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研究過印加文明,介紹壹下?

誰研究過印加文明,介紹壹下?

對於我們中國的大部分讀者來說,除了我們自己的中華文明,我們熟悉的是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而對美洲印第安文明卻很陌生。在此,我們想向讀者簡單介紹壹下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

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前,印第安人憑借自己的勤勞和聰明智慧,在美洲大陸上創造了壹些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並不遜於東半球的壹些古文明,甚至處於領先地位。就像東半球的情況壹樣,美洲有幾個著名的古文明,分別是: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瑪雅文明,秘魯的印加文明,哥倫比亞的奇布查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和安第斯山脈中部發展起來的另壹個著名的古印度文明。其影響範圍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卡斯馬河,南至智利中部的毛勒河,全長4800公裏,東西最寬處500公裏,總面積9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10多萬。壹般來說,包括厄瓜多爾的山區、秘魯的山區、玻利維亞的高原、智利的壹半和阿根廷的西北部。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片廣闊的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經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底,安第斯山脈中部出現了壹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公元前1000年中、下時期,農業文化發達。它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出現了最早的階級和國家的形式。這標誌著文明的開始。10世紀後半葉,各種文化在安第斯山脈中部滲透融合。導致了壹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度加入統壹的中央安第斯山脈之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文明因印加人統壹安第斯山脈中部,建立印加帝國而得名。印加人最初是居住在的的喀喀湖的壹個部落。10世紀後逐漸北移,壹路征戰。1243年,他們來到今天的庫斯科,在瓦納卡利山上建立了營地。根據印度登基的傳說,此時他們的領袖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到1532,印加人的最後壹個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殺死。印加國經歷了整整三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名字* * *傳給了12和13的國王。

印加國原名“塔萬廷蘇龍”,意為四面八方之地,首都是庫斯科。全國分為四個行政區,取名“蘇龍”。分別是:西北部的欽察蘇龍,包括厄瓜多、秘魯北部和中部;西南方向稱為庫蒂蘇龍,包括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東北方向稱為安提阿蘇龍,包括東部森林和烏卡亞利河周圍地區;東南方向叫科亞蘇龍,面積最大,包括玻利維亞的大部分,阿根廷西北部的山區和智利的壹半。

“印加”壹詞最初的意思是“領袖”或“國王”,是塔萬丁蘇龍的最高統治者。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用“印加”壹詞來稱呼這個國家及其居民,已經成為壹種約定俗成的做法。

印加帝國被稱為“美國的羅馬”,它以擁有壹整套國家機器而聞名。印加是壹個奴隸國家,奴隸主包括印加國王、皇室貴族、高級官員和祭司。他們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奢侈的生活。印加國王被稱為太陽之子,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壟斷了國家的壹切政治、軍事和宗教權力。印加王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牢牢控制了以斯科為中心,各級官員的全國。除了政治機構,印加奴隸主還擁有壹支訓練有素的20萬人的常備軍,用於叛軍的對外擴張和對內鎮壓。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格的司法制度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印加國王還采取了壹些文化和經濟措施。比如對那些新征服的地區,強行推廣蓋丘亞語。此外,在全國各地的大興路和樊氏站,以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通往北京的道路交通網絡,以方便控制偏遠地區。

印加人能在安第斯山脈中部建立如此遼闊的國家,與當地發達的經濟文化密不可分。

在農業方面,印加人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在幹旱缺水的山區修建了運河和梯田,使糧食生產穩步發展,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運河和梯田修建得非常堅固,有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印加人種植了大約40種作物。他們還飼養美洲駝和羊駝,成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壹飼養大型牲畜的民族。這些動物的飼養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肉類和毛皮,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肥料,進而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增加。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方便了印加國王對全國的統治,也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和文化交流。印加人修建的道路舉世聞名,有兩條主要道路從北到南貫穿全國:壹條沿著安第斯山脈,從哥倫比亞南部出發,經過厄瓜多爾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通往阿根廷,全長3200公裏;另壹條沿太平洋海岸,起於秘魯西北部的通貝斯,全長2.300公裏,路寬3.5-4.5米。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的安第斯山脈修建這樣壹條公路,實屬不易。根據地形不同,道路有時曲折,有時要挖樓梯和隧道,有時要造橋。印度還不懂跳馬知識,他們的橋主要是懸索橋。橋的兩端豎立著石柱,由5根40厘米粗的藤蔓連接,其中3根為輔助橋面。兩邊各有壹個欄桿。壹些吊橋有60多米長。

