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要有相幹的歷史知識。
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壹個人都是生活在1個時期裏的,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壹定會對他產生影響。
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期,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冷淡屈原,後把他放逐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
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2,具有相幹的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化。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衣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8個方面所觸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
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3,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們生活在現今社會,面對災害,會團結1心,眾誌成城;面對醜陋,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抗外辱。其實這類思想感情是1脈相承的。
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赤忱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1起對照聯想,從而琢磨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應的實質。 第4,掌控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
平時的文言文學習,1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1詞多義、詞類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5,在學習1篇文言文中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整體掌控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掌控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1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3個條件的基礎上,進1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知於不知文言文翻譯沒有知於不知這壹說法,應該是知與不知。
出自《論語 · 為政》: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妳,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知與不知實際涉及到二者的辯證關系。
人生天地間,要學的知識就像那浩渺的宇宙,永無止境。壹個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人,是真正的“知”者,正因為他深知自己所知有限,所以,他永遠也不會停下自己求知的腳步。而且,不知就說不知,他誠實的態度,最終也會贏得別人的信任。而壹個不懂裝懂的人,他失去的是寶貴的獲取真知的機會。而且,他“裝”出來的“懂”不過是壹道虛幻的光環,終有壹天,那“光環”會褪去色彩,那時,“以不知為知”者可笑的馬腳就會格外醒目地顯露在眾人面前,這才是最大的“不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