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壹個古老的永州,蘭州的首都。位於黃河上遊,中國地理中心,北緯32° 31′—42° 57′之間,東經92° 13′—108° 46′之間。東臨陜西,南接巴蜀青海,西接新疆,北接內蒙古、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和黃金地段,與蒙古接壤。它就像鑲嵌在中國中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的壹顆瑰麗的寶玉石,東西蜿蜒1.6萬公裏,縱橫45.3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4.72%。人口2345萬(0949年65438+968萬),包括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土族、撒拉族、滿族。
壹個甘肅名字始於11世紀,取甘州(今張掖)和宿州(今酒泉)的首字母。因為西夏在其境內被劃分為十二個軍監司,甘肅是其中之壹,元朝建立甘肅省,稱為甘肅。因該省大部分在龍山(六盤山)以西,唐代在此設置龍遊道,故又稱龍龍。
歷史演變概述
先秦時期,全國分為九州,甘肅隸屬永州、涼州,舊稱“梁勇、涼州之地”。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全國分為36郡,省內東南部為北帝郡、隴西郡。漢代先設涼州省,元豐五年(前106),改省為武都、隴西、晉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唐朝改郡為道,行省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山南道,* * *轄22州。自元代起,設立甘肅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陜西省興元路。明代,廢省設署,省轄屬陜西布政司、陜西都司、陜西行省。清朝設立陜西省右布政司,後改甘肅省布政司。行政中心從常工(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現轄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四省。光緒十年(1884),新疆分離。1912省境內分七路:寧夏(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藍山、靖遠(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梁(原河西)、安蘇(原邊關)。1927棄道,1929分青海、寧夏兩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省內隴東屬於陜甘寧邊區的隴東、關中。甘肅行署成立於8月26日,1949。1950 65438+10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肅省從此聞名遐邇。
甘肅有700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比省早,從春秋時期開始萌芽,至今已有2200多年。北宋初西夏統治河西時,有甘肅軍分區(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甘肅最早的名字。但甘肅省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是在元代正式成立的。行省的命名是西魏唐初贛州(今張掖市)和蘇州(今酒泉市)的第壹次字合成。gan的簡稱。因該省大部分在龍山西部,故又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西。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遊。在古代,這裏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資源,高山茂密的灌木,臺地疏松的黃土,草原上生活的灌木和各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裏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特別是農墾和古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壹,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1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在這裏生活繁衍,用簡單的石器與自然頑強抗爭。建國以來,在蔣家灣、寺溝口、黑土梁、青陽居家園、環縣樓房、劉家岔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物1000件,其中著名的齊家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湟水中下遊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還有新店文化、絲瓦文化、卡瑤文化,晚於齊家文化,發現了自己的青銅器,進入原始社會晚期或奴隸社會早期。在古代傳說中,炎帝(號。神農)和黃帝(號。熊的和沒有。四千年前的軒轅氏)也始於西北。近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我省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發掘了壹處距今78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共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包括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壹座建築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宏大原始社會會堂建築,為國內首次發現。這個遺址可與Xi安的半坡村相媲美。這裏發現的三足壺、三足罐等稀世珍品,比仰韶文化的半坡型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
甘肅省行政區劃
甘肅省由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平涼、慶陽、定西、隴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組成。
蘭州:五區三縣
城關區、七裏河區、西固區、安寧區、紅古區、榆中縣、臯蘭縣、永登縣。
嘉峪關市
金昌:壹區壹縣。
金川區和永昌縣。
白銀市:兩區三縣
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
天水市:兩區五縣
秦城區、麥積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巫山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武威市:壹區三縣
涼州區、古浪縣、民勤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
張掖市:壹區五縣
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酒泉市:壹區兩市四縣
