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人為什麽那麽重視道家思想?

中國人為什麽那麽重視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以陰陽為核心,以中庸為主體,以順應自然為宗旨的思想體系;代表人物老聃、莊周、洪應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籍之多,不計其數,然散佚殘混嚴重。其中雖不乏道家思想的蹤影,但如今看來,純而不雜的,唯有《道德經》《莊子》《菜根譚》——其余的道家經典,要麽不夠高深,要麽過於混雜,無法與之平起平坐。

人們愛說“永遠”“無窮”,卻不知,時間尚不可永遠,空間且不能無窮——何事何物,能無終無極?山再高也有頂,水再深也有底:世間最優的文化,出自中國;人類最高的智慧,源於道家。

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汙染愈易;言愈高,誤解愈多。道家經典,或語精省而境高遠,或言簡淺而意深隱:若拘泥於字面,則難悟其精華。——特別是其中的“無”,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於有無之間。

陰陽調和,方能長久。介於陰陽之間,不偏不倚,便是萬物最穩定的狀態。而中庸之理,易行難知;向陽之心,乃人之常情:聖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盡心傳道。

道家思想,常常被貼上“消極”的標簽,也因此備受譏評。從熱入溫,則覺水冷;先冷後溫,便覺水熱。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積極濟世,也不消極避世——心中靜躁不同,則眼中昏明有異。

事進愈速,其終愈早;物長愈緩,其亡愈遲。留罪過,則延緩人類的衍化;立功業,則加速人類的滅亡。聖人不忍為大惡,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願碌碌無成,亦不敢赫赫有為,故空談玄理。

有所作為,且不對人類的衍化產生重大影響——此即無為。故聖人只空談,而不實幹;只論道德,而不建功業。但常人,若無功業,則難以立足於世:所以,功名富貴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輕。於世無害,亦無大用;養家有余,濟世不足:如此普通之業,平庸之輩,才是天地之幸,人類之福。

除了順天,道家也講究應命。須知命運,自有當順應之處,也有該抗爭之時。對逆境,若無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夠改變,當盡力扭轉。對生活,既不能著意於精美奢華,也不可甘願於清貧困苦。

《菜根譚》有雲:“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則欲不絕:故聖人求備於內,而淡然於外;既無物累,也不枯寂。

道家的“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所針對的,便是世俗的聖智與仁義——若能無為,則聖不可絕,智不必棄;若有道德,則仁不可重,義不必厚。

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實是柔弱於外,而剛強於內。內外皆柔,則軟懦;皆剛,則暴躁。如外強而內弱,則傷人且害己。故性要隨和,而心不可缺主見;外當渾厚,而內不可乏精明。

此外,道家特別註重養生,因此令人頗為迷惑:既然已經看淡生死,為何還癡迷於長壽?殊不知,智者養生,意在防病與修德;至於壽命,任其自然:人生貴精,而不貴長。

——避開了這些誤區,感悟道家思想,將更為容易。當然,學問愈高,愈難言傳;品讀經典,還需意會。古人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若能會意,不必字斟句酌;對常人而言,道家經典雖多,但要點,無非中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