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心念簡介

心念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心俞穴的別名 4 出處 5 穴名解 6 特異性 7 所屬部位 8 心念穴的定位 9 心念穴的取法 10 心念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心念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心念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心念穴的配伍 15 文獻摘要 16 心念穴研究進展 16.1 對心率的影響 16.2 對胃腸的影響 16.3 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16.4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16.5 治療心絞痛 16.6 治療心律失常 16.7 治療癲癇 16.8 治療冠心病 16.9 改善心功能和腦循環 16.10 治療多寐癥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心念 1 拼音

xīn niàn

2 概述

心念為經穴別名,即心俞。見《灸法殘卷圖》。

穴位 心俞 漢語拼音 Xinshu 羅馬拼音 Hsinshu 美國英譯名 Heart Locus 各

號 中國 BL15 日本 15 法

國 莫蘭特氏 V15 富耶氏 V15 德國 B15 英國 B15 美國 BI15

心俞為經穴名[1](Xīnshù[2]BL15)?。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1]。心俞是心的背俞穴[1]。心即心臟,俞即輸註,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癲狂癇,盜汗,驚悸,健忘,癲癇,癲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胸悶,臥不得安,失音不語,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癰疽發背,手足心熱,遺精,現又多用心俞穴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肋間神經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3 心俞穴的別名

心念(《灸法殘卷圖》)。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心俞在五焦(椎)之間。

5 穴名解

心即心臟,俞即輸註,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

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肌性器官,為人體五臟之壹。《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載:“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脈。”又是“任”與“容”的意思。《廣雅·釋親》:“所以任物謂之心。”任,是容納負載之意,故心亦謂之“容”。《廣雅·釋詁》:“心,容也。”?心,神所出,《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氣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氣之君也。”血之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心主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諸血皆屬於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術》:“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則神不出,氣無君,血無帥,形無主,智無舍,而氣血失調,驚狂錯亂諸癥作矣,責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註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3]

6 特異性

心俞是心的背俞穴。

7 所屬部位

背部[4]

8 心念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

心俞穴位於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間旁開1.5寸處[5]。

心俞穴位於脊柱區,第5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心俞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9 心念穴的取法

俯臥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心俞穴位於脊柱區,第5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10 心念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皮膚由第四、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布。該穴深部為第五肋間隙。肋間隙內的血管和神經走行的規律為:在肋間隙後部,即肋角內側,血管、神經位於每壹肋間中間,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間動、靜脈和神經進入肋間內肌和最內肌之間,緊貼肋溝前行,為肋骨下緣所保護,其排列順序自上而下是動脈、靜脈和神經。所以針經肋間結構時,應註意避開肋間血管和神經,但不能傷及其胸腔內相對應的胸膜腔、肺及肝。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下緣→豎脊肌[1]。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5、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脈、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5和第6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布[6]。

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和頸橈動脈降支通過[5]。

11 心念穴的功效與作用

心俞穴具有寬胸理氣,通絡安神的功效。

心俞穴有寧心安神,理氣調血的作用[1]。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註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3]。

心俞穴與督脈之神道平[3]。心藏神,為心臟之俞,其治為有關心臟近旁諸癥,以及食道氣道諸病,如心悸、偏癱、狂癇、神亂、胸悶、目、健忘等[3]。

心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5胸椎旁,與心臟內外相應,是心氣輸註於背部的處所,再者根據“陰病取陽”之理,故取陽經的心俞能治療心臟病[7]。

心主血脈,主藏神,乃神明之府,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療神誌病[7]。

心肺同居於上焦,故取心俞也可治療肺臟病[7]。

12 心念穴主治病證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癲狂癇,盜汗,驚悸,健忘,癲癇,癲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胸悶,臥不得安,失音不語,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癰疽發背,手足心熱,遺精,現又多用心俞穴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肋間神經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心俞穴主治癲狂、癇證、驚悸、失眠、健忘、心煩: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背痛[8]。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癲狂癇;咳嗽,吐血,盜汗[9]。

心俞穴主治驚悸,健忘,心煩,癲癇,癲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等[5]。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悶、驚悸、癲狂癇、臥不得安、失音不語、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癰疽發背、手足心熱、遺精等[1]。

現又多用心俞穴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房纖顫、心絞痛、冠心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癲癇、肋間神經痛等[1]。

1. 循環系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心動過速;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失眠,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癥,癲癇,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狹窄,背部軟組織損傷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5]。

壹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針感向肋間擴散[1]。

斜刺0.5~0.8寸[6][9],局部有酸脹感[9],可沿季肋到達前胸[9]。

註意:因本穴內對應心臟,故不能深刺,以免傷及心臟[9]。

13.2 灸法

可灸[1][6]。

少用灸法[9]。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5]。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4 心念穴的配伍

心俞配巨闕,為俞募配穴法,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絞痛。

心俞配神門、三陰交,有調心脾,寧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驚悸,夢遺。

心俞配太淵、孔最,有清肺熱理肺氣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心俞配內關、太淵,治無脈癥[9]。

心俞配內關、神門,治心律不齊[9]。

心俞配大陵、百會、合谷、太沖,治癲狂癇[9]。

心俞配神門、腎俞、百會、三陰交、內關,治失眠、健忘、頭暈、頭痛(神經衰弱)[9]。

15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熱病氣穴,五椎下間主肝熱。

《外臺秘要》:主心痛,與背相引而痛。

《針灸大成》:主嘔吐不下食。

《針灸甲乙經》: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淚出悲傷,心俞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中風心急,灸心俞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

《循經考穴編》:心家壹切邪熱,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外臺秘要》:主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

16 心念穴研究進展 16.1 對心率的影響

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針刺心俞可使心動過緩者心率增加,心動過速者心率減慢。能提高心臟的收縮功能,增強心排血量,從而有益於心臟和整體功能的恢復。電針動物的“心俞”和“內關”觀察,針後心電圖T波、ST段明顯改善,缺血性心電圖恢復時間短,從而證實了電針心俞和內關對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協同保護作用。

16.2 對胃腸的影響

針後對牽拉胃腸所引起的痛反應有壹定的抑制效應。

16.3 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針後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使支氣管哮喘發作停止或顯著減輕。

16.4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針刺心俞、肝俞具有明顯增強紅細胞受體攜帶或消除循環免疫復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續效應,可達24 h以上。

16.5 治療心絞痛

用電針心俞、內關、厥陰俞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例,常規針刺,得氣後帶電留針20 min,每日1次,7次為壹療程。結果:癥狀改善顯效10例,好轉18例,無效2例;心電圖改善顯效4例,好轉6例,無變化20例。

16.6 治療心律失常

以心俞、內關腧穴註射治療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註入1%鹽酸利多卡因註射液1 mL,每日1次,3次為壹療程,經1~3個療程治療。結果:顯效17例,好轉10例,無效3例。

16.7 治療癲癇

以心俞為主埋線治療癲癇626例。經治療後1年未發作者為痊愈,316例,占50.48%;發作次數減少者222例,占35.14%;無效88例,占14.08%。總有效率為85.62%。

16.8 治療冠心病

針刺心俞穴可調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狀態,緩解周圍血管緊張性,降低心排阻力,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搏量和冠狀動脈供血量,從而解除心絞痛等臨床癥狀[1]。

溫灸心俞、厥陰俞等治療44例,對臨床癥狀、心電圖、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較好療效。對心電圖有壹定改善。

16.9 改善心功能和腦循環

針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腦循環[1]。

16.10 治療多寐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