印加人的金屬加工業相對發達。他們不僅知道如何冶煉金、銀、銅、鉛、錫和汞,還能冶煉各種合金,知道如何用汞提純黃金。金銀主要用於制作裝飾品和藝術品。其中有壹只金色的蝴蝶,它的翅膀只有1/10 mm厚,而且重心找得很準,被拋出後還能在空中盤旋。銅及其合金主要用於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器。然而,像其他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壹樣,印度人從來不知道鐵。印加人掌握了多種金屬加工技術,如鑄造、鍛造、模壓、沖壓、鑲嵌、鉚接和焊接。有研究認為,印加金銀飾品的技藝可以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相媲美。

印度加入的紡織技術也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就會紡織。他們的羊毛和棉布花色多樣,色彩和諧,制作精細。比如壹張lO00年前遺留下來的地毯,每英寸含500根羊絨紗線,而歐洲中世紀的同類面料只有100根。南海岸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服被稱為“世界紡織奇跡之壹”。

陶器工業也在印加帝國時期發展起來。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引人註目的拋光技術,優雅的裝飾,美麗的幾何圖案和華麗的色彩。他們不僅在陶器的制作工藝和裝飾紋樣上吸收了前人和同時期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且有了進壹步的發展。

在醫學上,印加人的成就也是驚人的。他們的外科手術,尤其是開顱手術,在當時屬於世界先進水平。手術刀主要是T型銅刀,非常鋒利。印加人也是伴隨手術的麻醉專家。印加人知道許多種草藥,如奎寧和可可。

在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印度的參與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市的東部和西部建造了四個天文觀測臺,在中心廣場又建造了壹個。印加人根據長期觀察,測算出地球運行周期為365天6小時,並據此制定了陽歷。印加人的另壹種歷法是陰歷,它包括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察結果制定的。與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不同,印加人在數學上采用10十進制。但印加人尚未創造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在蓋丘亞語中稱為“基普”,即在壹根主繩上系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示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示不同的類別。

印加人在音樂和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可以媲美甚至優於歐洲古代民歌;也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具有古代亞洲音樂的水平和類似的表達方式。由於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為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是奧揚泰,它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就在安第斯山脈中部廣泛流傳,並在殖民時代初期用蓋丘亞語(西班牙傳教士創造的)書寫,在世界古典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2.現代印度人

1492 65438+10月12是世界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壹天。在海上漂流了大約70天後,哥倫布率領的三艘西班牙帆船終於在這壹天的黎明看到了他們如此懷念的土地——今天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中午,哥倫布和他的90人成功登陸,揭開了美洲大發現的序幕。

在1493年哥倫布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巴哈馬群島南部的波多黎各和海地。哥倫布認為這是印度。在中世紀歐洲人的地理概念中,亞洲、中國、印度都是模糊的地區。所以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航行的時候,主觀上認為這個地方是日本的,那個地方是中國的,或者是印度的。所以,在這種錯誤的地理概念的支配下,他把美洲土著稱為“印第安人”。其實兩者完全不相幹。

在歐洲語言詞典裏,亞洲的印度人和美洲的印度人都是同壹個詞,英語是印度人,西班牙語是印度人,法語是印度人,就是這個道理。

漢語中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區別,完全是在翻譯中刻意區分,避免同名造成概念上的混亂。

當我們閱讀美國歷史書籍時,無論是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還是巴西,我們都能看到“印第安人”這個詞。其實印度人就不壹樣了。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問題是歐洲人剛來美洲的時候,不懂那裏的語言,看到各地的人長得都壹樣,就叫他們籠子裏的印第安人。就這樣,這個稱號代代相傳。印第安人是指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的所有原始居民。當然,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恰當。印第安人的家鄉原本在東半球,後來遷移到了美洲,不是原住民。

