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脫離哲學成為壹門獨立的科學只有短短壹百多年的歷史,但卻出現了學派林立,理論紛紜的局面.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各學派之間相互吸收,相互補充,使得學派不斷減少,心理學日益趨向成熟與完善.
迄今,在世界上影響較大的心理學派主要有以下幾個:
(壹)精神分析心理學
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於19世紀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療實踐中創立的壹種心理學理論.因此,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弗洛伊德心理學派",這壹理論到20世紀20年代已影響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逐漸由壹種研究無意識問題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體系.
這壹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潛意識論,泛性論和人格論等
1.潛意識論
即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
潛意識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欲望.
本能欲望正是人行為的真正動機,而這種欲望常常不被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法律所容納,受到壓抑的欲望並未消失而是留在潛意識中,自己雖然意識不到這些被壓抑的欲望,但其仍然具有動力,是導致精神疾病的真正原因.
被壓抑的欲望雖不能得到直接的滿足,但可以得到變相的滿足,通過夢,失言或不隨意動作表現出來.
用自由聯想,釋夢等精神分析法,可以把隱藏在無意識中的那些欲望,從無意識的聯系變為有意識的認知,從而使心理疾病的某些癥狀消失.
2.泛性論
即把欲望歸結為人的性本能,認為性本能是人壹切行為的動機.壹個人從出生到衰老都受性本能沖動的支配,從精神疾病的病因,到人類最高的文化藝術活動,科學,宗教等活動,都受"裏比多"(Libido,即性力)的支配,它還制約著壹個人的人格發展.
3.人格論
即在潛意識論的基礎上,提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欲望組成,本我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觸,然而強烈的本能和欲望急切地尋找出路,是按快樂原則操作的;
自我處在本我與外部現實之間,自我根據環境的現實而活動,並對本我加以控制和壓抑;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前者以現實原則為基礎,確定道德行為標準,後者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譴責,懲罰;
超我的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
精神分析學派的許多理論多以神話傳說或主觀臆測為依據,大部分無法用客觀方法加以檢驗.但這壹學派在開拓心理學研究的領域,開創自由聯想法進行精神分析,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壹定的貢獻.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壹個心理學流派.其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Watson,1879~1958).這個學派在美國曾風靡壹時,不僅對心理學而且對管理學,行為科學和許多人文科學都有很大影響.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心理,意識,因為心理,意識和靈魂壹樣,是不可捉摸,不能證實的東西.並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可被觀察到的,並且可以得到證實的客觀現象——人的行為或人對現實的適應性.
早期行為主義學派用S-R模式表示其典型的觀點,認為心理學就是要確定刺激S與反應R之間聯系的規律.
由於行為主義強調研究的客觀性,使壹套行為控制的方法得到發展,其理論在行為管理和預測,控制等方面起到壹定的積極推動作用,到20世紀30年代其影響達到了最高峰.
這壹學派仍然堅持行為在心理學中的核心地位,但其最突出之處是比較重視動機,認知等內部機制的作用,用S-O-R模式代替S-R模式,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用它來解釋S-R模式所不能解釋的事實.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
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08~1970)和羅傑斯(1902~1987)等於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創建的壹個心理學流派.他們主張個性解放,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認為人有盡其所能的內在傾向,有發展自身潛能的願望.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就是自我實現論,強調人在充分發展自我潛力時,應力爭實現自我的各種需要,從而建立完善的自我,並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人只有爭得高級需要的滿足才能產生更深刻的內在幸福感和豐富感,這種主觀感受本身就是對人最高的獎賞和鼓舞.
這壹理論在歐美及日本的企業管理中被廣為應用.
(四)認知心理學
這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西方興起的壹種心理學的新流派,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美國和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認知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認知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即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言語等,也就是知識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
狹義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統,采用模型說明人類心理過程和結構的某些主要方面,特別強調信息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致力於揭示內部心理過程的線索和機制.
