸邑。”
從這兩項文獻,可以知道簡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經逐漸向南播遷的。他們有的直接徙入廣東,有的由贛入閩,再分支至廣東,後來就在廣東繁衍成為壹個大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