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是壹種動作性不如動詞強的表示關系的詞類。
它跟所帶 的賓語壹起組成介詞結構(介賓結構),壹般用在謂語的前面,充 當狀語,對謂語起修飾作用,或用在謂語的後面,充當補語,對 謂語起補充作用。介詞結構可以表示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比較等意義。
這是古今漢語都相同的。 文言文常用的介詞有“於”(乎)、“以”、“為”、“從”、“自”、“在”等。
其中,“於”、“以”、“為”用 得最普遍。 文言文介詞不同於現代白話文介詞的特點是: 第壹,文言文介詞動作性較強。
除了“於”(於)字以外,幾 乎都有動詞、介詞兩類詞性。 試舉數例: ① a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以,動詞)(忠貞的 人不壹定被信任啊,有才能的人不壹定被使用!) ① b以壹平板按其面。
(《活版》)(以,介詞)(用壹塊平的 木板按壓它的表面。) ② 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公輸》)(前壹“為”字去 聲,介詞;後壹“為”字,陽平,動詞。)(公輸般給我做了雲梯,我 壹定要攻取宋國。)
③ a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與,動詞,等待,滿足的 意思)(只恐怕歲月不能滿足我的希望。)
③ b孤當與孟德決之。 (《赤壁之戰》)(與,介詞)(我要與 曹操決戰壹場。)
特別要註意的是,有壹些詞在文言文中是動詞,還沒有虛化 為介詞,我們不要將它們誤認為是介詞。如下列兩例中的“把” 與“將”: ④ 手把文書口稱敕……(《賣炭翁》)(手裏拿著文書,嘴裏 宣稱是皇帝的命令……) ⑤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並力逆操。
(《赤壁 之戰》)(就任命周瑜、程普為左都督與右都督,帶領軍隊跟劉備 合力抵抗曹操的軍隊。) 第二,文言文介詞所組成的介賓結構,作補語的情況比白話 文多。
“於”的介詞性最純粹,這個特點便最突出。如《公輸》 篇中的“於”都用在動詞之後。
⑥ 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曰十夜而至於郢。 (墨子聽到 這件事,便從魯國起程,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楚國的都 城——郢。)
⑦ 荊國有余於地而不足於民。(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剩余, 人民卻太少。)
⑧ 胡不見於王?(何不把我介紹給楚王。) ⑨ 今有人於此……(現在,在這裏有壹個人……) 介詞“以”帶賓語表示工具、方式等時,也往往放在動詞後 面。
如: ⑩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在它裏面灌了 油,用帳幕包圍遮蓋起來。)
?何不試之以足?(《韓非子?鄭人買履》)(何不用腳試 它壹下呢?)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私自會見張良,把 事情全部告訴了張良。
) 既然文言文的介賓結構作補語的情況比白話文多,所以譯成 白話文時往往要將補語譯成狀語。如“起於魯”、“有余於 地”、“不足於民”、“裹以帷幕”、“試之以足”等。
當然, 有些仍作補語翻譯,如“至於郢”。總之,翻譯要符合現代的語 法習慣。
第三,文言文介詞,用法靈活。 文言文中的壹個介詞,往往 相當白話文的幾個介詞。
且看“於”、“為”所表示的多種 意義。 (壹)介詞“於” 1。
表處所,相當白話文的“在”。如《嶽陽樓記》?。
刻唐賢 今人詩賦於其上。(把唐賢今人的詩賦刻在那樓上。)
2。 表時間,相當白話文的“當”、“在”。
如《史記?儒林 列傳》:於威、宣之際。(當齊威王、宣王的時代。)
3。 表起訖,相當白話文的“從”與“到”。
如《墨子?公 輸》: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子墨子聽 說這件事,就從魯國起程,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郢都。
) 4。 表對象,相當白話文的“向”或“對”。
如《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軍事情況危急 了,我請求奉命向孫將軍求救。)
5。 表趨向,相當白話文的“給”。
如《莊子?逍遙遊》:堯 讓天下於許由。 (堯帝把天下讓給許由。)
6。 表比較,相當白話文的“比”。
如《禮記?檀弓》:苛政 猛於虎也。(苛政比老虎還兇猛。)
7。 表被動,相當白話文的“被”。
如《資治通鑒?赤壁之 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我不能全部 拿出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的部下,被別人控制。)
8。 表範圍,相當白話文的“在……方面(中)”。
如《墨子? 公輸》:荊國有余於地而不足於民。(楚國在土地方面有余,卻 在民眾方面不足。)
(二)介詞“為” 1。 表被動,相當白話文的“被”。
如《資治通鑒?赤壁之 戰》: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吳巨是平凡的 人,處在偏遠的郡縣,即將被人吞並。)
2。 表原因,相當白話文的“因(此)”。
如《史記?項羽本 紀》:十余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漢軍十余萬人都被 逼進睢水,睢水因此不能流動。
) 3。 表替代,相當白話文的“為”、“替”。
如《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保為將軍破之。(保證為將軍擊潰曹軍。)
4。 表時間,相當白話文的“當”。
如《晏子春秋》:為其來 也。(當他來到的時候。)
5。 表對象,相當白話文的“向” “對”。
如《桃花源記》: 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對外面的人們說。)
此外,文言文中,介詞常常省略,介詞的賓語也常常省略。 這也是文言文介詞使用上。
2. 語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詞和介詞有哪些1.古代漢語介詞賓語同現代漢語壹樣通常放在介詞的後邊,但是少數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為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邊。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 (2)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
《史記·項羽東紀》 例(1)是“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的意思;例(2)是“以壹當十”的意思。 還有壹些代詞與介詞組合的固定結構,如“是以”、“所以”、“所從”“所自”、“所由”、“所與”等 ,也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構。
2.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於”的賓語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 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壹般作狀語,與現代漢語相同,但“於”字介賓結構除了表示對於、關於的意義要作狀語以外,其余(如表處所、時間)則多作補語;而“以”字在介賓結構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這些方面,現代漢語壹般是用狀語來表達。
