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溯閣與《四庫全書》的關系?

文溯閣與《四庫全書》的關系?

《四庫全書》是盛京皇宮珍藏中最為著名的藏品之壹,它從清代乾隆年間入藏盛京文溯閣以來度過二百余年的風雨滄桑,經歷過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最後又遠離他鄉的命運,是沈陽故宮完整保存卻又難以“書閣同壹”的壹份最珍貴的文物藏品。

文溯閣外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高宗弘歷出於加強文化統治和炫耀“盛世功德”的需要,下詔征求天下藏書,並於翌年正式設館,以全國各地采集、進獻、內府原藏、《永樂大典》、敕撰等得來之書,統壹體例編纂《四庫全書》。考慮到該書所具有的非凡意義,乾隆皇帝又傳旨在書成之後即應抄錄七份,分貯於先後動工建造的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以及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 文津閣、盛京皇宮文溯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和杭州聖因寺文瀾閣等七個地方。

這樣,以《四庫全書》作為紐帶,遍布於清帝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七閣建築由此被聯系在壹起,文淵、文源、文津、文溯閣被稱為“北四閣”或“內廷四閣”,文匯、文宗、文瀾閣被稱為“南三閣”或“江南三閣”。

位於西路的文溯閣屬於盛京皇宮的晚期建築,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與其他六閣的格局基本相同,均是仿照寧波範氏藏書樓天壹閣之制而建。該閣位於沈陽故宮西路,外觀為二層,黑琉璃瓦、綠剪邊、硬山式,面闊五間,加西側樓梯間為六間,進深三間;閣下層前後均出檐廊,額枋繪畫“河馬負圖”“翰墨冊卷”等蘇式彩畫圖案,畫面上的藍綠色調與內外廊柱的綠色相配,給人以清爽文雅之感;前檐兩側山墻各有券門,其上懸砌綠琉璃垂花門罩,門下各有四級踏跺。

文溯閣內景

文溯閣外觀為二層建築,其實閣內為三層式建築,在閣內上下兩層中間的東、北、西三面,另外加有壹層回廊式的格局,俗稱“仙樓”,其北面約占二米多寬,東西兩側各占壹間之地,使閣內正中三間形成二層高的敞廳。另外,在閣內下層靠北,又以槅扇分出近二米寬的過道,形成高低錯落前後掩映的多變布局。在內外設計上體現出江南建築的精巧別致與科學實用,在這些通風良好、結構合理的古建築之內,乾隆皇帝傾註極大心血的《四庫全書》自然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藏。文溯閣之名按照乾隆皇帝的本意,乃是合乎周詩“溯澗求本之義”,是其“不忘祖宗創業之艱, 示子孫守文之模”思想的體現。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這部由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修纂的大型圖書總集,在當時曾傾全國之力才得以完成的,可以說是壹部任何個人力不能企及的“天書”,它***有六千壹百四十四函,總計三萬六千多冊,由於卷帙浩繁工程浩大,全部參與其事的人數達四千四百多人。全書從開始編纂到第壹部抄錄完成,***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書成後僅抄錄壹項就征調全國三千八百余名落第舉子。朝廷在全書收集、整理、編纂、抄錄、裝訂、運輸過程中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已不能用任何金錢數字準確計量了。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春季,第壹部“文淵閣藏本”《四庫全書》抄錄完成,並正式入藏北京紫禁城文淵閣。不久,第二部“文溯閣藏本”《四庫全書》也全部抄錄完成,並運往盛京尊藏,為的是讓乾隆帝在第四次東巡在盛京宮殿駐蹕期間,能夠在新建的文溯閣內閱看《四庫全書》。

入藏盛京皇宮文溯閣的《四庫全書》先後***分五批陸續運抵盛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十壹月,第壹批壹千函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五百七十六函由京運抵盛京,正式入藏文溯閣內;壹個月之後,第二批圖書由京運到,計壹千四百九十壹函;翌年(1783年) 正月,第三批壹千五百函運到;二月,又運到第四批壹千五百函;三月,運到第五批二百六十函,另有空書匣三百六十四個;同年九月初,又由京送到《四庫全書總目》二十函、《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函、《四庫全書考證》十二函。至此,三萬六千冊“文溯閣藏本”《四庫全書》已全部運送完畢,並按經、史、子、集各部整齊有秩地擺放在文溯閣書架上。

文溯閣中的藏書木架按建築結構分置於閣內三層,每個書架上標刻有“ 《四庫全書》×部第×架”,以利於查閱者能盡快找到所需書籍。閣之下層存放著《四庫全書》“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及《四庫全書》之《總目》《考證》和《簡明目錄》三十五函;閣之中層“仙樓”內存放《四庫全書》“史部”三十三架***壹千五百八十四函;閣之頂層存放《四庫全書》“子部”二十二架壹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壹十六函。除《四庫全書》而外,文溯閣下層另外還存放著《古今圖書集成》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

