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鳥命官”的立政官職管理制度(《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最終少昊氏繼承並融入太昊氏,成為龍紀傳人(譙周解說《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的少昊氏)。少昊氏成為龍的傳人,繼續向西發展,成為“金天氏”(《左傳·文公十八年》引譙周的解說、《禮記·月令》鄭玄孔穎達疏解等)邦國的邦族首領,把太昊文化傳播到西部,崇拜鳥的文化,在中國的西部族群融納為民俗。《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說,少昊氏在帝摯時期發展。這個時間在公元前的2222年到公元前的2214年這個期間,正是考古發現的,山東龍山文化迅速往西部擴展傳播時期,以鳥為標識的文物在考古發掘裏大量出現。 東北地區的遠古族民是以鳥為族標圖騰的,後來的殷商、秦人,也是崇拜尊奉鳥的族民,所以屬太昊、少昊為代表的東夷族群。考古發現,沂、沭流域距今1萬年前的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往南展到蘇北地區,說明這裏是史前山東古文化的重要生源地。莒縣陵陽河考古發現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陶文”二十多個象形符號,標誌著華夏東部奠定著華夏文明的發展基礎。鄒平縣丁公村出土龍山文化的“龍山陶書”11個象形文字,說明華夏東部族系邁入文字文明發展時代。 2、太昊伏羲氏融合。伏羲氏族群源生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地域。古籍資料載明,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因為在東方的“雷澤”踐踏“大人”的足跡感孕,生下伏羲的。 “雷澤”在濟陰,今天山東定陶縣的東北面,山東省的巨野縣、梁山縣、東平縣到兗州市地域範圍內,這個地區正是太昊氏的生活地域。也就是說,太昊伏羲氏血親融合,在渭河流域、黃河南岸、淮河北岸、山東泰沂山地及周圍地域生活繁衍,建政發展遠古的華夏文明。 3、伏羲女媧氏融合。女媧氏生活在古冀州,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地域。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當時建都在山西省霍縣太嶽山地的霍山地域。女媧的巨大陵冢在山西洪洞縣的趙城鎮侯村霍山南麓。《文獻通考·王禮考》記載說:“女媧葬趙城縣東南,在晉州”。女媧用黃土造人是華夏繁衍初母,時間應當在山西汾河流域發生火山、地震頻繁的造山運動後期,這個時間在距今萬年前。 古籍記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而交尾(《昭明文選》中撰王延壽的《青靈光殿賦》),山西趙城鎮幾千年流傳女媧伏羲為夫婦,處在母權統治下。由此,生活在黃河北古冀州汾河流域的女媧氏與生活在黃河南岸的伏羲氏婚媾血脈融合,奠定華夏族發展的血脈根基,華夏族在黃河南北融合發展。考察地域民俗認識到,山東魯西南地區,北自山西、河北的桑幹河流域,南下汾河、漳河,乃至今天崤山以北,河南省三門峽市往西到陜西省的西安市地帶(再往西、往西南),從陜西的寶雞、甘肅的天水南下進入四川盆地的川江流域,特別是今天重慶市的古巴國地域,有大量的關於女媧氏的蹤跡、遺跡和傳說民風習俗,同時伴生著伏羲氏的蹤跡,證明女媧氏的遷徙繁衍地域在這些地方。 4、神農、炎帝氏及遷徙融合傳播華夏文明的過程。《易傳·系辭下》說:“包犧氏沒,神農氏作”。就是說,伏羲氏之後繼承華夏事業發展的是神農氏。古人和學界研究認為,神農、炎帝不是同時同代的人或事。神農炎帝並稱,是從東漢學者鄭玄和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做學問出現的,秦漢時民俗也習慣把神農、炎帝並稱,這些問題有待深入探索研究。