此外,現代漢語 的介賓結構還可以作定語(與群眾的聯系),古代漢語則不能。例如: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同上) 我們認為介詞的範圍應該從嚴,只有動作意義已經虛化,不單獨作謂語,或者作謂語時同作介詞時意義又明顯區別的詞才能算作介詞。因此,古代漢語介詞只有“於(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個。
下面對“於(於,乎),以、因、為、與”等較復雜而特殊的用法做壹些介紹。 壹、於(於,乎) “於”和“於”原來都是動詞。
二字上古讀音不同,但作為介詞用法相同,其差別主要在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於”不用“於”,先秦壹些古籍如《左傳》、《荀子》等“於”、“於”並用,戰國以後古書則多寫作“於”。漢字簡化後,“於”又簡化為“於”。
“乎”字的上古音與“於”相近,除常作為語氣詞外,還常作介詞用,用法基本和“於”壹致。 “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處所和時間。例如: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 《國語·句踐滅吳》 這 種表示處所和時間的“於”,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介詞“在”、“到”、“從”等。
除“乎”字外,現代漢語書面語還壹直沿用,如“寫於北京”、“成立於壹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漢語裏,表示處所的“於”字有時可以不出現,該處所名詞直接用在謂語動詞或動賓詞組之後作補語,這體現了古今漢語的差別。
例如: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 《史記·項羽本紀》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記·西門豹治鄴》 兩句應為“於鉅鹿”“於河中”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涉及的對象。例如: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言博問也。 《荀子·大略》 芻蕘(打柴的人)是詢問的對象。
這種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見於現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如“獻身於革命事業”、“有利於各國人民”。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比較。
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 這 種表示比較的用法在古書中壹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於”。
由於表示比較,壹般只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後面,它的意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壹樣,“比”和它的賓語要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前面作狀語。
“寒於水”,如果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比水寒”。“於”的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書面語言中有時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被動。(見被動表示法壹節) 二、以 “以”字原是動詞,義同“用”,虛化為介詞。
介詞“以”的用法最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拿”。“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
例如: 壽畢,請以劍舞。 《史記·項羽本紀》 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
《左傳·鞍之戰》 “以劍”“以肱”均表示動作的工具或憑借。 第二種用法是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史記·西門豹治鄴》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記·項羽本紀》 “以八千人”是率領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
例如: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戰國策·魏策》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時間,相當於“於”、“在”。
例如: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嘗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記·孟嘗君列傳》 “以” 字的用法還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前,也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後,上邊舉的《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壹例,兩個“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時間時,就只能放在謂語動詞之前。
二是它的賓。
3. 文言文中的介詞短語後置什麽意思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壹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蘇軾《石鐘山記》)等。應註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4、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壹、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
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
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壹種民政部要註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壹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壹定要作狀語。
4.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介詞(1) 文言文中介詞的概念 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用 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與其 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 或補語,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 式、對象等。
介詞能帶上賓語,但不能充 當謂語。介詞主要有“於(於、乎〉、以、為、與、自、從、及因”等。
(2) 介詞常見的語法功能 ① 介詞能帶賓語。 ② 介詞的賓語大多可以省略(“於” 除外)。
③ 由“因、為、與、從”等詞組成的介 詞結構壹般作狀語,但“於”字介賓結構 表時間、處所意義的可作補語,“以”字介 賓結構表工具、方式的也可作補語。
