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 這件事我們應該怎樣評價
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也是史學家們歷數秦始皇暴政“罪行”最具體的憑證。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最早記錄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34年,博士淳於越進言反對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要求恢復商周時的分封制,並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秦始皇召開大臣會議討論,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非古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另壹外是《史記。李斯傳》也記載著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欺騙秦始皇說能煉丹求仙藥,得到豐碩賞賜後,又背地與儒生候生攻擊秦始皇,並逃亡。秦始皇派禦史審問,眾儒生互相揭發,串牽出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按律坑殺。《史記》也保留了對此的評論,如《史記。儒林傳》有:“及之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六國年表序》還說:“秦既得意,燒天下書,諸侯史記甚尤,為其所剌譏也。詩書多復見,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於周室以故滅,惜哉!”由此可見,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不容質疑的事實,為什麽後世對此評價不同呢?原因就在於後世評者的階級立場與對秦始皇的動機認識不同罷了。 秦王朝於公元前256年滅了東周,公元前230年——221年又滅掉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推行了壹系列加強國家統壹的措施,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建立了中央政府;在全國範圍內設立郡縣制度,廢除官吏世襲卿祿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承認土地私有;銷毀民間兵器,遷涉富豪;去險阻,修馳道,築長城,把燕、趙、秦原來的長城連接起來,加經修繕,並在險關派兵守衛,設立要塞。盡管修築規模巨大的長城,犧牲了無數人的生命和國家財力,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許多災難,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就很廣。但長城對於防止當時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貴族的掠奪,保護北方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農業的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築長城也是後來的儒生們攻擊秦始皇的耙子之壹。統壹了貨幣,車同軌,書同文,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統壹,為形成幾年來的華夏文明不被分裂奠定了基礎。焚書坑儒也是其中的措施之壹,其目的在於“統壹思想,”建立封建專制主義,鞏固秦王朝的統治,秦始皇在歷史進程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但統壹六國的戰爭結束之後,誌在意滿,忱樂於享受,醉心於煉丹,求長生不老藥,修宮院,殘酷地壓迫人民,就十分殘暴無聊,喪失了其進步性,焚書坑儒的結果是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破裂分化,削弱了秦王朝的統治,使得階級矛盾激化,壹場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全國範圍的大起義,從根本上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毛澤東曾風趣地說:秦始皇以為殺了儒生,燒了書,天下就太平,壹勞永逸了,結果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秦始皇為什麽要焚書?《史記》也載得很清楚,由於當時“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壹,防止“私學而相與非法教,”達到“別黑白而定壹尊”的目的。其實這種堵塞言路,銷毀書籍的做法,並不是李斯和秦始皇的創造,在先秦列國早就存在,《孟子。萬篇章》記有具體事例,諸侯各國為了維護自己統治,防止其他學說損害國家的意識形態,動搖國家的根本,也早就采取了鉗制言路、銷毀書籍的做法,《韓非子。詭便篇》說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就燒過書,此外韓非子也是積極限制私學者,說:“私學亂法度也。”當時把私學看成實行法治的主要障礙,為了鏟除私學,自然要銷毀教材。而當時主張禁止私學的人不是少數,也為大多數國家統治者所接受,孔子在春秋時可以周遊列國,到了戰國時期已經不可能重現。既然焚書早就有之,為什麽史學家們把賬只算在秦始皇壹人頭上呢?把秦始皇看成摧殘古代文化的千古罪人呢?這是因為秦以前的各國焚書事件沒有確切的記錄,“書缺有間,”無材料可以考證。秦以前的是分裂狀況,某國即使毀書燒籍,並不能對文化典籍造成極大的損害,其他諸候國尚可保存書籍。最主要的是對秦始皇存在階級偏見,魯迅在《華德焚書異同論》壹文中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吃虧是在二世而亡,壹班閑班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壹思想,但他沒有燒掉醫書、農書,但收錄了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重視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思想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是非,應該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結論和評價,秦始皇作為壹個封建帝王,在完全了統壹大業之後,所采取的統壹思想的措施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和國誕生後,不也是有過“三反、”“五反,”“鎮壓反革命,”殺過幾十萬人嗎?如果不那樣的話,能有***和國幾十來的安寧嗎?班固在《漢書。異姓諸候王表序》中說:“秦既稱帝,墮城、銷刃、鉗語、燒書。”班固認為墮城、銷刃、鉗語、燒書都是秦始皇統壹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什麽墮城、銷刃,甚至殺豪坤沒有遭到後世的譴責,惟獨焚書坑儒卻受到後代人永世不赦的漫罵呢?實際上壹些人離開了特定的歷史背景,孤立地看待這壹事件。今天我們沒有必要為古人開脫,對秦始皇焚書後果的評價,古往今來,眾說紛紜,《隋書。年弘傳》說:“秦始皇馭字,吞滅諸候,先王墳籍,掃地皆盡。”《舊唐書。經籍誌》也雲:“三代之書,經秦燔煬殆盡。”這些看法都是認為先秦的經書俱被大火毀滅,但也有人認為秦朝焚書僅限史書,經書諸子並無太大損失。王充在《論衡。書解》中言:“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俱在。”劉勰也有同樣的看法,在《文心雕龍。諸子篇》裏,他說:“秦暴烈火,勢炎昆岡,而煙燎之毒,不及諸子。”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文裏指出“焚書坑儒,雖為虐政,無關六經之存亡。” 秦始皇到底燒了多少書?《史記》記得很是明白,除了秦記,蔔筮之書《易》外,商鞅、韓非子等法家的代表著作和有關數學、農學、方伎、醫術等方面的書籍外,其它史記、六藝,諸子百家著作之書,基本上毀於壹旦。既然如此,為什麽後世還有諸多的經文傳世呢?《史記》認為“詩書所以復見,多藏於人家。”這個記載是正確的,說明司馬遷是嚴肅的。許多書應該是由民間保存收藏才留了下來。從晉太康中汲縣發現的竹書和後世簡帛的出世,也都證明了。《史記》也記載博士所著書未焚,說明秦後博士宮裏仍然保存大批的文典古籍,不過項羽入關,“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使古代的典籍,遭遇到徹底的浩劫,秦始皇出於政治目的焚書,尚有留存,項羽肆虐制暴而焚其余,典籍盡毀,後世卻將這筆賬算到了秦始皇的頭上,未免公正。但不管怎麽說, 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我國古典文獻遭受到空前的浩劫,其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從這壹點上看,無論秦始皇當時有多麽充足的理由,都是不能寬恕的,說這種措施有進步意義,也是不恰當的。對秦始皇本人的殘暴批判是應該的。對功過於民族的壹些評價也應該實事求,毛澤東說過,中國之所以沒有像歐洲那樣分裂成幾十個國家,始終保持著漢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同化力,即使是近代帝國主義陰謀瓜分中國,都不能得逞,很重要的壹點,就是秦始皇統壹了度量衡、文字,形成了壹個凝聚力和向心力巨大的民族,這也是黃河文明沒有像尼羅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兩河文明衰亡,民族分裂成無數國家的重要原因,在這點上秦始皇又對民族有著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