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脾湯簡介

清脾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六:清脾湯 2.1 處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2.5 註意 2.6 摘錄 3 《重訂嚴氏濟生方》:清脾湯 3.1 清脾湯的別名 3.2 處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3.6 摘錄 4 《袖珍小兒》卷六 4.1 方名 4.2 組成 4.3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5 《萬氏家抄方》卷二 5.1 方名 5.2 組成 5.3 主治 5.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6 《得效》卷十四 6.1 方名 6.2 組成 6.3 主治 6.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6.5 制備方法 7 《濟生》卷壹 7.1 方名 7.2 清脾湯的別名 7.3 組成 7.4 主治 7.5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7.6 各家論述 7.7 附註 8 《魏氏家藏方》卷五 8.1 方名 8.2 組成 8.3 主治 8.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8.5 制備方法 9 《三因》卷十六 9.1 方名 9.2 組成 9.3 主治 9.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10 《三因》卷八 10.1 方名 10.2 組成 10.3 主治 10.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10.5 加減 10.6 制備方法 11 《三因》卷六 11.1 方名 11.2 清脾湯的別名 11.3 組成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11.7 制備方法 11.8 用藥禁忌 11.9 附註 附: 1 古籍中的清脾湯 1 拼音

qīng pí tāng

2 《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六:清脾湯 2.1 處方

厚樸120克(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2.2 制法

上藥銼散。

2.3 功能主治

溫脾化痰。治瘧疾,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已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亦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氣吞酸。

2.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發前,並三服。

2.5 註意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時果。

2.6 摘錄

《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六

3 《重訂嚴氏濟生方》:清脾湯 3.1 清脾湯的別名

清脾飲子(《保嬰撮要》卷七)、清脾飲(《濟陰綱目》卷九)。

3.2 處方

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術 草果仁 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 甘草各等分

3.3 制法

上藥嘆咀。

3.4 功能主治

祛痰除濕,和胃截瘧。治癉瘧,脈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千,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3.5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6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4 《袖珍小兒》卷六 4.1 方名

清脾湯

4.2 組成

白術、茯苓、厚樸(制)、青皮(炒)、陳皮、半夏(泡)、大腹皮(洗)、檳榔、三棱(煨)、莪術(煨)、木通、甘草。

4.3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5 《萬氏家抄方》卷二 5.1 方名

清脾湯

5.2 組成

白芍、淡竹葉、麥門冬、石膏、甘草、黃連。

5.3 主治

脾熱消渴。

5.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 《得效》卷十四 6.1 方名

清脾湯

6.2 組成

青皮、厚樸(去粗皮,姜汁炒)、白術、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半夏(湯洗)、黃芩、甘草、人參各等分,常山1半。

6.3 主治

妊娠作瘧,熱多者。

6.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加生姜5片,地骨皮少許,水煎,溫服,不拘時候。或加麥門冬(去心)20粒。未效,服勝金丸。

6.5 制備方法

上為散。

7 《濟生》卷壹 7.1 方名

清脾湯

7.2 清脾湯的別名

清脾飲子、清脾飲、九味清脾湯

7.3 組成

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術、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7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7.4 主治

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幹,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妊娠瘧疾。

7.5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7.6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壹清也。故青皮、厚樸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濕,柴胡、黃芩清去脾中之熱,白術、甘草清去脾臟之虛,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梁之痰也。

2.《醫方集解》:脾虛惡寒,胃虛惡熱。寒熱間作,脾亦有之,不獨少陽也。雖十二經皆能為瘧,而脾胃受傷者實多。故仲景小柴胡湯人參、甘草、半夏、姜、棗,皆脾胃藥,其治少陽,獨柴胡壹味而已。嚴氏宗之,故以小柴胡加減而立清脾飲,是明從脾胃論治矣。

7.7 附註

清脾飲子《保嬰撮要》卷七)、清脾飲(《濟陰綱目》卷九、九味清脾湯(《瀉疫新論》卷下)

8 《魏氏家藏方》卷五 8.1 方名

清脾湯

8.2 組成

草果仁1兩(炒),厚樸1兩(去粗皮,姜制,炙),川姜1兩(炮,洗),甘草(炙)1兩,陳皮半兩(去瓤),木香(煨)半兩,麥糱2兩,神曲(炒)2兩,舶上茴香3分(炒)。

8.3 主治

瘧痢。

8.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食後入鹽沸湯點服。

8.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9 《三因》卷十六 9.1 方名

清脾湯

9.2 組成

黃耆、香白芷、升麻、人參、甘草(炙)、半夏(湯去滑)各等分。

9.3 主治

意思過度,蘊熱於脾,口幹唇燥,沈裂無色。煩渴飲水,小便赤。

9.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2個、小麥30粒,煎7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9.5 制備方法

上為散。

10 《三因》卷八 10.1 方名

清脾湯

10.2 組成

茯苓2兩,橘皮2兩,草果2兩(去皮),白術2兩,人參1兩,桂心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炙),川芎1兩,半夏3兩(洗7次)。

10.3 主治

脾濕熱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右脅滿痛偏脹,口唇幹裂,寒熱如瘧。

10.4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用水2盞,加生姜7片,紫蘇3葉,煎至7分,去滓服。

10.5 加減

欲通利,加大黃。

10.6 制備方法

上為散。

11 《三因》卷六 11.1 方名

清脾湯

11.2 清脾湯的別名

小清脾湯

11.3 組成

厚樸4兩(姜制,炒),烏梅2兩(打去仁),半夏2兩(湯去滑),青皮2兩,良姜2兩,草果(去皮)1兩,甘草(炙)半兩。

11.4 功效

溫脾化痰。

11.5 主治

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伴,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壹發,1是1發,或35日壹發者。及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等。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

11.6 清脾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7分,去滓。瘧未發前,並3服。

11.7 制備方法

上為散。

11.8 用藥禁忌

忌生冷、油膩、時果。

11.9 附註

小清脾湯(《得效》卷二)。

古籍中的清脾湯 《雜病廣要》:[外因類]瘧

癆瘵者有之。發散之藥,熱多宜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之類,寒多者宜養胃湯、四獸飲。發散不退,然後以...

《嬰童百問》:[卷之十]瘧證第九十二問

柴胡湯;瘧未散者,鬼哭散止之;寒少熱多者,可服清脾湯;養胃湯,治脾胃冷弱者,四獸飲亦可服。其截瘧丸...

《先哲醫話》:[卷上]北山友松

後以九味清脾加葳蕤得愈。凡開達肝脾之郁塞,無若清脾湯。若逢肝脾郁塞,以認此湯主治為要。壹婦人三年不...

《普濟方》:[卷二十脾臟門]脾實熱

兩)半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清脾湯(出醫方大成)治脾實熱。病足寒脛熱。腹脹滿。煩...

《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