神農炎帝的發展,大致分往南和往東兩個方向。 首先,姜水的神農炎帝南下今天寶雞地域,沿“陳倉”故道進入漢中。民俗流傳和古籍記載,神農氏是以農耕經濟源祖和醫藥學發明家留存至今的遠古華夏偉人。除汾河、渭河、漢中地域,今天的川東重慶地域和湖北省鄂西地區流傳的神農氏遺存蹤跡也繁多,並且南下湘江流域。 其二,神農炎帝勢力繼承伏羲氏傳統往東發展,在今天的寶雞陳倉建立農耕經濟邦域,往東發展到今天淮陽地區和山東曲阜地面建立邦國地域(根據唐朝張守節的《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初都陳,又徙魯”等)。炎帝的後代子孫戲器,他的兒子擔任火正,被稱作祝融,死後葬在湖南省衡山的南坡,被稱為“祝融峰”(《路史·前記八》),後來的湘楚人自稱為炎帝祝融氏的後代。戲器生三個兒子,另兩個兒子在今天山東發展,所以後來的齊魯文化與湘楚文化有扯不斷的聯系,***同繼承發展著炎帝時代的文明。 根據《史記》記載研究認為,神農炎帝歷時530年,起於公元前的3000年,止於公元前的2471年。大致在距今4500年的時候,進入東夷族系的炎帝蚩尤氏時代。蚩尤同黃帝展開長期的戰爭,重要的戰場有河北桑幹河流域北京灣地區的涿鹿地帶戰場,山西運城鹽池地域的晉南戰場,山東魯西南戰場。 炎帝蚩尤與黃帝大戰而敗,同時戰敗的還有同屬炎帝族系的“誇夫”、“刑天”兩大女媧族脈。兩大炎帝的族脈戰敗往南遷徙,大致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南下。今天的苗族把炎帝蚩尤奉為先祖,說苗民的祖先生活在太陽升起黃河入海的地方,蚩尤公被抓囚禁在宋山,刑具化為楓林,在今天河南商丘地域遭到殺害,把苗族的來源始祖說成是從楓木中產生的(《楓木歌》),祖先是鳥蛋卵生的等。可以肯定的說,苗族是華夏先祖炎帝的直系後裔,是華夏同根親族。 5、黃帝族的來源、遷徙及炎黃融合傳播華夏文明的過程。黃帝族民是從雲霧升騰的高原山地來的,被稱為“縉雲氏”(《文公十八年》、《昭公十七年》註),黃帝族系是沿著祁連山地、河西走廊由西往東進入黃土高原的西部族系。 黃帝出生在天水市清水縣城東70裏的山門鄉白河村的軒轅谷,母親叫附寶,是女媧族脈的有蟜氏女,在今天的太原地域(《說文解字》)感孕,在天水的軒轅谷生下黃帝的。黃帝起於公元前的2470年,歷時100年。黃帝戰勝炎帝蚩尤後,“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史記·五帝本紀》)說明黃帝族尚處在遊牧動遷的時代,因此有多處都邑。根據北京地區的學者研究,與蚩尤大戰的黃帝的真正陵寢,在北京平谷縣的魚子山上。黃帝勢力進入四川,娶涪江流域鹽亭縣的嫘祖為妃往西南發展(王德奎《嫘祖研究》等)。黃帝姬姓,與黃帝同祖系姬姓的遠古北方祖民,有驪戎、鮮虞、嚴允(葷粥)等,後代有獯粥-匈奴等,這些都是中華北方族系的遠古祖先。黃帝把他的兒子玄囂遷居到洞庭地區,把兒子昌意遷居到若水,今天四川的雅礱江流域,從而控制四川並長江流域(參《山海經》、《史記·五帝本紀》、《竹書紀年》)。黃帝時期奠定形成最早的中國華夏地域。 三、華夏族早期文明產生的文化構成原因 1、地域邦族自身發展需要血脈雜交。例如,華胥氏女踐東方雷澤大人跡感孕,促成西部伏羲氏與東方太昊氏的族群融合,汾河谷地的女媧氏與黃河南岸的太昊伏羲氏血親融合,神農炎帝與女媧後裔有蟜氏女血親融合,黃帝族與有蟜氏女任姒、女登血親融合,黃帝與西陵國或蜀山氏女嫘祖血親融合。再例如,周族的祖先與女媧氏後人有邰氏女血親融合等。血親雜交融合的過程,正是先進的經濟文化傳統傳播擴展的過程。不難看出,女媧氏有著先進的經濟文化傳統手段,有著母系社會華夏正統的權威地位,代表著華夏文明的傳承基礎,所以炎帝、黃帝及後來的周族的先祖要與女媧氏後裔血親融合,由此發展本族系,客觀上起到擴大傳播華夏文明,促進華夏融合的作用。 2、黃河流竄阻隔東部與西部邦族,治水把東西部聯為壹體,穩定“中原”地域。距今6000年前乃至4000年的黃河,出洛陽後,黃河古渡口孟津——太行山麓以東的華北平原,是黃河橫溢泛濫流淌的地帶,到處是澤窪河道水泊地。魯西南地域及山東半島地域同今天的河南省地域被水澤阻隔,成為東部“孤島”,這是我們今天研究華夏族群生成關系時應該特別註意的(中科院周昆叔等研究、西安碑林中禹跡圖、華夷圖等碑刻、禹貢等)。 到黃帝時代後期的大禹治水,重要的意義是把黃河下遊治理好,使河南地成為華夏時期能穩定生活的地域,成為東西部聯系發展的主體地區,華夏族由此融合壯大發展。這樣,治水聯系華夏東西部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孕育著華夏融合的根基。 3、邦域族民需要控制產鹽地,促成民族聯姻、戰爭,促成西部與東部沿海的融合。古冀州的晉南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原因,就是控制產鹽地今天的山西運城鹽池地域。黃帝與炎帝蚩尤大戰,部分學者認為涿鹿大戰的地點在今天的晉南地區,原因就在這裏。後來的帝舜主政發展的根據地就在晉南地區,控制產鹽地運城鹽池,擴大華夏文明的傳播。黃帝娶西陵國或蜀山氏女嫘祖為妃的重要原因是,涪江流域的鹽城地區是重要的井鹽產地。