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夔,黃帝得之。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壹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夔[kuí],又稱雷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壹條腿的怪物,形象多為壹角、壹足、口張開、尾上卷。
與夔有關的紋飾: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壹,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壹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壹足”的記載。其實,壹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采用夔紋壹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鐘鼎器物上,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最近屢次上熱搜的三星堆考古發掘,剛出土的方口銅樽也有類似夔龍紋的紋飾,有力地證明了三星堆文化和殷商中原文化的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