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杭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杭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杭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余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錢唐 秦置錢唐縣,是杭州地建縣之始。錢唐系越浯地名,其義今不詳。

泉亭 西漢末王莽時改錢唐縣為泉亭縣,東漢建武初復舊名。

臨江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錢唐為臨江郡”。因瀕臨錢唐江而名。

杭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錢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五》:“杭州在余杭縣,蓋因其縣以立名”。以後,杭州成為專名,沿用至今。因杭州得名於余杭,隋大業三年(607)和唐天寶元年(742)曾兩度改杭州為余杭郡,在壹定歷史階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錢塘 唐武德四年(621),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以後歷代因之,錢塘成為杭州別稱之壹。

西府 五代時錢镠以杭州為都城,稱西府,也稱西都。以與行都越州稱東府、東都相對應。

錢江 五代梁龍德二年(922),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因縣境臨錢塘江而名。

仁和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改錢江縣為仁和縣。系取仁愛和平之義。明郭子章《郡縣釋名》引宋趙葵《行營雜錄》雲:“初陳橋兵變,太祖整軍從仁和門入。高宗南渡幸杭,見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門也’,遂決遷都之意”。

臨安 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聞杭州轄縣有臨安,以為吉兆,遂升杭州為臨安府。

武林 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後演變成杭州的別稱。 《夢粱錄》卷七:“杭城號武林,又曰錢塘。”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清丁丙《武林坊巷誌》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柳浦 也稱柳浦埭。在鳳凰山東南麓、錢塘江濱,與隔江蕭山之西興(古稱固陵、西陵)歷為錢塘江南北交通重要渡口。《太平寰宇記》卷九三:隋開皇十年 (590)“移州居錢塘城,十壹年復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

留下 在杭州市區西部,與余杭縣接界。宋時稱西溪,為錢塘四鎮之壹。《西湖遊覽誌》卷十:“西溪,居民數百家,聚為村市,俗稱留下。相傳宋高宗初至杭時,以西溪地豐厚,欲都之,後得鳳凰山,乃雲;‘西溪且留下’,後人遂以為名。”

江幹 古時杭州鳳凰山、候潮門外臨錢塘江壹帶習稱江幹。《吳越備史》卷壹載吳越王錢镠新築羅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亙江幹”。江幹自古為錢塘江南北要津和江海碼頭,市廛興盛,有“金江幹”之稱。

湖墅 宋稱湖州市、湖市,元、明稱湖墅。《湖墅小誌》卷壹:“湖墅疆界上自武林門,下至北新關以及西側錢塘門而抵觀音關止,東側艮山門而抵東新關止,概謂之湖墅”。

筧橋 在杭州市區東北部,與余杭縣毗鄰。古時曾稱繭橋。《艮山雜誌》卷二:“繭橋,壹作筧橋”“四近物產殷充,綿繭、藥材、麻布尤所擅名。”筧橋地處交通要沖,歷為軍事要地。

旗下 清順治七年(1650),在杭州中西部修成滿洲駐防營,內駐八旗精兵及其眷屬,稱旗下營。此為杭州城中之城,城址東起結縛橋,往南至比勝廟,往西至湧金門,往北至錢塘門。辛亥革命後拆旗營城墻建馬路,開新市場,但仍習稱此範圍為“旗下”。

兗州這個地名的由來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山東省直管,濟寧市代管。兗州歷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壹;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兗州”壹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壹。“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九州即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壹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托,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壹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誌》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壹,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壹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裏),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誌》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壹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壹,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壹,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郤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裏)。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壹年(1766)版(兗州府誌)記載,兗州府轄壹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5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2011年兗州市轄六鎮(含兩個省級開發園區)和五個辦事處。

杭州彭埠地名的由來是什麽?

彭埠最早是古海塘邊的壹個船埠頭,相傳宋代有彭姓在捍塘建埠定居,彭埠之名由此得來。

“良渚”這個地名的由來

良渚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壹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壹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瓶窯鎮上的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四個城墻門,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農田裏,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墻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跡

北城墻同樣也挖出了壹個坑,同樣的黃土和石頭,唯壹不同的是“這座城墻坑比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層是泥和沙相間,而且很有規律,從上到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做工非常考究”,據劉斌推測,土墻上的那些黑色雜物,應該是原始居民殘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墻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壹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壹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壹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鏟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鏟頭就能帶出壹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壹層層挖去,壹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壹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壹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壹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墻,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墻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墻、北城墻和東城墻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墻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

與西城墻相比,其他三面城墻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墻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裏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壹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墻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墻,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墻,經驗更豐富了。

古城文明勢力曾影響半個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墻,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這裏,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壹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壹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占領這裏,還打了壹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壹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

城墻比西安城墻寬2~4倍

本報訊浙江省考古所近日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壹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墻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在進壹步考古工作後才能確定。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壹。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墻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墻,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壹座,稱得上“中華第壹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壹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壹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壹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編輯本段]良渚