華夏中西部大量的食鹽需要從東海上來,所以齊國建政屏周的首當大事是發展鹽業生產,滿足華夏中西部食鹽的供應,這是推動華夏西部與東部融合的重要動力。 四、華夏文明傳播的歷史作用 1、傳播農耕家養經濟和治水安居文化生活。考古發現,距今210萬年前,古冀州地域就是古族民聚居地,典型的代表是桑幹河流域的,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古文化遺址遺存。距今1萬年時發生種植農業,集中在華夏中部地域,說明華夏中部是農耕經濟發祥地。 山東地區距今9000年時出現農業經濟(後李文化遺址),距今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耜耕農業占居生產的主體地位。距今四、五千年時,以黑陶文化為主體的山東龍山農耕經濟文化,往西部快速擴散傳播,形成華夏融合文化類型,產生早期的華夏文明。 眾多族系與華夏生源之母的女媧族及其後代血親融合,獲得在華夏地域立政的經濟地位和主導權的資格。這個習俗從伏羲、炎黃時代,壹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女媧氏後裔,炎帝族系的有蟜姜氏女,壹直是宗周的血親婚族。例如建政齊國的姜太公的後代眾多的“姜女”,都是周天子及其宗親的姻親正統婚配。周天子要娶姜女為正妃,宗親例如魯國的國君、晉國的國君等,要娶姜女為正妃,所生子為嫡系長子,要繼承天子帝位或諸侯王的世襲地位,否則就是違犯禮的規定,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治政建設。所以“姜氏”是尊貴有威重的,不可侵犯。這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在周統治陷入“禮崩樂壞”的危難時期,高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屏周稱霸的根本原因。由此發展東西部融合互補的農耕經濟(推動自耕農家庭經濟、擴大使用鐵器農具),促進華夏族系各方全面融合。 《山海經·海內經》說,大約在公元前的2500年左右,炎帝的妃妾聽沃所生的第八代孫噎鳴長到十二歲的時候,洪水泛濫,“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後來的治水專家夏禹,是今天四川省汶川縣西十三裏的石紐山鄉人,疏導河水入海,使古中國中部“中原”地域,成為穩定發展農耕經濟文化生活的安居富庶地,有效地促成華夏地域族群的融合。
2、華夏融合,形成黃河、長江為中心地域的華夏早期文明。神農炎帝時期,相土地,察水源,改善生存環境。造耒耜,種五谷,改善飲食生活。制陶器,作斤斧,改善生活條件。百草,創醫藥,積極治療疾病。後人敬仰神農炎帝在中國醫藥學方面的傑出貢獻及獻身精神,把整理出的中國古代第壹部醫藥書稱為《神農本草經》,神農炎帝為華夏醫藥學做出重大的科學貢獻。 到黃帝時期華夏融合,形成黃河、長江為中心地域的華夏早期文明。黃帝娶西陵國女嫘祖,把兒子玄囂遷到江水洞庭地區,把兒子昌意遷到四川的雅礱江,由此往西南方向擴展,控制整個長江流域。黃帝時代進入“禮文法度”的治政管理,做舟車杵(chǔ)臼(jiù)築房宇推廣文字,黃帝做出推廣文字的重大歷史性貢獻。 3、早期華夏文化傳播使中國地域文明形成。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改革稱霸,促進華夏文明的傳播,使中國地域文明形成。當時改革的大事是發展鹽業生產,供應華夏中西部食鹽,這是推動華夏融合的重要原因。齊桓公改革稱霸,首先把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類,確立專業家庭經濟單元地位,由此建立管理專業家庭為社會構成基礎的國家管理體系,同時為土地私有的地主農耕經濟快速孕生提供暖床。這個體系打破井田采邑的血親分封制度,瓦解宗周血親統治體系,從而打破種族隔閡,使地域種族、邦族之間融合聯系加快,促成華夏各族系的融合。其次,齊桓公在救滅國,伐戎狄,阻南楚的屏周過程中,推動自耕農家庭經濟擴散傳播,為華夏社會創建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從而為推動地主經濟做出奠基性貢獻,促成華夏社會融合為不可分的整體。由經濟基礎民俗形成的中華民族認同形成,華夏民族形成。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給於高度評價,認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 認為齊桓公用管仲改革成霸,起到完成華夏融合進步發展的重要歷史作用,從而推動華夏文明的傳播。 