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有四位研究甲骨文的頂級學者:被稱作“甲骨四堂”而其中的“鼎堂”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樂山縣人。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和新詩奠基人之壹。關於郭沫若的平生人物事跡,早就眾說紛紛。有人說郭沫若是現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有人稱他為“無恥的文人”,有人說他的文學造詣很高,又有人卻指責他私生活混亂....我們就單純地講壹講,郭沫若與甲骨文的輝煌成就。
1928年6月,在日本東京的書店,他拿到了羅振玉所著《殷墟書契考釋》,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由於沒錢買書,他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到書店去看書。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與東洋文庫主任石田幹之助聯系,才容許他在1兩個月內讀完庫中所藏的1切甲骨文著作。在此期間,他把關於中國考古學上發現甲骨文的記載全都翻閱了1遍,同時還幾近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郭沫若通宵達旦地工作,夜以繼日。有1天累得病倒了,即便發著高燒,他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毛筆。在呻吟中,他還念叨著書齋裏的那些寶貝。
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中《釋支幹》1篇的手稿,有1段字寫得特別粗大,就由於是在發高燒的時候寫的。就這樣,他僅用了兩年左右時間,便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這是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1批成果。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這以前,他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壹書中,就已經收錄了他的《蔔辭中之古代社會》壹文。
從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巔峰時代。幾經周折,他的另壹部著作《蔔辭通纂》也問世了。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因而壹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過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陽殷墟。晚年,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匯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進壹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