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古典小說是壹宗寶貴的文學遺產。然而,在我國古代,小說卻被視為“小道”或“稗官野史”,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文人不僅不寫小說,而且鄙視乃至敵視小說,官修的圖書目錄也不收小說的書目。但在這樣壹種氛圍中,我國的古典小說仍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僅出現了諸多膾炙人口的長、短篇佳作,而且出現了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紅樓夢》等令世界文壇矚目的精品。中國古典小說在壹個曲折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建成了古典現實主義及浪漫主義的藝術體系,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幅色彩斑斕的古代社會的畫卷,豐富了祖國乃至世界的文學寶庫,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
中國的小說始於何時?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誌怪小說”——幹寶的《搜神記》、“軼事小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為我國小說的開山之作。我們認為,中國小說史的第壹頁應該是唐傳奇。當然在這之前還有曹植的《洛神賦》、陶潛的《桃花源記》等極少數初具小說藝術特征的敘事作品,即使是通常被壹些文史學家歸為小說的《搜神記》、《世說新語》,也還是說故事和叢殘小語。以敘事文學的總體現象而言,它們頂多只能算小說的雛形,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合於現代小說藝術概念的小說。
唐傳奇從7世紀的初唐開始出現,8世紀進入繁榮期,到10世紀初的晚唐開始衰退。“唐傳奇”名稱最早出現於晚唐裴鍘的小說集《傳奇》,宋代以後就把唐代的小說統稱為傳奇,即“傳述奇聞異事”的意思,是由非文學之正統而得名。唐傳奇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猶如壹束奇葩,光彩奪目,絢麗多姿。首先,它標明了中國敘事文學的最高形式——小說藝術的正式形成;其次,它真實、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封建社會官場的醜態和知識分子醉心功名利祿的習性;再次,表現了青年男女要求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爭取戀愛和婚姻自主的美好願望;最後,壹些傳奇與歷史故事具有壹定的政治批判意義。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王度的《古鏡記》以及張文成的《遊仙窟》等。成批的作家,大量的作品,無論是在當世還是對後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小說發展到宋元時期,這壹時期的小說叫做“話本”,大體有兩類:壹是小說(短篇);二是講史(長篇)。宋元話本的數目很多,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數都已散失。但從現存的壹些話本中仍能看出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就現存話本的內容來說,以愛情、公案兩類作品最多,有的還表現出了愛國主義思想,長篇講史話本大都根據史書敷演成篇。在藝術上,話本比起唐傳奇有了很多新發展。它們為吸引聽眾,很註意故事情節的動人。另外,也開始註意運用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長篇講史話本往往在故事的引人入勝處戛然而止,以便吸引聽眾再來聽講,這便是後來章回小說分回的起源,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各國長篇小說的獨特的風格。
在唐、宋、元小說發展的基礎上,明、清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提高,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特別是長篇小說的創作,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元雜劇壹樣的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在數目眾多的明清小說中,以長篇影響最大,成就最高。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壹是寫史派(歷史演義);二是奇幻派(神魔小說);三是世情派(人情、才子佳人、諷刺、譴責小說等)。
第壹類小說的代表當首推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是壹部世代積累型的長篇小說,早在施耐庵最後寫定之前的二三百年前的南宋,宋江等人的英雄故事就廣為流傳了。這在現存的宋話本中便可得到證實。施耐庵的傑出貢獻是,在民間傳說、戲曲、話本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藝術才能,創造性地使之成為壹部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傑出作品。其次,108個人物性格的刻畫,標誌著古代小說人物形象開始由類型化向典型化方向發展。如果說《水滸傳》是借歷史題材而寫社會鬥爭的小說的話,那麽《三國演義》則是最標準的歷史小說了。和《水滸傳》的成書過程壹樣,《三國演義》也是壹部世代積累型小說。不同的是它“七分實事,三分虛構”,成為我國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歷史小說的奠基之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論是其思想性、藝術性,還是它對我國小說發展作出的特殊貢獻,都是成就非凡的。
第二類小說的代表作,吳承恩的《西遊記》是當仁不讓的。《西遊記》這部浪漫主義傑作並非是吳承恩個人的獨創,和《水滸傳》、《三國演義》壹樣,也是積累型小說。由此我們就不難發現中國文學史上壹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小說、講唱文學和戲曲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與施耐庵、羅貫中不同的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更多地顯出了作家的個人風格,標誌著中國小說由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過渡。
第三類小說數量眾多,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其代表作。《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是何許人?可以說從它問世以來壹直是個解不開的謎,盡管如此,也絲毫沒有影響它躋身於世界名著之列。當今國內學術界對《金瓶梅》的研究已成了壹門學問——“金學”。《金瓶梅》借宋寫明,通過西門慶這個人物的種種社會聯系,廣視角多側面地寫出了當時市井生活的“全部風貌”。然而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揭開了文人獨立創作長篇小說的新的壹頁,把中國古典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紅樓夢》對封建社會末期作了全面、細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從而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發展趨勢。在藝術上,《紅樓夢》集中國古典小說之大成,人物形象之鮮明,藝術結構之嚴密、精巧,語言造詣之高超,是任何壹部古典小說都無以倫比的。自從《紅樓夢》問世以來,無論是對當朝還是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舊“紅學”的出現、當代“紅學”的研究熱潮便是證明;而且,在世界文壇上也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長篇小說的興盛,短篇小說的搜集、創作也顯示出了壹定的成就,代表作品是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馮夢龍之後,短篇白話小說曾壹度衰敗,清代蒲松齡的《聊齋誌異》為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作了壹個光輝的總結。《聊齋誌異》是蒲氏用唐傳奇的寫法創作的文言短篇集,無論是小說內容、創作方法,還是語言運用方面,都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的藝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