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的文章《補天》詳細賞析

魯迅的文章《補天》詳細賞析

在《補天》的開頭第壹節,即向我們展現了壹幅“粉紅”天空、“綠色”浮雲,忽明忽滅眨眼的星,血紅雲彩裏如流動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巖之中,桃紅和青白色鬥大雜花的瑰麗雄奇的神話世界。而人類的創造者,古民的化身,天地間的大神女媧,就出現於這樣的色彩斑斕。

異瑰的太古世界之中。天、地、神,皆自然而生,即相互獨立,又恍若壹體。:“伊想著,猛然地站立起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壹個欠伸,天空便突然變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這是神與天地萬物,也是古之初民與自然融合無間的理想世界。

這是想象的世界,藝術的世界,也是詩意的世界。在這原初的天地自然中,還尚未有人類出現,只有上古的女神。神稟天地自然之大能,自身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生命活力。“這純白的影子在海水裏動搖,仿佛全體都在四面八方的迸射。”

女媧是原始自然生命力與自由的創造力的人格化體現,這偉大的原始神靈,因自身生命力的豐盈,如同太陽壹樣,要將這力釋放和贈予出去。既出於無心,又本於自然,在遊戲的揉捏中,創造了第壹個人類。

作者以“女媧造人”的神話為原型,用優美而形象的語言,歌頌了無限上征的創造精神。在人的誕生中的偉大作用。女媧作為人類之母,是無限豐盈的自然原始生命力,即神性,與生生不息的上征與超越精神,即人性的合壹。神性與人性在自然中得到了完美的統壹。

在魯迅的思想中,對這種精神的表達,除了靈性之外,還有“神”、“神明”、“神思”、“聖覺”、“內”、“本根”、“意力”、“靈覺”、“自覺”,從這些詞語來看,魯迅所說的精神,是主體性的,內在性的。是稟於自然,為人所本有的。

既是人之為人的本因,也是人的內在本質。魯迅在小說中提到“真的人”,即是稟有這種“神思”、“聖覺”、“意力”的人。但這種來自自然神性,而為人類所本有的本真人性,靈明的人類精神之光。在魯迅看來,卻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漸漸的黯淡,乃至熄滅了。

《補天》中寫道:“伊在長久的歡喜中,早已帶著疲乏了。幾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況又頭昏,兩眼便蒙朧起來,兩頰也漸漸的發了熱,自己覺得無所謂了,而且不耐煩。”疲憊的女媧,“終於,腰腿的酸痛辨得伊站立起來,倚在壹座較為光滑的高山上,仰面壹看。

滿天是魚鱗樣的白雲,下面則是黑壓壓的濃綠。伊自己也不知道怎樣,總覺得左右不如意了,便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壹拉,拔起壹株從山上長到天邊的紫藤,壹房壹房的剛開著大不可言的紫花,伊壹揮,那藤便橫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滿了半紫半白的花瓣。

伊接著壹擺手,紫藤便在泥和水裏壹翻身,同時也濺出拌著水的泥土來,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許多伊先前做過了壹般的小東西,只是大半呆頭呆腦,獐頭鼠目的有些討厭。”與先前所創造的充滿靈性的可愛的人比起來,在女媧乏累之後所創造出來的人,盡失其靈性。

其中的關鍵在於“疲乏”,正是因為“疲乏”,本來自由而主動的創造,變成了壹種另人不耐煩的勞動。作者在這裏,象征性的表現了人類之靈性與創造力衰退的原因。“顧民生多艱,是性日薄。”正是因為人類物質生活方面充滿艱辛。

因此人身上的原始自然生命力和靈性日漸消失殆盡。“沮夫今,乃僅能見諸古人之記錄。”人的健康生命力和創造精神,靈性,來源於自然神性。女媧對這些“呆頭呆腦”的人,毫無精神與靈性的人是“討厭”的。當人之本真人性不在時,同時必然會與神和神性相疏離。

擴展資料:

原文節選內容:

有壹日,天氣很寒冷,卻聽到壹點喧囂,那是禁軍終於殺到了,因為他們等候著望不見火光和煙塵的時候,所以到得遲。他們左邊壹柄黃斧頭,右邊壹柄黑斧頭,後面壹柄極大極古的大纛,躲躲閃閃的攻到女媧死屍的旁邊,卻並不見有什麽動靜。

他們就在死屍的肚皮上紮了寨,因為這壹處最膏腴,他們檢選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們卻突然變了口風,說惟有他們是女媧的嫡派,同時也就改換了大纛旗上的科鬥字,寫道“?女媧氏之腸”。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傳了無數代了。

他臨死的時候,才將仙山被巨鰲背到海上這壹件要聞傳授徒弟,徒弟又傳給徒孫,後來壹個方士想討好,竟去奏聞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尋去。方士尋不到仙山,秦始皇終於死掉了;?漢武帝又教尋,也壹樣的沒有影。?

大約巨鰲們是並沒有懂得女媧的話的,那時不過偶而湊巧的點了點頭。模模胡胡的背了壹程之後,大家便走散去睡覺,仙山也就跟著沈下了,所以直到現在,總沒有人看見半座?神仙山,至多也不外乎發見了若幹野蠻島。

《補天》是魯迅的作品。最初發表於壹九二二年十二月壹日北京《晨報四周紀念增刊》,題名《不周山》,曾收入《吶喊》;壹九三○年壹月《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此篇抽去,後改為現名,收入《故事新編》。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百度百科-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