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朝男子穿的裈袴,是怎樣壹種衣服?

唐朝男子穿的裈袴,是怎樣壹種衣服?

袴始於晉朝,是朝服和官服的重要組成部分。隋朝,袴成為正式的朝服。

唐人下身所穿的褲,分為「袴」和「裈」兩種。?袴?同?絝?,表示以絲帛纏裹雙腿,以便跨馬騎背,本義為綁腿布。絝早在漢代以前出現,是漢族傳統服飾之壹。裈同?裩?,是壹種合襠內衣。《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

「袴」與今日之「褲」不盡相同。據古籍《急就篇》的「袴裈」註釋:「袴謂脛衣也,?袴之兩股曰襱。合襠謂之裈,最親身者也。」可見袴是套穿在外的是襠不縫合的外褲,裈則是穿在袴內,是合襠貼身的裏褲。

唐代的衣物中,多裈、袴並舉,袴有單有夾,裈則主要為單。單裈用料為夾袴的壹半略少,長度差不多。正倉院所藏實物中,褲類可分為開襠和有襠兩大類,即分別為袴和裈。阿斯塔那和甘肅花海曾出土開襠錦袴和繡袴,按墓中文書,也都加「袴」。晚唐五代雇工契中,大量出現「襠」壹詞,如「春衣壹對,汗衫壹領、襠壹要(腰),皮鞋壹兩」壹壹,則指的是壹種發放給工人的合襠褲,與裈類似。

古漢語裏的襠,本身就是袴的壹種,漢代稱之為窮袴。據史記載,袴很可能來自裳,即把平鋪的裳從底邊正中間向上剪開,把中間分開的正三角形分叉從兩邊前後縫起來,這就是無襠的袴。擺幅越大的裳能做出擺幅越大的袴。後來的設計演邊為前後各兩塊對稱的梯形布縫成,幅布越多擺幅就越大。後來有了襠以後,就在正三角形分叉處的頂端加了壹塊三角形或者方形的布,就更易於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