在信息論,控制論和計算機科學的影響下,認知心理學借助計算機模擬來預測人的復雜的行為.認知心理學在當代有重大影響,不僅對心理學本身的研究有較大貢獻,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有很大貢獻.
三,心理學的廣泛應用
科學心理學自誕生以來,由於社會的普遍需要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凡是人類從事的實踐領域,都有探索相應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
如果把心理學比作科學之林中的壹棵大樹,樹幹部分就是普通心理學,它分成兩條主幹:
壹條主幹是個體心理學,它又分支出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神經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比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
另壹條主幹是社會心理學,它又分支出民族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文藝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消費心理學,旅遊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等.各分支之間又彼此關聯,滲透,還會不斷出現新的分支.
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研究人腦是如何反映客觀世界的,試圖從生理,心理機制方面給予科學的說明,使人們對心理活動的了解不限於描述,而是闡明心理的本質,上升到規律性的認識.
管理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壹門應用分支學科,從形成到發展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它在管理活動中日益顯示出了自身的應用價值,並且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重視.
下面我們從管理心理學形成與發展的線索入手,進壹步了解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等內容.
壹,管理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壹)管理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原因
管理心理學理論出現在20世紀初期,是由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競爭及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方式變化的需要所決定的.
第二節 管理心理學概況
19世紀末期出現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工業企業普遍實現機械化大生產.
人—機矛盾尖銳化的結果,使得工人不斷破壞生產機器和舉行罷工來予以反抗.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爆發,在企業內部,勞資關系十分緊張,泰勒的理論與制度已不適應企業管理的需要,企業的管理者開始把管理的視線從重視對物的管理轉向重視對人的管理,並請管理專家著手研究企業內部管理過程中的心理現象,期望從中獲取緩解勞資矛盾,調動工人積極性的方法.這些都為管理心理學的問世提出了客觀需要.
(二)管理心理學的萌芽——工業心理學的興起
管理心理學的早期萌芽是同西方工業心理學的興起分不開的.
1892年,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芒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作為工業心理學研究的基地.
1912年,他發表了名著《心理學與工業效率》,提出心理學應對工人的適應能力與工作效率的提高作出貢獻.
芒斯特伯格在工業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廣泛地應用於職業選擇,勞動合理化以及改進工作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條件等領域.
但是他所考慮的面比較狹窄,還缺乏社會心理學與人類學的觀點和論據.
後來的霍桑實驗為工業心理學增加了深度和廣度,並最終促使了管理心理學的誕生.
(三)管理心理學的誕生——人際關系理論的提出
工業心理學雖然把心理學引進了企業的生產管理,成為管理心理學的先驅,對促進管理心理學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但其當時只局限於勞動心理方面的研究,註重的是如何改善工作環境及物質報酬等條件對工作效率的影響,而沒有註意到工作的社會環境,人際關系,領導與被領導者的相互關系,以及組織機構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性等因素對管理效率的影響.
壹直到"霍桑實驗"的進行,才進壹步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等各學科結合起來,對企業管理中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綜合探索,試驗和解釋,提出"人際關系學說",這標誌著管理心理學的誕生.
實驗以工人的物質需要,社會需要和心理需要為主要研究內容,經歷了照明實驗,福利實驗,談話實驗和群體實驗四個階段.梅奧對霍桑實驗的結果進行了總結,於1933年出版了《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壹書,並提出了壹種新的管理理論——人際關系學說.
人際關系學說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四點:
(1)人不僅是追求物質享受的"經濟人",而且是追求社會需要和心理滿足的"社會人".
(2)勞動生產率不僅受物質條件與管理制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職工的積極性.而職工積極性的高低又取決於職工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態度,這直接受制於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的影響.
(3)改善企業管理,既要發揮"正式團體"的作用,更應重視"非正式團體"(親密夥伴或哥兒們團體)的作用."非正式團體"這種無形的組織有其特殊的規範,並影響內部成員的行為.