華夏融合,政治上趨向中國統壹發展。這是因為,華夏融合以安居經濟為基礎,社會的經濟政治體系得到壹體聯系的協和發展,形成***同的民俗認同,所以華夏民族的同歸性強烈,地域疆土的中國認同性強烈。因為民重安居樂業,華夏族易融為整體,所以從炎帝算起五千年來,華夏族民在世界歷史長河中,能創造出燦爛的人類文明,在中國地域能夠穩定進步的壯大發展。 中國資源貿易市場經濟是以農業為根基發展起來的,所以推動富民養農政策讓農業發展,是保障中華民族融合國家統壹的基礎。五千年的歷史說明,華夏融合統壹才能造就中國,才能使中國發展強大。
------------------------------------------------------------------------------- 孫開泰研究員在“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的講話
周光華先生就遠古的華夏文明的研究,在學術界是壹件幸事。上古傳說時代好多人不敢問津,好多事情說不清楚,前人的研究也沒有很系統的記載。顧頡剛先生的疑古研究做出貢獻,李學勤先生就夏商周斷代研究工程取得不可磨滅的功績。沒有顧頡剛的研究,沒有李學勤等專家的研究,不會有今天周光華先生的研究。
上古歷史目前在學術界仍然是非常難辦的問題,因為這裏面牽涉到很多問題。周先生許多地方都要親自跑到,他是把中華民族的諸民族有個貫通的說法,是壹家之言,是有根據的,不是信口開河。他是根據古文字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民俗學等方面做出研究得出的結論。周光華先生的研究是很難得的,是難能可貴的,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問題。他把《山海經》作為史料來看的,他講民族的融合,講民族的凝聚力,講中華民族是整體。他從上古壹直拉到春秋的齊桓公,給出比較可靠的結果。是學術界的鳳毛麟角,再在學術界找出幾家,這在目前看來很難。我對先秦諸子及春秋戰國的思想研究,也要溯源到這裏。
周先生的研究和我的研究思路有很多***同的地方,所以我提出“中華傳統文化整體觀”的觀點。接受周先生講的上古部分,加上夏商周斷代工程,然後發展到春秋戰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研究,也是華夏傳統文化整體觀的反映。
我們講諸子百家,主要講文獻,就是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西周初周公“制禮作”,中華民族為“禮樂之邦”就是由此而來的,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整體觀的產物。東周以後“禮壞樂崩”,私學興起,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的開端是孔墨之爭,不是孔老之爭,爭鳴的根據還是孔子整理出來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這裏特別強調易在思想領域的地位,所以百家多是從儒家派生出來的。可以這樣說,儒家首先分出墨家。孔子的弟子子夏的西河講學,產生法家的領袖李悝形成法家。思孟學派在稷下講子思的五行說,孟子離開稷下後鄒衍發展成陰陽家。道家也是來源於六經。黃老思想是用道家的哲學論證法家的政治,是道、法思想結合的產物,在齊國得到充分的發展,齊稷下之學的主導思想就是黃老之學。《管子》是雜家,從傳統整體文化觀說,把各家都包括進去。《呂氏春秋》是典型的雜家,把諸子百家都容納進去。百家爭鳴結束,大壹統產生,這就是歷史的進步。沒有民族的融合、思想的融合,就不會產生漢武帝時期進步的大壹統。我們不應該回避封建的弊端,用傳統文化整體觀來研究分析。等於說我們的56個民族,離了誰都不行。
中國人的哲學就是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發展自我強盛;厚德載物就是包容的精神。即使西方的文化都能容納,通過中華民族的文化改造成我們自己的文化,這就叫厚德載物。研究傳統文化就是要為中華民族自立於民族之林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呼籲搞《中華傳統文化整體觀叢書》,搞中華傳統文化整體研究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