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安溪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平涼市:壹區六縣
崆峒區、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
慶陽市:壹區七縣
西峰區、正寧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慶城縣、鎮遠縣、環縣。
定西市:壹區六縣
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張喜安縣、威遠縣、岷縣和臨洮縣。
隴南市:壹區八縣
武都區、成縣、兩當縣、輝縣、西和縣、澧縣、康縣、文縣、宕昌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壹市七縣
臨夏市、臨夏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政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壹市七縣
合作市、舟曲縣、卓尼、臨潭縣、叠部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
地理地貌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黃河上遊,幅員遼闊。在北緯32° 11′~ 42° 57′和東經92° 13′~ 108° 46′之間。東臨陜西,南接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接內蒙古、寧夏,與蒙古族人民為鄰。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替分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狹長,東西長1655公裏,南北寬530公裏。大致可以分為六個區域,各有特色:
隴南山區:這裏山高谷深,植被豐富,到處都是川流不息的溪流。這個地區壹般包括渭水以南、臨潭和叠部以東的山區,是秦嶺山脈的西延。山崗西高東低,青山相對,溪水湧動,峰巒陡立,宛如江南風光,山巒蜿蜒。南疆的“纖秀”和北方的“糙”,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甘肅中部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東部,東起陜甘邊,西至烏鞘嶺。這裏曾經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這裏有松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油煤,有名山大川。黃河從這裏流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像珍珠壹樣鑲嵌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賦予這片土地無盡的力量和光明,賦予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緣壹角,地勢高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原地區。這裏草灘寬廣,水草豐美,馬莊牛肥,是甘肅省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壹。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北麓,北山南麓,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處。它是壹條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m之間,長度約1000km,寬度從幾公裏到百余公裏不等。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戈壁綠洲,地勢平坦,機械化耕作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祁連山地位於河西走廊南部,全長1000多公裏,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它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沙漠、草原、森林、冰雪垂直分布明顯,構成了壹幅豐富多彩的立體畫卷。
河西走廊以北:這壹帶長1,000公裏,海拔1,000-3600米。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這裏的土地靠近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沙大,巖石裸露,沙漠連片。這是壹個很難耕種的地方,而且人口稀少。可以欣賞“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的戈壁風光。
甘肅是壹個多山的省份。最重要的山脈是祁連山、烏鞘嶺和六盤山,其次是阿爾金山、馬鬃山、鶴立山、龍首山、西樵山和子午嶺。大多數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省內的森林資源大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部分河流也從這些山區形成自己的分流源頭。
省會蘭州。天水、嘉峪關、玉門、酒泉、張掖、金昌、白銀是省內主要城市。該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界處,地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河西走廊在該省的西北部延伸;沙磁、戈壁、綠洲交替。主要山脈有祁連山、龍山、西樵山、龍首山和馬鬃山。該省大部分河流屬於黃河水系,以黃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祖厲河為主。
甘肅民族
甘肅是壹個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4個少數民族,總人口219.9萬,占全省總人口的8.7%。甘肅境內居住著16個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東鄉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薩克族、滿族等。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民族。甘南、臨夏有天祝、肅南、肅北、阿克塞、東鄉、積石山、張家川兩個民族自治州,有39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國土面積179萬平方公裏,占全省面積的39.8%。
從分布上看,回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散居在蘭州、平涼、定西等市。藏族主要居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連山的東部和中部。東鄉、保安族、撒拉族主要分布在臨夏回族自治州。裕固族、蒙古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中西部。全省86個縣市區中,除21個縣市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外,其余65個縣市區均有散居少數民族。