(4)新型領導既要考慮職工合乎邏輯的理性行為,還應重視職工非邏輯性的情感需要.領導要經常與職工進行意見溝通,盡量滿足職工的心理需要,爭取使正式組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組織的社會需要協調起來.
(四)管理心理學的發展
繼梅奧之後,在歐美國家從事企業內部員工心理與行為方面研究的學者大量湧現,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極大地豐富了管理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使管理心理學在以下五個方面有了新的發展.
1.有關人的需要,動機與激勵的理論
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等.
2.同企業管理有關的人性理論
麥格雷戈提出了"X理論"和"Y理論".他把傳統的對工人以管束和強制為主的管理觀念稱為"X理論",把以誘導方法激勵職工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管理觀念稱為"Y理論".他反對"X理論",主張"Y理論".
阿吉裏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論",主張根據職工成熟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3.有關非正式組織以及人際關系的理論
勒溫提出的"群體動力理論",論述了非正式組織的群體要素,群體目標,群體內聚力,群體規範以及領導方式等重要內容.
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訓練"方案是通過對受訓者進行情感,角色,人際關系的學習與敏感性訓練,從而改進個人和團體的行為,達到提高效率和滿足職工需要的目的.
4.有關組織政府與組織行為的研究
梅奧克服傳統組織理論重視結構輕視人的機械主義模式,承認人是組織的壹個部分.馬奇和西蒙在組織理論中又開辟了研究人群系統和工作系統的新方向.
霍曼斯,利克特等人的現代系統與應變模式使組織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組織氛圍與組織文化的研究更加拓展了組織行為的研究領域.
5.有關企業中領導方式問題的理論
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坦南鮑姆和施密特的"領導行為連續統壹體理論",利克特的"支持關系理論"以及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理論"等.
管理心理學眾多科學理論的出現,引起西方經濟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它們已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的現代化管理之中,對促進企業管理的科學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管理心理學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管理對人的錯誤認識:
從忽視人的作用轉變為重視人的作用;
由原來以事為中心的管理轉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
由原來的監督管理,發展到了動機激發管理;
由原來的獨裁式管理,發展到了民主式管理.
這些轉變的結果大大激發了企業員工的勞動積極性,生產力得以提高,緊張的勞資關系也得以緩解.
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壹)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管理心理學源於企業管理活動,因此它的研究對象就是企業內部管理活動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
管理心理學通過揭示企業內部成員的心理活動規律,來促進企業管理效率和勞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
(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管理心理學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下面五個部分:
1.個體心理
個體心理研究以企業員工個體心理差異為基礎,揭示個體的社會認知偏差,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個性心理特征與工作的關系,不同的需要,動機引發的行為表現等規律,重點研究員工積極性的激勵問題.
2.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主要研究個體組成的群體內部的人際關系改善,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3.組織心理
組織心理主要研究群體組成的組織結構對企業員工心理和組織效率的影響,組織變革與發展在組織成員中的心理效應,組織變革面臨的心理阻力等問題.
4.領導心理
領導心理主要側重研究優秀領導者的個性特征對員工心理的影響,領導藝術,領導作風對管理效率的影響等問題.
5.員工心理健康
員工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揭示工作中的各種因素對員工心理的不良影響,如何對員工心理不適與行為失調進行預防,咨詢和治療,以促進員工身心健康等問題.
三,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和研究方法
(壹)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
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企業管理過程中員工的心理是對企業環境中各種刺激因素的反映.
因此,我們要想準確地把握企業中員工心理活動產生.發展及其變化的規律,必須從國情出發,深入到企業管理的實踐中去進行調查研究,並且對觀察與測量到的客觀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這樣才能得出具有較高可信度的研究結果.
2.聯系性原則
企業員工的心理是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
因此對企業員工的心理進行研究時,必須將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自然的,個人的,團體的因素聯系起來,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統分析,這樣才能使我們研究結論的客觀性達到最大.
