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四法簡介

十四法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十四法詳細介紹 3.1 動法 3.2 退法 3.3 進法 3.4 搓法 3.5 盤法 3.6 搖法 3.7 彈法 3.8 撚法 3.9 循法 3.10 捫法 3.11 攝法 3.12 按法 3.13 爪法 3.14 切法 4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四法 1 拼音

shí sì fǎ

2 概述

十四法指針刺操作過程中的十四種基本手法[1]。見金·竇傑《針經指南》。原稱“手指補瀉法”,即動、退、進、搓、盤、搖、彈、撚、循、捫、攝、按、爪、切[1]。

後世醫家繼承了竇氏的學說,並各有體會和發揮[2]:

明·徐鳳《針灸大全·金針賦》略去撚法而增加提法,並指出了各法的用途[1][2]。《針灸大全·金針賦》:“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沈重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曰提。壹十四法,針要所備。”

明·汪機《針灸問對》載“切、搖、退、動、進、循、攝、努、搓、彈、盤、捫、按、提”十四法,是將爪法、切法合並,撚法、搓法合並,又另加努法,並對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較詳細論述和闡發[1][2]。

3 十四法詳細介紹 3.1 動法

動法為針刺手法名。《針經指南》列為十四法之首:“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源於《難經·七十八難》:“動而伸之。”[3]

3.2 退法

退法為針刺手法名。金·竇漢卿《針經指南》:“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壹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意指退到淺部再略作停留,才可出針。近代退針的方法,壹般從深部緩緩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氣緩,當針下不覺沈緊時隨即出針。[4]

3.3 進法

進法為針刺手法名。《針經指南》:“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指入針後,撚針進至壹定深度以候氣至的方法。《針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稱“進針”是指下針時須“神氣定,息數勻”,並正確取穴,與本法不同。[5]

3.4 搓法

搓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是指行針過程中將針往壹個方向撚轉而言。因得氣而針被吸緊。在緊度適宜的情況下,結合提插撚轉可以出現涼感或熱感。《針經指南》列作十四法之壹:“搓者,凡令病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缐之狀,勿轉太緊;治寒向裏臥針,依著轉法,以為搓也。”《針灸問對》解釋:“搓,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氣。”《針灸大成》列為下手八法之壹。其十二手法中稱為“指搓”,用法相同。[6]

3.5 盤法

盤法為針刺手法名。是專用於腹部的壹種針刺手法,針刺入腹部穴位後,將針扳倒進行盤轉。《針灸問對》:“盤,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其盤法如循環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故曰:盤以和氣。”在龍虎升降法中用此。[7]

盤法

3.6 搖法

搖法為針刺手法名。指出針時搖動針體的壹種手法。《針經指南》:“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針灸問對》:“搖,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擺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搖法,故日搖以行氣,此出針之法也。”《針灸大成》列為下手八法之壹;十二手法中稱為“針搖”,用法類似。[8]

搖法[9]

3.7 彈法

彈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是彈動針柄的壹種手法,具有催氣和行氣的作用。彈法壹般在得氣的基礎上進行。《針經指南》上有“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針灸問對》:“用大指彈之,象左補也。用次指彈之,象右瀉也。每穴各彈七下,故日彈以催氣。”[10]

彈法[11]

3.8 撚法

撚法為針刺手法名。撚同“撚”,用手指壹前壹後轉動的意思。《針經指南》列為十四法之壹。“撚者,以手撚針也,務要識手左右,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針灸大成》列為下手八法之壹。“撚者,治上大指向外撚;治下大指向內撚。外撚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撚者,令氣向下而治病。如出針,內撚者令氣行至病所,外撚者令邪氣至針下而出也。”[12]

參見“左右轉”:[13]

左右轉為刺法術語。指針刺操作時的撚轉方向。《針經指南·氣血問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即右手持針,當大指向前、食指退後,稱為左轉或外轉;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稱為右轉或內轉。後世根據撚轉提出補瀉手法多種,參見撚轉補瀉條。

左右轉

3.9 循法

循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是催氣速至的手法之壹。《針經指南》:“循者,凡下針於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是也。”此法多在得氣緩慢之時用之,以催氣速至。循時用力不可大,壹般以順經方向為宜。[14]

循法[9]

3.10 捫法

捫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指起針之後用手指捫按穴位。出《針經指南》:“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指出針後,以手指捫按穴位,掩閉針孔,無令正氣外泄的方法。補法多用之。《針灸大成》列為下手八法之壹,操作相同。《醫學入門》:“捫者摩也,如痛處未除,即於痛處捫摩使痛散也。”此將捫解釋撫摩動作。[15]

3.11 攝法

攝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指用手指甲掐、切、抓、捏經絡部位的方法。是行氣的輔助手法之壹。《針經指南》:“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氣血自得通行也。”[16]

3.12 按法

按法為針刺手法名。1.指針刺時用手指按壓穴位。《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推而按之。”2.按針加力而言,是增強針感的壹種手法。《針經指南》:“按者,以手拈(即捏)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金針賦》:“沈重豆許日按。”《醫學入門》:“按者,插也。”可見針刺時向下插針為按,與提法對舉。[17]

參見“提法”:提法為針刺手法名。與按(插)法對舉,指將針上退的動作。明.《金針賦》列為十四法之壹:“輕浮豆許曰提。”其法本於《難經》“動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針灸問對》:“欲瀉之時,以手撚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故日提以抽氣。”[18]

3.13 爪法

爪法為針刺輔助手法名,指針刺時用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以便於準確進針的方法。為《針經指南》手指補瀉十四法之壹。《針經指南》記載:“凡下針,用手揣摸穴處,以指爪切掐其處,針方有準。”後《針灸大成》列為下手八法之壹。《針灸問對》將爪法內容附於切法之後,表明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19]參見切法。

3.14 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