5. 文言文介詞短語後置包括哪幾種第壹、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壹種民政部要註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壹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壹定要作狀語。
6. 文言文的介詞,連詞,副詞怎麽判斷最好能舉點例子可以從介詞,連詞,副詞的作用和所處的位置來區分。
介詞是介紹名詞,代詞給動詞或形容詞的,常用在名詞,代詞前。連詞是連接兩個相同的詞或短語和句子的,常用在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之間。
副詞是用來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的,常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如“以”,秦亦不以城予趙。
“以”用在名詞“城”前,介紹“城”給動詞“予",是介詞,譯為“把”。還如,佘與四人擁火以入。
"入”後省略了代詞“.之",“以”連接兩個動賓短語“擁火”與“入之”,是連詞,表示承接,可不譯。再如,固以怪之矣。
用在形容詞“怪"前,副詞。通“已",譯為“已經“。
希望能幫到大家。
7. 關於文言文18個常見虛詞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
其中部分虛詞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疑問,怎麽。
(2)疑問代詞,表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於“為什麽”、“什麽”、“什麽原因”。
(3)代詞,做賓語,什麽。
(4)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相當於“多麽”。
2、而
(1)連詞,表並列。
(2)復音詞,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
(3)連詞,表假設。
(4)代詞,通“爾”。妳,妳的。
3、乎
(1)句末語氣助詞,表揣測,相當於“吧”。
(2)介詞,相當於“於”,“在”。
(3)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呀”。
4、乃
(1)副詞,表承接,於是。
(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妳”、“妳的”。
(3)副詞,表判斷,相當於“為”、“是”、“就是”。
5、其
(1)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或許。
(2)連詞,表假設,如果。
(3)指示代詞,其中的。
擴展資料
虛詞的註意點:
1、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壹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2、壹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復雜,壹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壹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壹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把握壹詞多義,要註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壹詞多義的基本方法,壹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發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
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壹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壹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搜狗百科—文言文
8. 文言文常用重要實詞虛詞歸納及其詞條用法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1.而 連詞 關系 例句 譯 並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過秦論》 又 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且、並且 承接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指南錄〉後序》 就、接著,或不譯 轉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但是、卻 假設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如果、假如 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連接狀語,可不譯 因果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所以 目的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表目的,來 代詞,通“爾” 某所,而母立於茲。
《項脊軒誌》 妳的 通“如” 軍驚如壞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 復音虛詞 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 限止語氣,罷了 而後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才,方才 而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反問語氣,進壹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五人墓碑記》 不久,壹會兒 2.何 疑問代詞 作賓語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前置,哪裏、什麽 作定語 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 什麽 作謂語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什麽原因、為什麽 疑問副詞 句首、動詞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為什麽、怎麽 形容詞前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怎麽、多麽、怎麽這樣 復音虛詞 何如/奈何 /若何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怎麽樣、什麽樣 何以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以何,拿什麽,憑什麽 無何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
《促織》 不久、沒多久 何乃 阿母謂府史: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怎能 何異(於) 何異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麽不同 何則 百仞之山,任負載登焉。
