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孟子》與《荀子》散文風格的不同

《孟子》與《荀子》散文風格的不同

《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孟子和《孟子》壹書 縝密純熟的論辯技巧 氣勢浩然的文風

《孟子》七篇主要記錄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談話,是孟子和其 弟子***同所著。該書反映了孔子以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 和發展,表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千百年後,人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個 性、情感和精神,看到壹個大思想家的鮮活形象。這正是《孟子》千百年來壹直 具有無究魅力的重要原因之壹。遊說諸侯,進行政治活動,宣傳自己行王道、施 仁政的政治主張,是孟子壹生的主要活動內容。在此過程中,孟子表現出鮮明的 個性特征。孟子初到齊國,齊王以有病為托辭,不親自來咨詢政事,而是派人召 見他,孟子也辭以疾,不去朝見。次日卻出吊東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實並沒有 病。齊王派人來問病,孟仲子壹面替他周旋,壹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趕快去朝 見,孟子仍然不去(《公孫醜下》),堅持非禮之召則不往,表現出傲岸的個性, 這說明,戰國時期的士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孟子仕於齊,極力向齊宣王宣傳 自己的“仁政”理論,希望齊宣王推行“仁政”,讓黎民百姓不饑不寒,從而實 現天下大治。這種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藐視統治者,鄙視權勢寶貴,希望 能夠消除世亂,救民於水火之中的熱忱,是孟子遊說諸侯的原因所在,也是孟子 精神世界最具閃光點的方面。正是這種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剛正不阿、大膽潑 辣的個性特點。書中還記錄了孟子和其他學派的代表人物的論辯。在這些論辯中, 孟子攻乎異端,感情畢露,有明晰的說理、逐層的批駁,層層進逼,氣勢淩人, 也有偏激的言詞、幽默的諷刺,甚至破口大罵,同樣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剛 直的個性。

長於論辯,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要闡明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立場,批 評其他學派,就不得不進行論辯。事實上,好辯不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 《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說理文的論辯術,由《墨子》 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等邏輯方法。其論辯 中的邏輯思辨色彩,對先秦說理文的定型有壹定的推動作用。但墨家重質輕文, 《墨子》文章質樸無華,缺乏文采,不夠生動,從而使其論辯文雖邏輯嚴謹,文 學意味卻不濃。《孟子》的論辯文,在邏輯上也許不如《墨子》嚴謹,但卻更具 有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孟子》中的論辯文,也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 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地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 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 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先以兩個設問,使齊宣王順著自己的思路,得出兩個不言而喻的結論,而後 類推下去,使齊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結論中而無言可對,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利用對話體論辯文的特點,巧妙設問,緩緩道來,引人入彀,“辭不迫切而意已 獨至”(趙岐《孟子章句·題辭》)。《孟子》這種特點在壹些長篇論辯文中, 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孟子》對二難推理的靈活運用和機智的反應,使其論辯 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陳臻利用孟子在齊不受饋金,在宋、薛卻受饋金的矛盾態 度,提出詰難:“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 也,夫子必居壹於此矣。”將孟子置於兩難境地,而孟子則以“皆是也”,肯定 受與不受都對,都有理由,因為導致受與不受的條件不壹樣。(《公孫醜下》)

“孟子長於譬喻”(趙岐《孟子章句·題辭》),在論辯中常用比喻,把抽 象的道理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孟子的比喻性推理,從邏輯上來說,有些 未免牽強,但卻使孟子的論辯,富於形象性,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孟子》 中的比喻,大多淺近簡短而貼切深刻,如“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 也(《離婁上》),以壹個簡單的比喻,表現民眾歸仁的必然趨勢。再如,“以 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上》),生動形象地揭示出欲 以霸道達到“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目的,是多麽荒唐可笑。 這種簡短淺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運用。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數就近 取譬,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齊人有壹妻壹妾”(《離婁下》),人物畢肖, 結構完整,情節生動,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成功地以齊人言行譬喻官場中那般鉆 營富貴利達之徒,諷刺他們的卑鄙無恥,揭露他們靈魂的醜惡。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征。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 力量。孟子曾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醜上》)“養氣”是指按照 人的天賦本心,對仁義道德經久不懈的自我修養,久而久之,這種修養升華出壹 種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 說大人,則藐之”(《盡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 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寫起文章來,自然就情 感激越,辭鋒犀利,氣勢磅礴。正如蘇轍所說:“今觀其文章,寬厚弘博,充乎 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上樞密韓太尉書》)氣盛言宜,孟子內在精神 修養上的浩然氣概,是《孟子》氣勢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時,《孟子》大量使用 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加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練準確。和古奧難懂的《尚 書》及銅器銘文顯然不同。它繼承發展《論語》《左傳》《國語》等開創的新的 書面語言形式,形成了壹種精練簡約、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可以說,後來統治 了我國兩千多年的標準書面語,在《孟子》那裏已經成熟了。

