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於丹真的這麽認為,當然也有可能這是於丹當時的無心之語。但仔細想想,於丹的說法對嗎??在具體討論於丹所言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壹下在中國經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壹本著作--《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陸德明(約公元550年~630年,他原名元朗,字德明,但後人習慣以他的字來稱呼他)的代表作,它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文字、音韻以及經籍版本、經學源流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參考書。但也正是這本巨著,給後人留下了壹個巨大的疑問。?
這個疑問源於《經典釋文》所收入的十四部經籍。?
我們知道,《經典釋文》的內容依次為:《序錄》壹卷、《周易》壹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壹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傳》六卷、《公羊傳》壹卷、《榖梁傳》壹卷、《孝經》壹卷、《論語》壹卷、《老子》壹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壹***三十卷。?
說到這裏,細心的讀者也許發現了這麽壹個問題:怎麽《老子》、《莊子》與我們熟悉的《詩》、《書》、《禮》、《易》、《春秋》壹起並列在《經典釋文》中,被冠上"經典"的名號呢?不會是大學問家出錯了吧?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和大家來討論討論什麽是"經典"這壹經典問題。?
其實,正和讀者們的發現壹樣,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有很多的大學者已經提出過,許多學者還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壹些較有代表性的說法。?
何璐在他的《樵香雜記》卷下中說:?
"《經典釋文》為古義之淵藪,學者得以考見先儒音訓,惟賴是書,厥功甚偉。獨怪其不及《孟子》,而以《老子》、《莊子》,俱列經典,是居何義也。"?
何璐認為《經典釋文》"厥功甚偉",因為它是後代研究訓詁學、經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的必備參閱書。唯獨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為何它沒提到《孟子》,相反卻把《老子》、《莊子》收入其中?何璐雖然表達了自己的疑問,但對這個疑問他在文中並沒詳談,我們也難以得知他的看法。?
我們知道,古代目錄學發展到清代,在許多大學問家的***同努力下出現了學術高峰,這個高峰的壹個標誌就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完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簡稱為《四庫全書總目》,是《四庫全書》編修過程中的伴隨產物,壹***二百卷。可以這麽說,它基本反
映了18世紀前我國古籍的總體狀況,對後世學人搜羅資料、研討古籍,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對《經典釋文》做提要時說:?
"其列《老》、《莊》於經典,而不取《孟子》,頗不可解。蓋北宋以前,《孟子》不列於經,而《老》、《莊》則自西晉以來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於陳季,猶沿六代之余波也。"
?
《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孟子》是直到北宋才被列為"經"的,那麽在唐代,不把它列入經還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老子》、《莊子》在南北朝時期備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以至於陸德明把它們以"經"來看待,這也是符合當時學術環境和陸德明的學術思維的。我們覺得,《四庫全書總目》的說法還是可信的。?
當代中國史學界著名學者楊向奎在他的《唐宋時代經學思?想--?經典釋文、十三經正義等書所表現的思想體系》(發表於《文史哲》1958年第5期)壹文中也提到這個問題,並且做了很好的解釋,我們來看看楊向奎先生的說法:?
"從儒家的前後歷史看來,這是壹個奇怪的目錄,所謂'經典',當指儒家的經典,在魏晉以前,唐宋以後,儒家的經典中絕對容納不下老莊;這是南學的風尚,是王弼壹派的支與流裔。他並著有《易》和《老子》疏,說明他在玄學上的造詣,雖然我們看不到原書,但《唐書儒學傳》也說他'善言玄理'。這壹種推崇老莊的學風,壹直到初唐仍然存在,雖然那時推崇老子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為李唐的不祧祖先,南朝的學術傳統,也是有力的因素。這是中唐前的普遍看法,認為老子和儒家經典可以合流,唐人正義引用老子者不下幾十條,引用莊子者也有幾處,出於唐人的《隋書經籍誌》也充分表達了這種思想。"?
楊向奎先生的說法不可說不詳備了。在他的文中特別要提醒大家註意的是,正如楊先生所說:"在魏晉以前,唐宋以後,儒家的經典中絕對容納不下老莊。"這無疑是對"《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的最好反駁。?
我們知道,隋唐時代隨著政治上南北的逐漸統壹,經學上魏晉以來形成的南北學之分也趨於壹統。作為南學後人的陸德明,他的經學思想自然延續著南學的傳統。南學的主要特點就是"談玄",他們強調經學與老莊的合流,在當時便有把《易》與《老子》、《莊子》並稱"三玄"的說法。再加上楊向奎先生所說的初唐"政治上的原因,打算拉老子作為李唐的不祧祖先",看來陸德明列《老子》、《莊子》於"經典"還是可以理解的。?
說了這麽多,我們明白了《莊子》在魏晉至唐代初年的特殊地位。也許我們會說,《莊子》在思想上的高度與我們通常所謂的儒家"經典"完全可以相媲美。這話確實不假,但和其他的概念壹樣,"經典"也有它特定的意義和範疇。籠統地說"《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我們今天常說的"經典",指的是古代儒家的經籍。?
