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沒有含有"軍"字的詩,最好有全詩的解釋

有沒有含有"軍"字的詩,最好有全詩的解釋

十五從軍征

作者:兩漢樂府 年代:漢 體裁:樂府 類別:未知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壹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註釋

①阿:發語詞。 ②冢:高墳。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壹個連壹個的 樣子。當歸客打聽家中有什麽人的時候,被問的人不願明告,但指著那松柏成 林荒家壘壘的地方說:那就是妳的家。言外之意就是說妳自己去壹看就明白了。 以下便是到家後的事。 ③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 ④植物未經播種而生叫 “旅生”。旅生的谷與葵叫“旅谷”、“旅葵”。 ⑤貽:送給。

品評

這首詩描繪了壹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 深重苦難。少小離家,垂老歸來,看到的卻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蕪,連 壹個***話淒涼的人都沒有了,他只好“出門東向望”,老淚縱橫。有多少血淚 的控訴,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結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詩歌正是選取了老 兵重返故裏這壹片斷,給他悲慘的壹生打上壹個句號。

這是壹首敘事詩。詩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遠而近,逐次描寫,很有 層次。人物的情感也隨著場景的移換而變化,由起初的熱望化為痛苦,陷入絕 望之中。盡管詩中沒有對老兵的心情作過多的正面描述,然而從場景的描繪中 依然能感受到壹種越來越深沈的哀痛。

這首詩通過對景物和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悲劇命運。如作者選取了象 征死亡的松柏、墳墓來暗示老兵親友雕零;通過對兔雉棲身於家屋、谷葵叢生 於庭院的景物描寫,來說明老兵家園的殘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貽阿誰”的 動作,則表現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門東向望”這壹動作,更寫出了 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滯的情態,催人淚下。

作者介紹

王磐(約1470壹約1530),字鴻漸,號西樓,明高郵(今江蘇省高郵縣)人。從年輕時起即鄙視功名,築樓高郵城西,與名流談詠其間,因自號西樓。其散曲題材廣泛,雖多閑適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佳作。有《王西樓樂府》。

解題

這支曲作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當時宦官當權,在交通要道運河上,他們往來頻繁,每到壹處就耀武揚威,魚肉百姓。詩人王磐家住運河邊的高郵縣,目睹宦官的種種惡行,寫了這支《朝天子》,借詠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朝天子》,曲牌名。

註評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 喇叭:銅制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擴張,可以擴大聲音。鎖哪:也寫作“嗩吶”,管樂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壹孔。前接壹個喇叭形擴聲器。民樂中常用。曲兒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兒大:(吹出的)聲音很響。○曲兒小腔兒大是喇叭、鎖哪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性,詠物以諷人才得以成立。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妳擡聲價。 官船:官府衙門的船只。亂如麻:形容來往頻繁,出現次數很多。仗:倚仗,憑借。妳:指喇叭、鎖哪。擡:擡高。聲價:指名譽地位。○宦官裝腔作勢,聲價全靠喇叭來擡。而喇叭其所以能擡聲價,又因為它傳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頭所指,更深壹層。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軍:指軍隊。愁:發愁。因受攪擾而怨忿。舊時皇帝為了加強對軍隊統帥的控制,常派宦官監軍,以牽制軍隊長官的行動,十分討厭。又因為宦官出行,到處攪擾,不分軍民,所以軍和民都愁且怕。○宦官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忿。 那裏去辨甚麽真***假? 那裏:同“哪裏”。辨:分辨、分別。甚麽:同“什麽”,疑問代詞。***:連詞,連接兩個名詞,表示並列關系。可譯為“和”。○更有假傳聖旨的情況,則宦官的作惡更甚壹層。批判的鋒芒也更深壹步。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眼見的:眼看著。吹翻了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傾家蕩產。吹傷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氣大傷。水盡鵝飛罷:水幹了,鵝也飛光了。比喻民窮財盡,家破人亡。○宦官害民的嚴重後果。水盡鵝飛,“官船”豈能長久來往?這也是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

譯文

喇叭鎖哪嗚嗚哇哇,曲兒小來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憑妳來擡聲價。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能到哪裏去分真和假?眼睜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鵝飛罷!

簡析

好的詠物詩壹般具有三個特點:壹是詠物維肖,即詠什麽要能抓住特征,讓讀者相信確實是所詠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為詠物而詠物,而是通過詠物,表達壹定的思想內容;三是詠物和寄托的關系要處理好,即“不即不離”。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王磐的這首《朝天子·詠喇叭》,不難發現它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

首先看它詠得像不像。小令第壹層說喇叭、鎖哪的特征是“曲兒小腔兒大’:,顯然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壹“小”壹“大”的對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愛憎之情。小令的第二層說喇叭、鎖哪的用途,是為來往如麻的官船擡聲價,即為官方所用。“聲價”即名譽地位,按理應是客觀評價;而這裏卻要“擡”,就說明喇叭、鎖哪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層展示喇叭、鎖哪用途的另壹面:為害軍民,即在為官船擡聲價的同時,肆意侵害軍民的利益,讓老百姓壹聽到喇叭、鎖哪之聲就不寒而栗,膽戰心驚。小令最後壹層寫喇叭、鎖哪吹奏的結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直吹得民窮財盡,家破人亡。不難看出,通篇詠喇叭詠得真切,詠得讓人信服。

