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日常生活

文言文日常生活

1. “日常生活中” 用文言文怎麽說

1、平居:平日;平素。《戰國策·齊策五》:“此夫差平居而謀王,強大而喜先天下之禍也。”唐杜甫《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晚節嬉遊簡,平居孝義稱。”宋蘇軾《教戰守》:“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明李東陽《明故中順大夫夏公行狀》:“國家養士於平居之時,士當効力於有事之日。”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我們平居無事時,從不想到自己的頭、手、腳,以至腳底心。”

2、平常:平時;往常。《東觀漢記·光武紀》:“更始害齊武王,帝飲食笑語如平常。”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退尋平常事,安知巢穴難。”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白萬州遇劍客》:“大凡人平常厚貌深衷,未易輕信。”

3、平時:平日;平常時候。唐李商隱《九成宮》詩:“十二層城閬苑西,平時避暑拂虹霓。”宋王安石《閔旱》詩:“平時溝洫今多廢,下戶京囷久已空。”明湯燕生《思悲翁》詩:“此別無返期,白衣送道左。意氣如平時,壹身被九鎖。”

4、平素:平時;向來。三國蜀諸葛亮《與孟獲書》:“承知消息,嘅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誌。”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上:“略其細故於平素,乃能辨其大利害於壹朝。”

5、閑居:安閑居家;在家裏住著無事可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閑居,不慕官爵。”宋蘇軾《賜鎮江軍節度使充集禧觀使韓絳赴闕詔》:“請老閑居,固非所望。”

6、常日:平日;往日。《南齊書·高帝紀》:“常日乃可屈曲相從,今不得也。”唐韓愈《賀太陽不虧狀》:“雖隔陰雲,轉更明朗,比於常日,不覺有殊。”《紅樓夢》第77回:“再或有咱們常日積攢下的錢,拿幾吊出去。”

7、日常:平日;平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可常是個有德行和尚,日常山門也不出,只在佛前看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日常壹毛不拔,今日壞得些錢鈔,便要我替他討老小?”

8、素日:平日;往日。《紅樓夢》第31回:“想起此言,不覺將素日想著後來爭榮誇耀之心盡皆灰了。”《兒女英雄傳》第18回:“那太傅素日最重讀書人,聽見他是個秀才,便命落平,就在門外下了轎。”

9、平日:平時;平常的日子(區別於特定的日子,如假日、節日等)。《漢書·汲黯傳》:“大將軍聞,愈賢黯,數請問以朝廷所疑,遇黯加於平日。”《宋書·沈攸之傳》:“何其平日輈張,實輕周邵,爾時恭謹,虛重皇戚。”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壹:“平日春闈較才藝,策名屢獲科甲。”清吳騫《扶風傳信錄》附錄阮升基《修宜興縣舊誌》:“榻前有女子言有夫婦緣,故來相訪,述許生家中平日事甚悉。”清林覺民《與妻書》:“吾平日不信有鬼。”

10、閑時:平常時候。《元典章·吏部二·禁治驟升品級》:“這壹等豪霸每,在鄉裏閑時猶自欺淩百姓,把持官府,更做了受朝命職官麽,道恰似虎生兩翼的壹般。”《水滸傳》第26回:“老婆哭道:‘笑欣欣出去,卻怎地這般歸來!閑時曾不知中惡。’”《紅樓夢》第52回:“那壹年有壹個良兒偷玉,剛冷了這二年,閑時還常有人提起來趁願;這會子又跑出壹個偷金子的來了。”

11、燕居:退朝而處;閑居。《禮記·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遊侍。”鄭玄註:“退朝而處曰燕居。”《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司馬貞索隱:“燕謂閑燕之時。”宋蘇軾《四菩薩閣記》:“始吾先君於物無所好,燕居如齋,言笑有時。”清沈初《自序》:“入春雨雪匝旬,燕居多暇。”

2. 古時候日常生活是說文言文嗎

文言文是用古代漢語寫的文章,流傳到現代的古漢語書面材料,以甲骨文為最早,離現在有四千年左右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起,記載史實和科學成果以及闡發哲學、政治觀點的作品大批湧現。《漢書·藝文誌》中所列出的596位著作家所寫的13269印卷作品,大多產生在這個年代。

後代的知識分子,從唐、宋直到元、明、清,他們寫文章,從用詞到語法都以那個時代的作品為規範,這就是文言文。

文言文與古代著作是兩個概念。

雖然大部分古代著作包括文、史、哲及自然科學著作都是用文言寫的,即沿用先秦時期的詞匯與語法寫的,但其中壹部分古籍也有用當時的口語寫的,有人稱它們為古白話,如唐、宋的“傳奇”,明清的小說《水滸傳》《西遊記》等。反之,現代人也有用文言寫文章的,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 *** 的壹些書信等。

=========================================

換言之:所謂的文言文,即沿用先秦時期的詞匯與語法寫的文章,而不是所有古代的著作。古人日常說話,當然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但是因為時代間隔的關系,他們的白話文放在今天來看,還是有些古文的味道……