文化專業
甘肅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群山環抱。北部有六盤山、鶴立山、龍首山;東部岷山、秦嶺、子午嶺;阿爾金山以西;和祁連山;南讓青泥嶺。境內地勢起伏,山川連綿,地形相當復雜。這裏有白雪皚皚直沖雲霄的山峰,有遼闊的草原,有遼闊的戈壁灘,有郁郁蔥蔥的次生林,有神奇的綠色湖泊,有美麗的泉水,有富有江南韻味的自然風光,有西北特有的名花名果。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馬鐵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風情、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情、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說、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宴席、駱駝隊等異域風情在這裏熠熠生輝。
甘肅省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風奇特的天然膏腴之地,素有“小江南”之稱。唐玄奘的天水傳奇使佛公礁、萬子山和金金寺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與天水、隴南相鄰的甘南、臨夏自治州,是藏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拉蔔楞寺不僅建築精美,每年還有7次大型儀式和眾多節日,使拉蔔楞寺的宗教和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的福臨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聚集地,這裏的宗教和民俗活動獨特而盛大,令人嘆為觀止。
隴東慶陽、平涼地區是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除了中國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黃帝登臨、廣修習道教的道教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款待太後的宮山,以及鞏留寺、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人民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尤其是嗩吶、剪紙、社火、國劇等民俗文化尤其吸引人。
氣候資源專業
甘肅省位於黃土、青藏、蒙古的交匯處。境內地形復雜,山巒縱橫,海拔懸殊,集山地、盆地、平原、沙漠、戈壁於壹體,屬山地高原地貌。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從北亞熱帶濕潤區到高寒幹旱區的各種氣候類型。
甘肅省氣候幹燥,日溫差大,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氣溫在0 ~ 14℃之間,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河西走廊年平均氣溫4 ~ 9℃,祁連山0 ~ 6℃,隴中、隴東分別為5 ~ 9℃和7 ~ 10℃,甘南為1 ~ 7℃,隴南為9 ~ 15℃。年平均降水量約300毫米,各地差異較大,為42 ~ 76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各季節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 ~ 9月。甘肅省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為1700 ~ 3300 h,自東南向西北遞增。河西走廊全年日照時數2800 ~ 3300 h,是日照最多的地區。隴南1800 ~ 2300 h,是日照最少的地區。隴中、隴東、甘南為2100 ~ 2700h。
全省土地總面積45.44萬平方公裏(根據國務院勘界結果為42.58萬平方公裏),居全國第七位,相當於6.8億畝。其中,農用地381萬畝;建設用地0.1.4萬畝;2.87億畝未利用土地。人均占有土地26.31畝。人均占有耕地2.71畝,是全國的兩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6.93%,未利用土地28681.4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山石山、裸巖、低窪鹽堿地、沼澤等。
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屬於黃河、長江和內陸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黃河流域有五大水系:洮河、黃河、黃河幹流(包括大夏河、莊浪河、祖厲河等直接進入黃河幹流的小支流)、渭河、涇河。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陸河流域有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蘇幹湖水系)。全省自產地表水資源286.2億立方米,純凈地下水8.7億立方米,自產水資源總量約294.9億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徑流總量41.58億立方米,其中6543.80億立方米以上河流78條。黃河流域有36條支流,除黃河幹流流經該省中部外。流域面積大,水利條件優越。但流域內大部分地區被黃土覆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長江水系包括白龍江和西漢水,嘉陵江在該省東南部的支流,水資源豐富,年內變化穩定,冬季不結冰,河流坡度大,峽谷多,水電資源豐富。內陸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河流15條,年地表徑流總量17.4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裏。大部分河流發源於祁連山,北行和西行的河流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在大漠戈壁。具有流量短、上遊水量大、水流急、下遊河谷淺、水量小、河床多變等特點,但水量相對穩定,水電資源豐富。
