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瓠子簡介

瓠子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辭典》:瓠子 2.1 出處 2.2 拼音名 2.3 瓠子的別名 2.4 來源 2.5 原形態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瓠子的用法用量 2.10 註意 2.11 附方 2.12 摘錄 附: 1 用到中藥瓠子的方劑 2 古籍中的瓠子 1 拼音

hù zǐ

2 《*辭典》:瓠子 2.1 出處

《唐本草》

2.2 拼音名

Hù Zǐ

2.3 瓠子的別名

甘瓠(《詩經》),甜瓠(《千金·食治》),凈街棰(《清異錄》),龍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長瓠(《綱目》),扁蒲(《群芳譜》)。

2.4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瓠子的果實。夏季采收。

2.5 原形態

壹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圓形至腎狀卵圓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略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短齒,基部心形;葉柄長5~30厘米,頂端具腺齒2枚。花單生,夕開早萎;雄花具長柄,較葉柄為長;雌花柄較短。花萼長2~3厘米,萼漏鬥狀,5裂,裂齒狹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雄花雄蕊3枚,花藥結合,壹藥具1室,另二藥各具2室;雌花子房橢圓形,有絨毛,花柱短,柱頭3枚,各2裂。果實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長圓棒形,嫩時略柔軟,綠色,老熟後,外皮變硬,呈白色或黃色。種子多數,白色,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月。果期7月。

2.6 生境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2.7 性味

甘,寒。

①《千金·食治》:"味甘,平,滑,無毒。"

②《唐本草》:"甘,冷,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微毒。"

2.8 功能主治

利水,清熱,止渴,除煩。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①《千金·食治》:"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

②《唐本草》:"通利水道,止渴消熱。"

③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大腸,潤澤肌膚。"

2.9 瓠子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2~4兩;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2.10 註意

《千金·食治》:"扁鵲雲,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

2.11 附方

①治小兒初生周身無皮:用瓠燒灰,調油搽之。

②治左癱右瘓:瓠子燒灰,酒下。

③治痰火腿腳疼痛:瓠子烤熱包之。

④治諸瘡膿血流潰,楊梅結毒,橫痃魚口:瓠子用蕎面包好,以火燒焦,去面為末,服之。(選方出《滇南本草》)

2.12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瓠子的方劑 瓠子湯

利水道。主消渴。用法用量:上件同熬成湯,濾凈,用瓠子6個,去瓤皮,切掠,熟羊肉切片,生姜汁半合,白面...

大神驗木通散

別名:木通湯處方:木通1兩半(銼),澤瀉3分,苦瓠子1兩半,豬苓1兩(去黑皮),漢防己3分,海蛤1兩...

黃疸散

asǎn《外臺》卷四引《範汪方》:黃疸散:處方: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黃)。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黃疸...

杜蘅散

》卷五十六:組成:杜蘅1兩,豉1兩,人參半兩許,瓠子27枚,松蘿6銖,赤小豆27枚。主治:屍註鬼...

桃奴丸

成:桃奴27個,桃膠2錢,乳香(別研)2錢,苦瓠子27個,山柏荔子27個。主治:小兒吊起外腎。...

更多用到中藥瓠子的方劑

古籍中的瓠子 《儒門事親》:[卷二]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苦,下之大寒者,有牙硝之甘,大黃、瓜蒂、牽牛、苦瓠子、蘭汁、牛膽、羊蹄苗根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樸...

《本草綱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苦瓠

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飲水。小便不通,脹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螻蛄三個(焙),為末,每冷水服壹錢...

《聖濟總錄》:[卷第三敘例]禁忌

香港腳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麋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八·腎膀胱部厥]香港腳頑麻腫痛為痹厥

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壹。腳弱時忌瓠子、蕺菜,犯之壹世治不愈。第三兼補濃樸湯並治諸氣咳...

《外臺秘要》:[卷第四]黃膽方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