我們知道,歷代確定和通行的儒家經典的數量不盡相同。簡單來說,"經典"的演進軌跡,是由先秦時期所謂的"六經"經過壹千多年的不斷擴充、發展,到宋代定型為"十三經"。這個遞增的過程也是中國經學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作為後人,我們還是有義務和必要了解"六經"到"十三經"的發展過程,這有助於我們認識和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下面我們簡單地回顧壹下"經典"的歷史。?
從先秦到西漢,逐漸形成"六經"的概念。但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先秦文獻裏稱述的"六經"壹詞,最早出現在於丹所說的"歷代被奉為經典"的《莊子》中,今天我們在《莊子》的《天運》、《天下》、《徐無鬼》等篇章中我們都能找到"六經"這壹詞。這說明,至少在"六經"概念已經開始形成的先秦,《莊子》並沒被稱為"經"。?
西漢時期,人們又稱六經為"六藝"。盡管稱謂不同,但"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籍,還是被當時人們***同認可的。我們知道,六經實際上到了西漢只流傳下來了除《樂》經外的其他五部。在西漢前期,漢文帝、漢武帝設立了五經博士,卻沒有設立《樂》經博士便是最好的證明。關於《樂》經失傳的問題,在歷史上更是眾說紛紜。?
發展到東漢,五經增至七經。"七經"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後漢書·趙典傳》中。東漢通行的七經,指在原先五經的基礎上再加上《論語》和《孝經》。當時規定,除了設立五經為官學外,《論語》和《孝經》為學生的必讀書,讀書人非讀不可。這樣,"七經"的稱謂逐漸形成。?
到了唐代初年,為推行新王朝的文化政策和促進儒學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頒布了《五經正義》,為五經制作了標準的註釋。同時,從五經升發,提出"九經"概念。具體是在之前五經的基礎上,把《禮》和《春秋》各擴充為三,即《儀禮》、《周禮》、《禮記》和《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
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十二經於長安國子監門前的石碑上,作為士人傳習和考試的文字定本,史稱"開成石經"。這十二經就是唐前期的九經再加上《論語》、《孝經》、《爾雅》。?
到宋代,由原來的十二經再加上《孟子》,便成為流傳至今的十三經。?
以上就是儒家"經典"的精簡歷史,我們可見看出,於丹所說的"《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壹句,是有待商榷的。
莊子故事
莊周借糧
莊周是壹個漆園小吏,收入微薄,僅足糊口。雖然這只是個級別很低、待遇很差的官職,但就連這個差事他大概也沒幹多久,因此,莊周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據《莊子》書中的描寫,他住在窮街陋巷,靠打草鞋維持生活,餓得得面黃肌瘦;他身穿打著補丁的衣服,鞋子磨出了洞,用繩子綁在腳上,有人諷刺他是“槁項黃馘”,就是脖子很細長,像幹枯的樹枝壹樣,臉是黃黃的,這估計是營養不良造成的。某年春荒,莊家無米下鍋了,莊周去向壹個朋友借糧食,那是個管理黃河壹個河段的小官,人稱監河侯,監河侯說很好,沒有問題,等到年底領地的百姓給我交了租子以後,我可以借三百金給妳。莊周很生氣,因為他家已經斷頓了,還能等到年底?但莊周很幽默,他不直接點破,而是講了壹個故事,他說:我在來的路上聽到壹陣呼喊聲,壹看,原來有壹條魚在路邊車輪碾成的小水坑中跳著喊救命,我就過去問是怎麽回事,魚說,請妳弄壹盆水來救我吧。我告訴魚說,沒有問題,我到前面去引西江水來救妳。魚說,等妳把西江水引過來,恐怕要到幹魚店去找我了。妳引來的水很多,但我已經等不及了。這個餓著肚子、生著氣也能講笑話的莊周,真是個很特別的人!