《四庫全書》系清乾隆時期由內府督辦的精品寫本,圖書裝幀十分精美,每冊書函之外盛以特制的楠木書匣,既美觀貴重,又能很好地保護圖書。全書所有卷冊皆為軟面包背裝,各冊封面采用不同顏色絹料以區別內容之不同,其中“經部”采用綠色絹,“史部”采用紅色絹,“子部”采用青色絹,“集部”采用灰色絹,而《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考證》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則采用黃色絹。數萬冊圖書以數種顏色的封面標示內容差異,增加了全書的美觀性,更可以壹目了然本書的類別,以利於取還與閱讀。

除書匣及書籍外表精美設計外,《四庫全書》在內部裝幀和版式設計上也十分考究,書卷內用紙均采用潔白堅韌之開化榜紙,書頁的框界為朱色細欄,版心上欄題寫“欽定四庫全書”,頁中題有各冊具體書名,每種書卷之首冠以內容提要,每冊在首、尾二頁均鈐有“文溯閣寶”和“乾隆禦覽之寶”璽印。全書雖有數萬冊之多,但各卷均以絹秀的工筆楷書細致繕寫,翻開扉頁,只見雪白宣紙上紅框欄黑文字,令人開卷有益,其樂融融。全書不足之處是有的卷冊在抄錄中為趕時間而稍過潦草,又因卷帙繁復,時有改正,終清壹世未及全部校點和補充。

文溯閣門額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九月中旬,清高宗弘歷在盛京東巡祭祀完永陵、福陵、昭陵三座祖陵後,駕臨久別的盛京宮殿,並在宮內駐蹕五日,先後主持舉行壹系列祭祀及慶典活動。九月二十日,年逾古稀的乾隆帝在皇十壹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及內閣大學士陪同下,來到建成不久的文溯閣內,見到了飽含無數人心血的《四庫全書》,為大清帝國文化事業畫上了壹個完美的句號。

1915年初,奉天(沈陽) 故宮文溯閣內所藏《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等重要文物,因北京故宮外朝古物陳列所展覽之用,被北洋政府調往北平(北京),放置於北京故宮保和殿等處,歸古物陳列所保管和展覽。

1925年,奉天(今遼寧) 省教育會會長馮廣民等人赴北平參加“清室善後會議”,他們在參觀古物陳列所時,於保和殿內看到作為陳列品的部分文溯閣《四庫全書》。當時,正值奉系軍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獲勝,北平政局處於奉系控制之下,馮廣民等人先赴天津求助於張學良、楊宇霆,又回北平訪問相關人士求得支持,最後經過內閣會議通過。

是年8月,馮廣民等邀集旅京的奉天省人士三十余人,用八天時間將全書檢收包裝,於8月7日將三萬六千余冊《四庫全書》和五千余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全部運回沈陽,暫存於省教育會所屬文廟內,此事在當時被視為東三省文化界的壹大喜事,省教育會還特別組建了“文溯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1926年6月至9月,省政府撥專款對文溯閣內外建築加以整修。

1927年初,在他鄉異地漂泊了十余年的《四庫全書》終於完璧歸趙,回歸文溯閣,實現了“書閣合壹”的美好夢想。1931年6月,省教育會特意鐫刻壹方《文溯閣〈四庫全書〉運復記》磚碑,將其鑲嵌於文溯閣外東面的墻壁上,以紀念這壹寶藏的回歸。

1935年,日偽統治期間,偽國立奉天圖書館以文溯閣多年失修及保護閣內藏書為由,在文溯閣前西南處修建了壹座二層樓書庫,其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門窗皆包以鐵皮,庫內放置鋼制組合書架;1937年夏,即將文溯閣原藏《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全部移入新庫。

1948 年6 月,民國政府將文溯閣《四庫全書》運至北京故宮。

1949年4月北平解放後,東北人民政府又將《四庫全書》運回沈陽。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文溯閣及《四庫全書》作為國家珍貴文物受到特殊保護。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因沈陽距離朝鮮戰場較近,故將《四庫全書》等重要文物運往黑龍江北安保管,至1954年朝鮮戰爭停戰後,復運回沈陽故宮保管。

1965年8月,中蘇(俄) 外交關系趨於緊張,鑒於當時備戰形勢需要,為確保《四庫全書》的安全,中央及省市政府決定將沈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移往甘肅省暫存。1966年10月,《四庫全書》被撥運甘肅省圖書館收藏,後運至永登縣專庫收藏保管,從此,文溯閣《四庫全書》與原閣分離,至今仍留給世人書閣天各壹方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