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怎麽跟孩子講"屠呦呦拿諾貝爾獎

怎麽跟孩子講"屠呦呦拿諾貝爾獎

關鍵點壹:創新

首創性、關鍵作用,這是屠呦呦獲獎的最重要的原因

1967年,越南戰爭陷入拉鋸。當時,壹種可怕的瘟疫席卷戰區,殺傷力之大遠勝於子彈炸藥,造成的非戰鬥性減員是戰鬥性減員的4—5倍。這種古老的瘟疫正是瘧疾。1967年5月23日,全國60多家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集體,悄悄開始了壹項特殊的使命:找到防治瘧疾新藥。兩年後,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也參與進來。

屠呦呦研究組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又鎖定到壹百多個樣本,復篩結果卻壹直不好。問題出在哪裏呢?

屠呦呦開始系統地查閱古代文獻,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語,而這還真被她找到了。這就是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的壹句話:“青蒿壹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素。這抓住了“牛鼻子”——溫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獲得命名,此時研究組尚不知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提取的關鍵,過高的溫度將破壞青蒿素的性質,使其抗瘧性喪失。

小啟示:由無到有,首先要找準方向

科學發現是壹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意味著沒有方向,實現從無到有,首要突破的就是“有”,正確的方向是成功的起點。

圝圝“誰第壹個找到青蒿?誰第壹個提煉出抑制率100%的青蒿素?誰第壹個運用於臨床?”拉斯克獎評委會提出的這三個標準做壹個簡單梳理,即追問“從茫茫物質世界中,將特定物質中的特定成分提取出來,導向特定的疾病靶標”,這三個環節的第壹個完成者是誰?在研發新藥青蒿素的三個關鍵點上,屠呦呦都是“第壹人”。

——上海大學教授 顧駿

關鍵點二:癡心不改

“她真的愛它,壹輩子只做了這壹件事”

屠呦呦的父親是壹位開堂坐診的大夫。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學。

“我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治的模樣。我壹定要做壹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生。”在壹篇回憶文章裏,屠呦呦這樣寫道。

後來,屠呦呦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沒有選擇中醫,而是選了當時絕大多數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這讓她的父親頗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時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對父親說:“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才最可能系統地探索中醫藥領域。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這樣的情懷,始終支撐著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當時,在進行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出現過某些指標升高等現象。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壹身的酒精味,那是她親自服藥試驗留下的味道,而這樣的以身試藥,最後甚至導致她肝中毒。

“她真的愛它,壹輩子只做了這壹件事。”壹名記者感嘆道。

小啟示:最接近孩子的天性,也能最有效發揮孩子先天的優勢潛能

據屠呦呦讀中學時的同學回憶,屠呦呦“成績在中上遊,並不拔尖”,但她有個特點,就是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不只是屠呦呦如此,教育上眾多的史實和實驗都表明,對孩子自然狀態下的教育最有利於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最接近孩子的天性,也能最有效發揮孩子先天的優勢潛能。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

關鍵點三:孜孜求真

2000多個方藥,190多次失敗,愛迪生般的試錯之路

用了3個月時間,她收集了包括內服、外用、植物、動物、礦物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對其中200多種中草藥380多種提取物進行篩查。

“難道在中醫藥這個寶庫就掘不出寶來?壹個氯喹不可超越,壹個常山已到盡頭,真的無路可走?”屠呦呦不死心,她又回到原點,從典籍出發,在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找到了鑰匙。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終於發現了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之後終於成功,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小啟示: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的諾貝爾獎首破紀錄,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於壹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科學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地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的目標。

——余建斌

“屠老師是壹個特別執著、堅定、事業心特別重的人,心無旁騖。”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藥劑學系系主任、屠呦呦的關門弟子王滿元

關鍵點四:融會貫通

我們是把獎項頒給被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

屠呦呦所獲得的這個諾貝爾獎,究竟是授予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壹時間,國內輿論莫衷壹是。有人認為,屠呦呦的獲獎代表了中醫的勝利,甚至有輿論將青蒿素冠以“中國神藥”之名。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發言人漢斯·弗斯伯格表示:“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我們是把獎項頒給被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可以說,這是受到了傳統醫學的‘啟發’,但這個獎項並不是給傳統醫學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原院長饒毅等人曾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壹文中指出,青蒿素的發現證明了壹條成功的中藥研究的道路,即確定中藥特定化學成分和特定疾病的關系,用傳統的藥物尋找全新化學結構的藥物、發現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他表示,這種模式打破了“對中藥必須使用復方,且不能按照現代科學標準來評判,必須用它自己特殊的標準”的成見。

“屠老師究竟算西醫還是中醫呢?”每次有人這麽問她,屠先生都微微壹笑,不作回答。王滿元說,中醫西醫之爭,屠呦呦並不關心。

小啟示:她的成就事實上是將中西醫結合取得的

屠呦呦還有壹段不引人註意的經歷,她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後,1959年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的成就事實上是將中西醫結合取得的,她所使用的實驗篩選法和化學、藥理分析也是西醫而非中醫的方法。

所以,培養創新人才事實上是要培養視野開闊、動手能力強、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創新人才不是簡單知曉歷史的人或歷史的繼承者,而應是充分理解歷史並能運用歷史智慧進行創新的人,是具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