3.發展性原則
這壹原則要求我們在進行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時候,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員工的心理活動.
因此,我們不能用壹成不變的眼光看待現在員工的心理現象,也不能輕易地拿國外的科學結論來解釋變化了的國內現象.
(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在企業調研中,研究人員依靠視聽感官或借助音像設備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的言語和行為表現,並把觀察到的結果按時間順序系統地記錄下來,而後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和控制觀察法.
自然觀察是在正常的工作環境中,研究人員不施加任何影響,在被研究對象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對被研究對象進行的觀察.
控制觀察是在研究人員對工作環境中的某些條件進行控制的狀況下,對已知曉情況的被研究對象進行的觀察.
自然觀察法又分為:參與觀察法和非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是指研究人員在直接參與被研究對象所從事的活動中,對被研究對象進行的觀察.
非參與觀察是指研究人員以旁觀者的身份對活動中的被研究對象進行觀察.
觀察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能獲得比較全面系統的資料.
不足之處是資料表面性強,不易分析本質;控制觀察的結果有可能不真實;觀察法所用時間較長.
2.談話法
談話法是研究者與被訪者面對面地交談,在口頭信息中了解被訪者心理狀態的研究方法.
談話法可分為專題談話法和壹般談話法.
專題談話法是控制式談話,研究者根據預定的目的,事先擬定訪談提綱,然後按順序提問,被訪者逐壹回答.
專題談話法的優點是談話結構嚴密,條理清楚,內容集中,時間較短;
不足是談話形式死板,被訪者易拘束,雙方不易溝通感情.
壹般談話法是松散式談話,研究者也有預定的目的,但談話沒有固定程序,雙方互動地自由交談.
壹般談話法的優點是談話氣氛活躍,被訪者主動性強,雙方易溝通情感,了解內容全面真實;
缺點是所用時間較長,談話進程不易控制.
3.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人員在壹定的控制條件下,有目的地給予被試者相關的刺激,以測試或觀察其心理反應的研究方法.
根據實驗場所的性質,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
實驗室實驗是在專門的實驗室內,借助儀器設備對被試者進行測試或者是在實驗室內模擬特定工作環境來觀察被試者的行為反應.
實驗室實驗的結果可以反復進行驗證,壹般比較準確;但實驗成本較高,在管理心理學的研究中很少使用.
現場實驗是在實際工作現場進行的控制實驗.由於實驗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所以實驗的結果往往更具有現實性.但有時現場的條件比較復雜,對許多與實驗無關的變量往往很難加以控制和排除,導致實驗結果不夠精確.因此現場實驗往往要進行周密的設計和較長時間的觀察研究.
4.測驗法
測驗法是采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量儀器,對被試者的有關心理品質進行測量研究的方法.
測驗法是管理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測驗的結果多用於人員選拔,績效評價等工作.
5.問卷法
問卷法是研究人員運用精心設計的問題以書面形式或在網上讓被試者進行填答的調研方法.
常用的問卷法有以下三種:
(1)是非判斷法.此方法要求被調查對象對每個問題只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如"妳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崗位:
A.是 B.否".
(2)選擇法.此方法要求被調查對象從每題可供選擇的答案中進行惟壹或多項選擇.
單選如"妳覺得本企業應該:
A.不改革 B.局部改革 C.全面改革".
多選如"妳對本企業感到滿意的方面有:
A.領導的作風 B.薪金 C.福利待遇 D.人際關系".
(3)等級排序法.此方法要求被試者對每題的多種答案按重要程度進行先後排序.
如"請對下列獎勵方式按重要程度排序:
A.提職( ) B.出國旅遊 ( )C.發獎金( )
D.授予榮譽稱號( ) E.進修學習( )".
問卷法的優點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大量的材料,並且容易使調研結果數量化;
缺點是得到的結果難以進行定性分析,不能解決"為什麽"的問題.因此,難以把結論與調研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比較.
以上幾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可根據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決定是采用壹種方法還是多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