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肯定有丟字,丟頁等現象出現;古代手抄本很多,難免抄錯;
2.各家印刷作坊,也可能出錯;
3.編書的學者,極有可能根據自己的好惡而改動;
4.各個學派的學者,極有可能按著個人的理解而增刪;
5明朝的“永樂大典”,清室的“四庫全書”,在編輯過程中,為了本朝的利益和需要,也是大改大動;
6.漢初,尚書失傳了,是根據壹位老儒“伏生'的記憶,口述,記錄了尚書28篇,歷史上叫"今文尚書"。伏生牙都掉光了,吐字不清,再加上方言,記錄的不是很準。
7.歷史上不乏造假者。相傳西漢初,魯王擴建花園,拆了孔子家的墻壁,在墻裏發現古文尚書13篇,是偽造的故事。到了東晉,又有壹個叫梅頤的人,也偽造了幾篇。從宋朝有人質疑,到清朝,歷時七百多年才甄別定案;
8.漢字越來越多,古時借用是常有的,不足為怪;
9.個人還有用字習慣不同。
終上所述,錯別字,通假字在所難免,只要明確了,並不影響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