莊子故事
拒絕權位高官做真人
莊周所處的戰國時代,是壹個金戈鐵馬的功利時代,各國為爭奪土地和人口連年征戰。那時,各國統治者都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於是紛紛招攬飽學之士,以期圖強爭霸。“得士則得天下”,成為當時的名言。張儀和蘇秦就是這個時代最典型的代表。照理說,莊周作為男人,並非沒有才能養活家人。當時讀書人的出路其實很多,比如可以去遊說諸侯,像孟子,盡管其學說未被采納,卻衣食不愁,生活得很氣派;要不就去投靠豪門做食客,有個窮得活不下去的人叫馮諼,去投靠了戰國四公子之壹的孟嘗君,做了他家的食客,不但自己吃飯有魚、出門坐車,還可以養活父母。莊周卻從未憑借自己的學問來謀取飯食。貧困的生活並沒有使莊周頹廢或改變自己,卻使他找到了求得身心解脫的自在、快樂。
壹次,楚王聽說了莊周的學識,就派兩位大夫去聘請他為宰相。莊子不在家,正在濮水岸邊釣魚。那兩位大夫便找到莊子釣魚處,客氣地說:我們受大王的委托來請您,我們是先導,隨後大王還要親自來請,大王願意把我們的國家托付給您,讓您受累了。莊子以他的慧心早就看透了權勢威福背後的淒涼和可憐,他豈能放棄自由,走向牢籠?此刻,那兩位大夫還站在身後等著他的回話呢。清風美日,濮水波光粼粼,投鉤處似乎有了遊魚的影子,莊子專心致誌地看著他的浮漂的動靜,根本無暇瞟壹眼身後,對楚國的相位莊子“持竿不顧”!他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個神龜,活了三千年,楚國用布巾把龜殼包上,用盒子裝起來,擺在廟堂之上,準備用來占蔔國家大事。我們站在神龜的立場上想壹想,是願意死了以後讓人家把骨頭供起來,還是願意活著沒有人理睬,拖著尾巴在泥裏爬來爬去呢?那兩個大夫說,還是在泥裏爬來爬去吧,那到底是活著。莊周說,妳們走吧,我寧願做搖著尾巴在泥灘上爬的烏龜,在淤泥中快活嬉戲啊,哪願意做什麽宰相受束縛呢?莊周就這樣拒絕了權勢,拋棄了高官厚祿。
莊子故事
人樂魚樂之辯
惠施是莊周唯壹的朋友,這是眾所周知的。惠施這個人是壹個名辯家。說起名辯家,人們可能有點陌生,“白馬非馬論”就是名辯家的著名人士公孫龍的代表論點。惠施的詭辯之才比“白馬非馬論”的名辯家公孫龍更勝壹籌,他很喜歡辯論。從《莊子》壹書看,惠施不但是莊周的密友,也是論敵,兩人既離不了又合不得。惠施喜歡功名利祿,莊周最愛自在逍遙,他們的人生觀有著極大的沖突。《莊子》書中,***記錄了莊周與人的二十二次對話,其中十次是跟惠施說的。事實上,惠施不僅是莊周唯壹的朋友,也是莊周實有其人的唯壹見證。因為在歷史上惠施確有其人,所以,也就間接證明了,莊周,也確有其人。莊周經常和惠施辯論,他有很多精彩的思想都是通過和惠施的辯論表達出來的。有壹場著名的濠梁之辯——濠水上有壹座橋梁,莊周和惠施信步到那裏,站在橋上看著清澈的濠水,莊周嘆了壹口氣說,魚在水裏面遊來遊去真是很快樂。惠施說,妳又不是魚,妳怎麽知道魚快樂呢?兩個人見面就擡杠。莊周反駁說,妳又不是我,妳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惠施說,好,我不是妳,我確實不知道妳是不是知道魚快樂,按道理,妳不是魚,妳也不能知道魚是不是快樂。莊周說,這個問題又轉回來了,妳不是我,妳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莊周的詭辯之才可見壹斑!兩個好朋友在壹次次的辯駁、爭論中豐富了自己的思想,加深了相互的友誼。
莊子故事
貓頭鷹與鳳凰
惠施也是宋國人,但做過魏國的宰相。莊周聽說老朋友惠施當了魏國的宰相,就去了魏國。惠施害怕自己的相位被莊周搶去,於是,就在城中大肆搜捕他三天三夜。莊周見到惠施後嘲弄地對他說:“貓頭鷹抓到壹只腐爛的老鼠,喜歡得不得了,看見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的鳳凰飛過來,就趕緊把死老鼠緊緊捂住,擡起頭喊:‘嚇’!它怕鳳凰搶它的死老鼠,難道鳳凰也稀罕那個臭老鼠嗎!放心吧,我才不稀罕妳的魏國吶。”說完,莊周就從懷中摸出自帶的餅,嚼了起來。兩人拜見魏王時,莊周穿的麻布長袍補丁摞補丁,提腳上臺階,草鞋的帶子都斷了。魏王很奇怪地問:“先生,您怎麽這樣狼狽?”莊周說:“我只是窮,並不是狼狽。壹個人的道德不佳,才叫狼狽;而破衣草鞋,只是窮而已。”
莊子故事
屁股再大也只能坐壹輛車
還有壹個故事,說惠施在魏國做了宰相後,很得意地帶了壹個車隊,浩浩蕩蕩地衣錦還鄉。莊周正在釣魚,他已經釣了壹桶魚了。看見惠施這個樣子,他就把壹桶魚全倒進河裏,只留下壹條拿回家去了,不理惠施。他對惠施的好排場、擺闊氣十分鄙夷:妳要坐那麽多的車子幹什麽?妳壹個人屁股有多大?壹個車肯定把妳拉回來了。那麽多車子要顯示什麽東西?同樣道理,他覺得,壹個人釣那麽多魚幹什麽,壹條魚就夠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