2《荀子》文章醇熟圓厚,理正辭雅,於縝密周詳的論述中,時有雄辭麗藻相調劑,顯示出溫厚可親的長者之風。研究者對荀文的語言修辭技巧也進行了探討。

首先是荀文比喻運用獨具特色。夏麟勛《試論荀子散文的風格》認為,《荀子》比喻更多是“譬於事”,即“用壹種事情來比另壹種事情”,並且往往“以多種事物並列起來作比,從各方面求證,來證明他的論點,使人信服其不可移易的結論。”章滄授《論〈荀子〉散文的文學成就》把荀文用喻概括為五大特征:壹是廣比博喻,《荀子》很少用壹物喻壹理,擅長於壹連串地用多種事物從不同角度來說明壹個道理;二是喻體源於生活而富於哲理;三是善於將喻體作生動的描繪,給人以可見可觸的具象;四是用同壹事物多側面地喻明某種事理,通過多面模擬,尋找出***性特征,喻理顯得豐厚深刻;五是多方對比設喻。譚家健《〈荀子〉的議論散文》認為,《荀子》議論散文的壹大特色是博喻和群證。作者指出:荀子比喻往往引類聯篇,壹舉壹大串,有如落英繽紛,蝶舞蹁躚,使人應接不暇;不但用於解釋,而且據以說理,深入淺出,生動巧妙,使讀者既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又在情緒上受到感染;荀文用喻又有例證的作用,“以證代議,寓議於證,議證交融,合為壹體,使文章更有光彩,理論更加深化。”

其次是荀文寓言,沈起偉認為:《荀子》“是質樸的說理文,引用寓言故事不多。”(《先秦寓言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郭預衡亦認為,《荀子》文章引物連類、設喻說理,“只是簡單的比況,而不講寓言故事。”(《中國散文史》(上)第1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郭誌坤則認為,在運用寓言以說理的戰國,荀子當然也離不開寓言,只是荀子運用寓言與諸家不同,其最大特點是“言簡意賅,壹語破的,具有格言性質”,舍去了細致的描寫、完整的故事和曲折的情節,凝縮為成語格言,從而人使不覺其在運用寓言;同時這些格言化的寓言又具有擬人化的特點,蟹躁蚓壹式的比喻實具寓言的特性,既高度凝練又入情入理,文學意味濃郁。(《荀子的語言藝術》,《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另外,對於荀文的其它語言修辭技巧,研究者也予以了關註,認為特有的句法和入情入理的修辭手法,是形成荀子散文獨特風格的重要原因。陳柱認為:“荀卿之文富有駢文化,為後世駢文家之祖。”(《中國散文史》第66頁,商務印書館,1937)夏麟勛《試論荀子散文的風格》對此作了深入的探討,認為:“荀子的散文中對稱整齊,音節和諧的排句特別多,有時甚至全段或全文的大部分都是”,或以排句將所論問題的另壹面提出,使之相互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或用排句鋪陳事實,使所論問題全面周密;或用壹連串的排句將問題壹口氣說出,以創造氣氛,加強語勢;排句中多有韻語,或雙句句末用韻,或句中用韻,或句句葉韻,具有極強的音樂性,加之長短相間的句式,抑揚頓挫,錯落有致,駢化傾向十分明顯。章滄授《論〈荀子〉散文的文學成就》對荀文排比句式作了探討,指出:荀文中排語多到驚人的程度,議論、敘事以及用喻、引典均用排比句來表達;格式靈活多樣,有並列和承接的排比,有同類和正反的排比,還有詞組和分句的排比,以及字句整齊和參差的排比;這些排句大多字數相等,句式相似,重語反復,因而具有明快的節奏,讀來雄健有力,鏗鏘入耳,具有音律之美,近乎韻文,而且往往連接而起,綴句成段,集段成篇,使荀子長篇大論的散文條理井然,層次分明,文勢雄健,豪放自如,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譚家健《〈荀子〉的議論散文》也論述了荀文運用排比和駢偶的情況,認為:“書中大量出現排比和駢偶,方法之多樣,手法之嫻熟,在先秦散文中顯得格外突出”,“駢散結合,長短相間,錯落有致,抑揚頓挫,瀟灑自如”,並指出:“荀子是在有意追求散文語言的音樂美、節奏感以及語句整齊、勻稱等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