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於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
此句出自《明史》。
原文: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貧,不能從師,又無書,時取旁舍兒書,屏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別之,遂通其義。十歲,於外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父見之,怒,督往田,則攜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畢身不忘。久之,返臨川,與南英輩以時文名天下。其為文,敏甚,壹日可二三十首,先後所作至萬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
陳際泰才思敏捷,寫作速度極快,有時壹天能寫二三十篇,壹生之中作文多達萬篇。史書稱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詣較高。他將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辟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被人稱為八股文大家。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壹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二十四卷,就卷數而論,《明史》本紀所占不足全書十分之壹,若以字數而論,則所占不及全書二十五分之壹。由此可知本紀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這是《明史》編纂體例中的壹個特點。本紀在紀傳體史書中,是以編年形式敘史的部分,《明史》顯然是將本紀作為全史之綱,以簡明扼要的方式,首列於全書之前,使人在讀閱這部史書之時,首先了解到有明壹代歷史之概況,而不是使人在讀閱本紀時便事無巨細盡覽盡知。這應該算是《明史》修纂整體設計上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