何則,陵遲故也。 為什麽(用於自問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本紀》 將…怎麽辦呢? 何…為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還(做某件事)幹什麽? 3.乎 語氣助詞 疑問語氣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誌》 嗎、呢 測度語氣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吧 感嘆語氣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啊、呀 詞尾 浩浩乎如憑虛禦風。
《逍遙遊》 ……的樣子 介詞 相當於“於”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對、對於、比、向、跟 4.乃 副詞 順承緊接 劌曰:“……未能遠謀。”乃入見。
《曹劌論戰》 就、這才 逆轉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卻、竟、反而、才 範圍限制 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本紀》 才、僅 確認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是、就是 代詞 第二人稱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示兒〉》 妳的 指示代詞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這樣 復音虛詞 無乃 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表猜測,譯為“恐怕…” 乃爾 府史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就這樣 5.其 代詞 第三人稱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他(們) 第壹人稱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我,自己 遠指代詞 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那 近指代詞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 這,這個,這些 指示代詞 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石鐘山記》 其中的 副詞 推測語氣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或許,可能,大概 反詰 其孰能譏之乎?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難道,怎麽 婉商 吾其還也。
《肴之戰》 汝其勿悲。《與妻書》 還是 期望 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 可要 連詞 表選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是……還是…… 假設關系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 如果 復音虛詞 何其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麽 6.且 連詞 並列 河水清且淺。
《迢迢牽牛星》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又、並 遞進 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而且、況且 讓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尚且 轉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鴻門宴》 然而、可 副詞 不出,火且盡。
《遊褒禪山記》 將、將要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暫且、姑且 復音虛詞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況且,再說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就像 7. .若 代詞 第二人稱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妳、妳們、妳的 指示代詞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 這、這樣、如此 連詞 表假設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如果、假設 表選擇 以萬人若壹郡降者,封萬戶。
或,或者 動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比得上、及、如 復音虛詞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段頭,要說那,像那 若定 指揮若定。
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若何 以閑敝邑,若何? 怎麽樣 若幹 車後若幹遞送夫。 幾許,多少 若輩/若屬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妳們(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對待…怎麽樣,。
9. 介詞“為”有哪些常見的用法介詞“為”有五種常見的用法:(1)介紹動作行為“服務”的對象,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替”“給”。
如《莊子?徐無鬼》:“嘗試為寡人為之。”前壹“為”是介詞,後壹“為”是動詞。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客有為齊王畫者。
”(2)介紹產生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目的,壹般譯作“為了”或“因為”。如《荀子?天論》:“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轅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綴行。”
《史記?項羽本紀》:“十余萬人皆人睢水,睢水為之不流。”“為”都可譯作“因為”。
《論衡?問孔》:“人之仕也,主貪祿也,禮義之言,為行道也。 ”又:“為道不為己,故逢患而不惡;為民不為名,故蒙謗而不避。”
“為”都可譯作“為了”。(3)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壹般譯作“對”“向”“同”等。
如司馬遷《報任安書》:“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韓詩外傳》卷四:“寡人獨為仲父言,而國人知之,何也?”陶淵明《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錯聞之,即夜請閑,具為上言之。”(4)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作“被”。
如《韓非子?五蠢》:“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賢能為之用。”
《左傳?襄公十年》:“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 ”(5)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時間或處所,可譯作“當”“在”。
如《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淮南子?汜論訓》:“今之時人辭官而隱處為鄉邑之下,豈可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