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叫什麽名字文言文怎麽說

我叫什麽名字文言文怎麽說

1. 古文中稱我叫什麽

吾、余、予、朕和孤 壹、吾 吾是壹個漢字,讀音為wú ,上下結構,部首為口。

從五從口。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口指生命。

吾,施身自謂也,自稱;我;我的意思;姓。 二、余 余自稱,指自己。

早期為君王專用,商末至春秋戰國後期及部分君王常以“余”自稱,與“寡人”“孤”“吾”“朕”並立為君王常用自稱,戰國後期逐漸淡化,秦統六國後始皇帝以“朕”自稱後於國內逐漸消失,後世部分貴族也流行以“余”自稱,部分史書中仍以“余”為君王自稱。 三、予 予是壹個中國漢字,讀音為yú、yǔ,指夏朝第七代君主;予同“余”,我的意思;授予,給予。

宋·周敦頤《愛蓮說》等均有相關記載。 四、朕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壹人稱代詞。

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壹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壹人能自稱“朕”。

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 五、孤 古代帝王的自稱。

六、愚 愚兄(對同輩而年輕於己者的自我謙稱);愚老(老人自謙之詞);愚臣(大臣對君主自稱的謙詞);愚意(對自己意見的謙稱);愚懷(謙指己見)。

2.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麽說的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後、太後:哀家

老頭:老朽、老夫

老婦:老身

出家人:灑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區區、奴、奴婢

讀書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補充:通俗的:我、吾,余、予、仆、咱、俺、區區、小子、晚輩、小可、鄙人、敝人、不才、某家、灑家、老朽(男)、老身(女)

貴族類:孤、孤家、寡人、朕、不谷、哀家、

官員:卑職、微臣、奴婢(滿族)、

3. 這篇文言文叫什麽名字

扁鵲見蔡恒公

2003年10月17日

[古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候又不應。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註釋

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時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

蔡桓(huān)公----蔡國(現在河南省上蔡縣壹帶)國君,下文稱“桓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齊桓公)。

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的學問,是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學說的大成。

有間----有壹會兒。

腠còu理----皮膚的紋理。

將恐----恐怕要。將,要。

深----甚,厲害。

寡人----古代君主謙稱自己。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居,停留,經歷。

肌膚----肌肉和皮膚。

應(yìng)----答應,理睬。

悅(yuè)----高興。

還(xuán)走----轉身就跑。還,同“旋”,回轉、掉轉。

故----特意。

湯(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是)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同“燙”,用熱水焐(wù)。熨,用藥物熱敷。

針石----金屬針和石針。這電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jì----火齊湯,壹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同“劑”。

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那是)司命所管的,(醫藥已經)沒辦法了。司命,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屬,管。奈何,怎麽辦、怎麽樣。

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為、由於。

無請----不問,意思是不再說話。請,問。

索----尋找。

評點

故事通過塑造古代神醫扁鵲的形象,用以闡明老子所提出的“察微知著”的辯證思想的正確,具有很大的說服力。

[現代漢語]

名醫扁鵲見到蔡桓公後,告訴桓公他的疾病已侵入皮膚,要趕快治療。桓公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好,認為扁鵲是想邀功,就沒有理睬。十天後,扁鵲勸說桓公趁病只侵入肌體,盡快診治,桓公還是不吱聲。又過了十天,扁鵲說桓公病入腸胃,桓公還是不信。再過十天,扁鵲見到桓公,壹句話沒說,轉身便離開了。桓公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皮膚、肌體、腸胃,可以通過敷藥、熏洗、針灸、服用清火藥劑等手段治療,現在病已入骨髓,治不好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而扁鵲已逃往秦國。不久,桓公就因傷病發作,治療無效而死去。

4.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麽形容的

1、“我”壹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 3、通俗壹點則用:鄙人、後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麽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6、“朕”在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只能用於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儂”屬於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壹人稱代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