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清朝由於專制皇權的強化,防範制度的完善,有清壹代大部分時間沒有出現漢唐以來母後專權、權臣擅政、外戚篡權、宦官亂政、臣僚結黨等局面。這樣“家法”也極易導致清朝“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
清朝政治制度凸顯滿洲的地,壓抑漢官的積極性,從長遠看,對清廷政權的穩定並不利。
2、清帝推行了令民墾荒的政策。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後著令準墾,壹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臺灣等省於清朝中葉先後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後期才準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促使壹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
3、文化: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且維持本身文化與漢文化的平衡。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發布。
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文件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壹些思想清朝皇帝沒有完全接受。
擴展資料:
清朝的衰落: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並仿制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並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颙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裏,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百度百科-清朝政治
百度百科-清朝經濟
百度百科-清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