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神奇又容易被人誤解的狀態,早在中國古書上就有記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還有壹卷專門描述“辟谷”之事。看來古人見識並相信這種事情,才會鄭重其事地將它記載下來。現代醫學對與自己理論格格不入的“辟谷”境界也產生了興趣。通過實驗調查發現,“辟谷”狀態對人的身體沒有明顯損害。練功者本身沒有饑餓感。他們的睡覺時間大大縮短,精力卻旺盛了許多,日常活動完全正常進行。有了“辟谷”經驗之後,很多人的生理指標比之前還能好不少。為什麽人在不食五谷而食氣的狀態下生理狀態會更好?他們究竟是靠什麽在維持生命呢?醫學無法解釋,我們也百思不得其解。
有時也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案,不可輕易模仿。辟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壹直流傳下的壹種養生術,辟谷至先秦時代盛行後,壹直有許多經典古籍記載辟谷 養生的玄妙。由於辟谷中有許多玄妙的地方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歷史以來,辟谷養生只有典籍記載是民間或道門法術。與社會中人養生有間隔,但在不同時期的名人、文人等對辟谷作了壹定認可。如漢代張良以“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唐代詩人白居易“休糧清腸”。並留詩:“儀客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虛內道場。兩翼化生因服藥,三屍餓死為休糧。”宋代文豪蘇東坡以“淡而有味”、“淡而輕身”、“淡而益壽”。並在《辟谷說》中記述道:壹人墮入洞中不能出,效龜息,“遂不復饑,身強力壯。後,卒還家,不食”。21世紀2011年7月,劉昕明著《自然辟谷》壹書,並將辟谷養生成功申報為職業培訓課程,規範培訓後證書由中華人民***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統壹來頒發辟谷養生師職業培訓證書。辟谷這壹古老的養生文化,成為職業合法化,這在中國傳統文化歷上留下新的壹篇記載,也是5000多年來的中華民族文化得到了認可,從此辟谷養生職業成為歷史的壹大創舉
史書記載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時間或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其中難免有誇大不實之處,但恐非純屬子虛。1988年1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以《麻城農家女十年粒米未進言行自如》為題,報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鋪區月形塘村二十五歲姑娘熊再定,十五歲時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脫險後即不復進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進。令人驚異的是,她染病臥床八年後,竟能獨立行走,談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務。這真是人間奇跡。如果當今科學能對之作出解釋,將個中原因弄個明白,這對人體科學、現代養生學將有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