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約10公裏,系杭州市余杭區中部中心城鎮。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域面積101.69平方公裏,轄26個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壩等6個村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托管)及3個社區。常住人口達8.8萬余人,流動人口4.5萬余人。杭州繞城公路北線、東西大道橫貫全境;104國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縱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莊兜為起點,同衢州路相連,與杭州繞城公路北線十字相交,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為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宣杭鐵路,東苕溪航道東西橫貫全境,京杭大運河沿鎮東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綜合運輸體系。

良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全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壹步增強,2005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70億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3.4億元。工業經濟圍繞良渚、安溪、勾莊三大工業功能區塊建設,扶優扶強重點骨幹企業,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38家,億元企業9家。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壹步改善生產條件;加大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金恒德國際汽車物流廣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浙江物產集團、杭州港大松樹集裝箱碼頭、浙江億豐裝飾城等省、市、區等二十余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使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壹主三副六組團”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壹,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沖刺“雙百”強鎮(農村經濟總量100億元、躋身省百強鄉鎮),打造“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壹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

“上虞”這個地名的由來

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虞舜為避唐堯之子丹朱之亂來到今百官鎮,文武百官隨舜而至,因有百官橋古跡、百官鎮地名。又,舜與諸候會事訖,因相娛(通虞)樂,故曰上虞。“上虞”之名由此而來。

延秋這個地名的由來

洛陽市西15公裏,有壹村名叫“延秋”,傳說與武則天有關。洛陽“八小景” ――“龍池金魚”,指延秋村的洛陽龍潭寺和龍池溝。武則天居洛陽48載,對洛陽感情頗深。壹年夏天,武則天來到龍池溝避暑,但見曲谷幽深,林木蓊郁,百花爭艷,小溪潺潺,壹路暑氣頓消。武則天住進龍潭寺。她白天流連潭旁戲魚,晚上登臨高臺賞月,涼意爽身,心坦氣暢。女皇派人在寺東邊崗頂上專門蓋了糧倉,打算長住。夏去秋來。留在東都洛陽的狄仁傑等重臣派人請聖駕還京。武則天不想離開這人間仙景,而且給來迎聖駕的人大大寫了"延秋"二字。狄仁傑見皇上不回宮,影響國事,派人悄悄燒掉寺旁的糧倉,武則天無奈聖駕返京。從此,龍潭寺旁的村莊以"延秋"二字取了村名。龍潭古寺已蕩然無存。潭東的山村人稱之為“火燒麥”,20世紀60年代還可見燒成黑焦炭的麥粒。這壹傳說古籍中未見記載,而有記載的是此間屬隋唐西苑西墻最南壹門名叫"迎秋門"。大概後來因"迎"、"延"二字形體相近,誤將"迎"寫作"延",遂得名"延秋"。

簸米灣這個地名的由來

把米裏的雜質利用人力、風力資源把它除去

人們經常在這個地方做這樣的事情。

這個地方是壹個灣的地形,做的事情又是與米又關的

自然就稱這個名字了

當然

以前此地壹定有打谷子的作坊

成都這個地名的由來

解放前的成都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壹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壹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裏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了300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詳細的:baike.baidu./view/2585.?wtp=tt#4_1

重慶這個地名的由來?

重慶歷史悠久,公元前十壹世紀是周代封巴國首府。巴,是武王伐紂後封給姬姓的壹個小國。巴就成為此地最早的名稱。秦統壹中國後,在此設置巴郡。到漢朝因其城緊靠長江,便改名為江州。在隋代又因其靠近嘉陵江,嘉陵江古稱渝水,故又改稱渝州。重慶稱"渝"即由此而來。

宋朝年間,這裏有個地方官名叫趙諗的準備謀反。宋徽宗殺了趙諗,認為渝州含義不好,於是下令改為恭州。意思是想讓這裏的人以後都恭恭敬敬地順從趙家的統治。宋光宗繼父位,先封自己為恭王,於1190年當了皇帝。他認為,先封王,後稱帝,是"雙重喜慶",便將他的封地改名為"重慶"。這就是重慶地名

重慶是壹個歷史名城。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南宋時,趙敦封恭州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於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 *** 西遷重慶,並於同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1949年重慶解放後,為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駐地,屬西南行政委員會管轄。1953年3月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西南大區撤銷,生態市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重慶在中央實行計劃單列,作為全國第壹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享受相當於省壹級的經濟管理權限,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

呵呵

重慶歷史悠久,公元前十壹世紀是周代封巴國首府。巴,是武王伐紂後封給姬姓的壹個小國。巴就成為此地最早的名稱。秦統壹中國後,在此設置巴郡。到漢朝因其城緊靠長江,便改名為江州。在隋代又因其靠近嘉陵江,嘉陵江古稱渝水,故又改稱渝州。重慶稱"渝"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