甘肅省雖然氣候幹燥,氣象災害嚴重,但幹旱氣候區豐富的光能、熱量、風能資源、大氣成分資源等氣候資源是可再生的。根據甘肅省氣候資源的分布情況,可以進行氣候資源的分區規劃,根據各地的氣候特點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為甘肅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甘肅省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資源總量4544.02萬公頃,人均占有2公頃,居全國第五位;除沙漠、戈壁、沼澤、石山裸巖、永久積雪和冰川外,尚有2731.41萬公頃可用於生產建設的土地,占總土地面積的60.1.1%。各類林地資源面積396.65萬公頃,白龍江、洮河、祁連山、大夏河有成片的原始森林。森林中有4000多種野生植物,包括連香樹、黃連木、杜仲、透骨草和五福花。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野馬、野駱駝、野驢、野牦牛、白唇鹿等54種或亞種被列為國家珍稀動物。各類草地資源面積1575.29萬公頃,占土地資源總量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萬公頃,占草地總面積的99.34%。是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壹。水力資源理論儲量172415000千瓦,居全國10位,潛在開發能力10688900千瓦,年發電量492.98億千瓦時。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能源礦產中,煤炭、石油、油頁巖、天然氣、地熱水都有儲量,僅煤炭就包括無煙煤、壹般煤、焦煤、褐煤。鐵、錳、釩、鉻等黑色金屬14種,礦產熔劑石灰石、熔劑白雲石等冶金輔助原料大部分已探明,鉻鐵礦、釩礦、菱鎂礦、模具用粘土儲量居全國前五位。有色金屬礦產包括28種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和分散元素礦產。其中銅、鎳、鈷、鉛、鋅、銻、鉑族、硒、碲為甘肅優勢礦種。此外,還有硫、磷、蛇紋石、芒硝等9種非金屬化工原料,石棉、白雲母、石膏、石灰石等14種非金屬建材,均已探明儲量。
種植業在甘肅農業經濟中占有突出地位,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糜子、胡麻、油菜、甜菜、棉花、大麻、煙葉、當歸、黨參等。,此外還種植和培育各種蔬菜和水果,形成布局合理的多種種植體系,許多產品已成為甘肅省著名特產,如河西甜菜(含糖量全國第二)、敦煌長絨棉等。畜牧業是僅次於種植業的農業經濟部門,家畜家禽種類齊全,包括馬、牛、驢、騾、駱駝,豬、羊、雞、兔等。擁有優良畜禽品種28個,其中河曲馬、山丹馬、岷縣黑裘皮羊、合作豬、靜寧雞、甘肅雙峰駝是我國著名的優良畜禽品種。隨著各種經濟的發展,利用2萬多公頃適宜養魚的水面發展漁業生產,養殖魚類100多種,其中紅鱒魚、三文魚、大鯢、甲魚、黃河鯉魚、鴿子魚、石花魚等為名特優水產品。依托省級森林資源和適宜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業生產,形成了以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經濟林、薪炭林為結構,以冷杉、雲杉、油松、華山松、櫟林、楊樺林為優勢樹種的林業生產體系,總蓄積量6543.8+0.7.4億立方米。工業是甘肅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憑借豐富的優勢資源,重點發展基礎產業,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體,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的生產體系,包括煤炭、石油、電力、冶金、機械、化工、建材、林業、食品、紡織、造紙等,成為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電力、石油化工、石油機械制造和建材基地。
通信流量
主要鐵路幹線有隴海線、藍欣線、寶蘭線、蘭青線、贛武線,寶中鐵路正在建設中。主要公路幹線有西蘭公路、甘新公路、甘川公路、寶蘭公路。民航開辟了以蘭州為中心,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成都、Xi、烏魯木齊、南京、昆明、敦煌、慶陽等全國主要城市、省內主要旅遊景點和革命老區的航空網絡。“七五”末,全省鐵路線路長度達到1.884公裏,公路、民航、水運總裏程分別為3.47萬公裏、3.57萬公裏和21.9公裏。郵電通信發展迅速。全省有1116個郵局,開展了語音信箱、特快專遞、特快專遞、禮節性電報、郵政儲蓄等業務。全省14個地、市、52個縣(市)的長途電報電話已進入全國自動傳輸通信網。1990年,甘肅省社會總產值5051億元,國民收入207.28億元,人均社會產值2258元,人均國民收入927元。
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
甘肅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壯大城市經濟為主導,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道路。 把甘肅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綜合性高技術石化基地、中藥材加工基地、林牧基地和旅遊大省。
市場化就是要進壹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按照市場經濟和自然規律辦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重點,即近期加快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退耕還林(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
以壯大城市經濟為主導,推進農業產業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同時以蘭新為重點,依托隴海線和藍欣線,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形成大開發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帶,充分發揮中心城鎮在西部大開發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實施三大戰略,就是要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加強基礎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開發人力資源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創新,使科學技術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壹推動力;實施開放戰略,著力改善投資軟環境,吸引國內外人才、技術和資金,促進甘肅大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發展中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實現甘肅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途徑是發揮資源、區位和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形成油氣、精細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藥、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旅遊業五大支柱產業。
實施西部大開發,需要分步推進。經過10年的努力,甘肅省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綜合開發的基礎設施條件基本具備,良性發展機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框架基本形成。幾個特色明顯的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將甘肅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