根據1978,美國有2800多萬印第安人。到1988,估計印度人口已經超過4000萬。也就是說,經過500年的歷史,現在印度人口已經恢復到1492。在同壹歷史時期,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按照這個比例,現在的印度人口應該達到4億。即使最保守的估計印度人口是1492,現在也應該有1400萬。印度人口現在才達到4000萬,這不能不歸因於殖民時期的人口大量流失和之後的大量混血人口。

歐洲人對美洲的殖民不僅造成了迄今為止印度人口的零增長,也造成了印度人口分布的巨大變化。

印第安人曾經是美國土地的主人。它們廣泛分布在從阿拉斯加到火地島的山脈和河流之間以及平原島嶼上。但是經過500年的歷史,它們已經從很多地方消失了。沿海平原地區很少見到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島,印第安人現在幾乎滅絕了,只有幾個島嶼還有壹些殘存。在烏拉圭,連壹個印第安人都沒有了。雖然美洲大陸——現在壹些主要國家都有印第安居民,總人口也回到了500年前的水平,但留給他們的地盤已經所剩無幾,生命的世界也越來越小。當然,殖民過程雖然沒有留下多少印第安人的領土,但並沒有改變印第安人的主要分布區域。目前印第安人人口最多的地區仍然和殖民前壹樣,這壹點我們可以從下面印第安人在美洲國家的分布情況看出來(見表五)。

目前,墨西哥和秘魯的印第安人數量最多,占美國印第安人總數的壹半多壹點;其次是危地馬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美國,印度人口在200萬以上。這六個

該國的印度人口加起來有3650萬,約占印度總人口的90%。但印度人口比例高的國家依次是危地馬拉、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爾;前兩者壹半以上人口是印度人,後兩者高達40%。墨西哥的印度人口雖然在美洲排名最高,但只占全國人口的10%多,美國更低。

歐洲對美洲的殖民給印度人口造成了巨大損失,不能說是災難。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洲的殖民化使美洲的土地跨時代進入了現代社會,但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這種飛躍是以印第安人為代價的。中國拉丁美洲歷史學會於1988年在桂林召開哥倫布下西洋學術研討會。會上,關於殖民的討論自然是圍繞如何評價哥倫布展開的。有學者認為,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看,歐洲殖民使美洲在500年內從原始社會步入現代文明社會,這是壹個偉大的歷史進步。壹些學者從印第安人大量滅絕的事實出發,認為殖民主義對美國印第安人來說只是十惡不赦的罪行。沒有殖民,印度人仍然可以在和平交流的前提下進化成現代文明社會。毫無疑問,這兩種觀點都有事實依據,都有道理,區別在於價值尺度不同。

1492的美國可以說是壹個安靜的農村。在大部分地區,印度人在氏族公社集體勞動,集體消費,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他們過著農耕或狩獵和采集的原始生活。歐洲殖民者的征服將印第安人納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體系的毛巾中,這無疑是社會形態的壹次飛躍,盡管這個過程伴隨著血與火、眼淚和仇恨。至於如果沒有殖民,印第安人會怎麽樣,也許是這樣。然而,這畢竟不是歷史,更不是現實。

歐洲人和印度人的相遇和沖突,是兩種文化的相遇,是兩種價值觀的沖突。要評論這種遭遇和沖突的結果,只能從歷史的角度而非唯心的角度來看待。歐洲殖民美洲是歐洲社會發展的要求;印度人對這種殖民的反抗是自身生存的需要。在這場殖民與反殖民的鬥爭中,歐洲人得以在美洲立足,而印第安人得以延續至今。此外,由於歐洲人和印度人生活在壹起,出現了壹個全新的人群,這是兩者的混合體。目前美國混血兒的比例高達所有居民的比例,拉丁美洲的部分居民甚至是混血兒,無論從人類學還是民族學的角度來看都是進步的。歐洲人和印度人都對這種混合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然而,當我們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美國殖民史時,絕不是我們不關心人性和正義,也絕不是我們放棄了對殖民主義的批判。

殖民主義是人類社會互動的歷史現象。是世界範圍內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客觀上加強了世界之間的聯系,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它是在用壹種非人的力量為自己掃清道路,主觀上是損人利己的,所以自然會遭到殖民地人民的抵制。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建立起公正和平的交往關系,各民族才能平等和諧地相處,共同發展人類文明,而不是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滿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