再看它是不是有所寄托。我們知道這首小令是詩人目睹了往來於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後的借題發揮之作,顯然是有所寄托。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寄托是否成功。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_卻有***同點,於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通讀全篇,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它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傳達壹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於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誌》)。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壹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壹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壹種蔬菜。 晞:曬幹。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壹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雕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壹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壹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雕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壹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壹首名作。詩中用了壹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壹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裏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壹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壹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壹樣,壹直向東流入大海,壹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譯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滿,包容天空於水渾然壹體。

水面的霧氣籠罩了雲夢澤,波濤洶湧,震撼了嶽陽城。

想要渡湖水而沒有船只,閑居不仕,有愧於聖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釣,只有徒然的羨慕之情。

賞析

這是唐代的壹首著名的五言律詩。詩的本意是求宰相張九齡引薦做官,其景闊大雄壯,其情也積極向上,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壹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壹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詩的前四句運用誇張寫法,描寫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八月秋水漲潮後洞庭湖碧波連天,天空仿佛裝在湖中壹般。遠望天水壹色,湖中水氣蒸騰,籠罩著雲夢沼澤,湖邊的草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湖水洶湧澎湃,使得天搖地動,好象臨湖的嶽陽城也被搖撼的動了起來。這幾句寫得形象鮮明突出,筆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洞庭湖,體現了詩人自己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歷來為後人所欣賞。後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闊引出“欲濟無舟楫”的感嘆,委婉含蓄的表達詩人求薦入仕的願望和求官不得的苦悶心情。最後兩句詩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進壹步的表現自己的心跡,希望能為國為民壹展抱負。

這首詩前四句起興自然,寫景豪壯;後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詩人運用高明的技巧,既表達了自己希望引薦入仕的願望,又不見絲毫寒乞相,態度不卑不亢,十分得體。

漁家傲 秋思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提到範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嶽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範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壹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重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沈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壹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壹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裏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發,流下了濁淚。在這裏,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誌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背景介紹:納蘭性德是明珠的長子,1682年伴隨康熙帝出山海關,祭祀長白山。 算起來納蘭性德27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但是全詞讀起來,卻不讓人輕松,卻是個得了癆病的年輕男子,有抱負誌向有心無力似的。也難怪30歲就英年早逝了。

山壹程,水壹程描寫的是壹路上的風景,也有了峰回路轉的意思。壹程又壹程,就像壹個趕路的行者坐在馬上,回頭看看身後走過的路的感嘆。如果說山壹程,水壹程寫的是身後走過的路,那麽身向榆關寫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資料得知榆關乃是山海關,“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語言,猶如“那廝”“那處”,人在什麽時候會脫口而出俗語,很顯然是在放松和高興的時候。這壹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頗有些激動的,甚至有些豪邁的情趣。

夜深千帳燈,寫出了皇上遠行時候的壯觀。想象壹下那副場景吧,風雪中,藍的發黑的夜空下,壹個個帳篷裏透出的暖色調的黃色油燈,在群山裏,壹路綿延過去。那是多麽壯觀的景象!不過為什麽不是萬帳燈呢?我認為萬字更體現詩人豪邁,直抒胸意的特點。而千字用在這裏,既有壯觀的意思,又不誇張,也表明作者是個謹慎,內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計就用萬字了。

風壹更,雪壹更。壹更是指時間,和上面的壹程所指的路程,對仗工整。風雪夜,作者失眠了,於是數著更數,感慨萬千,又開始思鄉了。不是故園無此聲,而是在故園有親人,有天倫之樂,讓自己沒有機會觀察這風雪,在溫暖的家裏也不會覺得寒冷。而此時此地,遠離家鄉,才分外的感覺到了風雪異鄉旅客的情懷。

總的來說,寫的很傳神動情,可是狀觀處體現不出作者的大氣魄。可能和他宦官家庭出身,父親謹慎為官的教育有關。

回答者:洛淘淘 - 助理 三級 2-15 22:20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壹首幹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壹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幹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壹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壹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嶽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壹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壹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壹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壹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妳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幹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壹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回答者: 楊俊1981 - 舉人 五級 2-15 22:22

十 五 從 軍 征

選自《漢樂府民歌》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鄉裏人,“家裏有阿誰?”

路上他碰到壹個鄉鄰,問“我家裏還有什麽人?”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遠遠看過去是妳家,松樹柏樹中壹片墓墳。”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近前看兔子從狗洞裏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去飛來。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裏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羹飯壹時熟,不知飴阿誰。

湯和飯壹會兒都做好了,獨自壹人吃得很悲哀。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這是壹首敘事詩,描繪了壹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壹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壹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壹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於戰事,而且這壹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壹直未能回來。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十年與家人失去聯系,對家中情況壹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於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途中與鄉裏人的對話。老兵,“道逢鄉裏人”,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家中有阿誰?”“鄉裏人”答道:“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反映其在久別家鄉之後、返鄉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願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了久別家鄉的返鄉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裏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其實,“鄉裏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壹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

老兵家中的情況究竟怎樣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後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壹在“狗竇”(下方),壹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壹在“中庭”(庭院中),壹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於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裏構成的是壹幅多麽悲涼的景象啊!造成這壹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呢?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於: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享了。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現的。老兵孤身壹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壹人。這不僅照應了上文——鄉裏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後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後兩句於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壹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裏,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壹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壹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後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系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壹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沈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壹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