3. “日常生活中” 用文言文怎麽說

1、平居:平日;平素。

2、平常:平時;往常。3、平時:平日;平常時候。

4、日常:平日;平時。5、素日:平日;往日。

造句1、平居環堵自安,南面王不易真樂,怕什麽賤役?陛下怎能貴臣?怎能賤臣?祿不以道,雖萬鐘不受,獨行己誌,雖簞食不厭,陛下怎能富臣?怎能貧臣?2、杜甫說,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3、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人大賢人矣。

4、不知學,故誌慮淺薄,無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故痛癢不相關,平居既不能有樂群之益,猝有變故又不能為將伯之呼。5、在下雖通望氣之術,但學藝未精,術數之理,講究天人感應,我有前番論斷,半由術數,壹半也是源自太子素日作為。

6、甚至到了“七七事變”,日本毫不忌諱地宣稱要征服中國時,素日將“公理正義”的高調唱得響徹雲天的西方文明世界也是若無其事,緘默無語。

4. 古代的人日常生活講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白話文在古代也有壹段很漫長的歷史,在宋代已有話本,明清兩代也有部分白話小說,如《金瓶梅》、《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不過為古白話,而且白話文作品在古代文壇上只占少數,文言文在當時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為寫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白話文就是當時的口語,文言文則是書面語,但在不同的時代是不壹樣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的,像《論語》就是用當時的口語寫成的,但在我們看來卻是文言文,在他們看來就是大白話。

直到後來才開始有了書面語和口語的分化,但是古代的口語和現在的口語是不壹樣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表述方式是不壹樣,舉個離我們時代近點的例子,像《紅樓夢》就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的,可是依舊和我們現在講的有很大區別。就算是民國時期的白話文不也和我們的有些不同嗎?

總的來說,我們和古人的交流是有問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漢語在發展過程中,有些已經被改變了、有些已經不用了,比如,壹些詞語的詞性發生了改變。這就加大了交流的難度。

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小說已經誤導了很多人,以為古人和我們說的壹樣,這是不可能的。我建議妳去看四大名著,因為這幾部書就是用當時的大白話寫的,如果嫌太多,就直接去看那部央視老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千萬別是新拍的,老版的是唐國強演的諸葛亮,這部電視劇的臺詞就完全是書上的對話,原封不動,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順便提下,很重要的,不同時期的大白話也是不壹樣的。而且就算看書,也要看的仔細點,說白些,《三國演義》裏的對話可不是三國時期的人講的,而是羅貫中所處的元末明初時期的人所講的,不要混淆,切記切記!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問題,請大家指正。請提問者仔細看完我的解釋,謝謝!我可不想妳誤解我的意思。特別是上面那段話,很重要的!!!

5. 古代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文言文交流的嗎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漢語為規範的漢語書面語

文言文:用文言寫的文章

所以很明顯,文言是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這裏強調的是書面語,只用於寫作,不用於口語交流。

古人的口語(白話)另成系統,與文言不盡相同,倒和我們今天所通行的口語有相似之處。

例如《孔雀東南飛》是南北朝廣泛傳頌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語言也就和當時的口語極為接近,請看第壹句:“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這句比較淺顯,雖和今天的口語雖有差異,但不大。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語的特點。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間故事或說書藝人說書的基礎上創作的,其語言特點也帶有壹定的口語性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後直接用口語進行創作,其書面語與口語是基本保持壹致,所以我們可以從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書面語去判斷我國近現代的口語和我們今天的口語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時使用與我們現在的口語相近的語言,只是寫文章時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學問,區別於普通的、沒讀過書的老百姓。

6. 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

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麽”。

①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麽,問姑娘思念的是什麽。

② 賣炭得來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譯文: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麽? 2、何如 (1)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於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

可譯為“怎麽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

可譯為“比……怎麽樣”。同義結構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馬遷《鴻門宴》)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麽樣?” ② 王以為何如其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大王認為(趙括)比他的父親怎麽樣? 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表示推斷。

可譯為“既然這樣,那麽”。 ① 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範仲淹《嶽陽樓記》)譯文: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麽什麽時候才能快樂呢? ②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既然這樣,那麽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

可譯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 此皆良實,智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誌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 *** 留給陛下。

②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

5、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

可分別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將軍在外(作戰),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國家。

②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司馬遷《鴻門宴》)譯文: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寵幸的。

6、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於助動詞的作用。

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①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荊軻刺秦王》)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②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譯文: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千裏的(辦法);步匯聚細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 7、……孰與(若)…… 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構。

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壹樣)……”。表示比較之後進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

①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 為兩郎僮,孰若為壹郎僮?(柳宗元《童區寄傳》)譯文:做兩個人的童仆,哪裏比得上做壹個人得童仆? 8、……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得固定結構。其中“之”時標誌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

可譯為“說的就是……”。 ① 詩雲:“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譯文:《詩》裏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如果“之謂”位於句中,賓語在“謂”的後邊,這是另壹種固定結構。

可譯為“……叫作……”、“……稱作……”。 ② 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

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壹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麽”、“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麽樣”、“對……怎麽辦”。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文:憑妳的力量,並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麽樣?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馬遷《項羽本紀》)譯文:虞姬啊虞姬,對妳怎麽辦? 10、何……為(wéi)、何以……為(wéi) 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前者可譯為“為什麽(要)……呢”、“怎麽……呢”,後者可譯為“哪裏用得著……呢”、“要……幹什麽呢”。 ①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麽要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