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分~急求傳統文化(以儒家、科舉為主)與現代的聯系

百分~急求傳統文化(以儒家、科舉為主)與現代的聯系

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壹、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

崇尚自然,倡導無為,這是中國道家哲學最主要的思想。

中國壹些古籍中說,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在遠古時代即已有之,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的黃帝就是自然無為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所以,在以後的道家或道教學者中也常常把黃帝奉為道家或道教的創始者。然而,就現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當奠基於《道德經》壹書。《道德經》的作者相傳為老子,所以《道德經》亦稱《老子》。可老子究竟是誰,漢代人已搞不清楚了。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就列舉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傾向性意見則是:生活於春秋晚期、略早於孔子、孔子向他問過禮的李耳(字伯陽,謚曰聃)為作《道德經》的老子,並概括其思想的要點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以後,學術界大都以此說為是,奉李耳(老聃)為道家學說的創始者。

老子以後,傳揚道家思想的學者很多,如列子(列禦寇)、、關尹、文子、田駢、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響者當數戰國中期的莊周。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說,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現存《莊子》壹書,既記述有莊周的思想,同時也保存了不少戰國時期的其他壹些道家學者們的思想資料。所以,《莊子》壹書並不是壹部單壹作者的書,各篇形成的時期不同,其思想理論也不完全壹致。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莊周思想,學界至今也還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看法。然《莊子》壹書從總體上來講是承繼並發揮了《道德經》自然無為思想的,並在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魏晉以來,《道德經》與《莊子》壹直並稱,是為道家學說的兩部根本經典。所以,在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莊》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義語。

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壹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則)的自然無為,如《老子》說:“道法自然”(25章),“道常無為”(37章);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10、51章)等。二是提倡人道(人事的規範)的自然無為,即人類應當效法天道的自然無為,如說,人的活動應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64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51章)等。在人道自然無為的主張中,又包含有兩層意思:壹是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方面,道家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和諧、壹體的關系,認為人應當順物之則,緣理而動,不要以人的主觀意願去胡亂行動,從而破壞自然界(包括天地萬物與人類)的和諧與平衡;二是在社會人際關系方面,尤其是處於社會領導地位的統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盡量簡化各種制度、規範,使百姓保持純樸的民風。

道家崇尚天道的自然無為,不僅合乎自然的本來面貌,而且在理論上也有著反對神學目的論的重要意義,這已為歷史所肯定。道家強調人與自然應當和諧壹體的思想,也正在為越來越多的關心地球生態環境的有識之士所認同。然而,關於道家提倡人道自然的思想,則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評價。荀子在評論道家思想時說:“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伸)”(《天論篇》);“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解蔽篇》),即批評他們不註重人的能動作用,在自然界面前陷於消極被動。這也是歷史上對道家人道自然無為思想壹種比較普遍的評價。無可否認,在道家(特別是莊子學派)人道自然無為思想中確有導致人們消極等待、無所作為、屈從環境等消極的壹面,但這絕不是說道家人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中就壹無可取了。

我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道家人道自然無為的思想,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肯定和重視的。

壹,尊重客觀事物的本性和法則。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把道家人道自然無為的思想概述為:“以因循為用”,這是很準確的。“因循”之意,可以從消極方面去理解它,也可以從積極方面去發揮它,《管子·心術上》中給“因”下了這樣壹個定語:“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等等。這裏的最後壹句話,充分表達了道家人道自然無為思想中所包含的尊重客觀事物本性和法則的精神。漢代道家就是從這方面來理解和發揮人道自然無為的積極精神的。如《淮南子·修務訓》中說:“若吾所謂無為者,私誌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巧詐也)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不伐(自矜也),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功而不動者。”這裏所講的無為,明確地指出是:排除了“私誌”、“嗜欲”的“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而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這裏提到的“推自然之勢”,含有因勢利導之意。在中國古史中,有壹則大禹治水的傳說,壹直被看作是能“推自然之勢”取得治理水災成功的典範而傳誦不息,就連積極主張人道有為的儒家,也對大禹因水之勢的治水思想和業跡稱頌不已。如,孟子就贊譽大禹說:“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孟子·離婁下》)理學大家朱熹,對此也評論說:“禹之行水,則因其自然之勢而導之,未嘗以私智穿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潤下之性而不為害也。”(《集註》)由此可見,因順自然之勢的無為,絕不是消極等待,相反倒是最積極有效的有為。

此外,《淮南子·原道訓》還說:“所謂無為者,不為物先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由此可見,這樣的“無為”,比之於那種盲目、違背物性事理的、不顧後果的、唯人類私意為求的“有為”,難道不是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嗎!

二,註重事物的變化,強調隨感而應、與時變化。這壹點是由上述以物為法,緣理而動的思想中合理地引申出來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描述道家“以因循為用”的具體特征時說:“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道家強調“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是與他們尊重事物客觀法則的精神壹致的。這裏有兩層意思:壹是要隨所感之物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反應;壹是要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反應,其中又包含著把握時機的意思。這方面的思想,甚至在積極提倡人道有為的儒家那裏也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如荀子在批評人道無為,而主張有為的同時,也十分強調尊重事物的客觀法則。他認為,草木在開花結果之時,不應當去砍伐,魚鱉在懷孕產卵期間,不應當去捕撈。因此他說:“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王制篇》)

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無疑地是人類在與自然界鬥爭中,力量低弱時期的壹種反映。今天,人類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可以說強大到了在某種程度上的“隨人意誌”的地步。然而,許多有識之士很快就發現,這種“隨人意誌”地去改造自然界,它不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嚴重的反抗和報復,使人類生存的環境急劇惡化,而且人類也越來越受到自己創造的“人工自然環境”的制約,成了它的奴隸。因此,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自由意誌”究竟有多大,是壹個極待研究的問題。今天,人類似乎很有必要重新學會更好地去尊重自然。在這方面,道家自然無為思想中的上述合理內容是很有啟發的。

二、道家的反異化思想

道家自然無為思想中,同時也包含著相當深刻的反異化思想。

人類通過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努力和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得自身更多的自由。然而,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人類通過各種努力創造出來的成果,常常是在給人類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更多的限制和煩惱。或者是只給壹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給另壹部分人帶來了更大的不自由。這種人類創造活動中的事與願違的現象,也就是哲學上所說的“異化”(alienation)現象。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壹部分。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強、成果愈大,人類離自然界也就愈遠,人的自然本性也就喪失得愈多。同樣,個人從社會中得到的權利和保障愈多,那麽個人受到社會的約束和限制也就愈多。這就是人類為了生存而面對的壹個無法避免的矛盾的現實。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自然和人類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壹個不斷地自我異化的過程。道家對這壹點似乎有很深的體會,所以《老子》才會說:“反者,道之動”(40章),把向著反面發展看成是“道”的壹個根本特性。

歷史上不同的學派對於這種自然和人類自我異化的現象和必然性,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解決方案。道家老莊對於人類與自然的異化和個人與社會的異化,都是持批判態度的。他們認為,順其自然、因循無為是防止異化、克服異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們倡導的自然無為的自然主義哲學,從壹定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壹種反異化的哲學。

道家認為,人也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壹物,人與自然界原本是和諧壹體的,即《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齊物論》)因此,人如果認為自己不同於或優越於其他自然物的話,則壹定會被自然界看成是不祥之物。《莊子·大宗師》中的壹則寓言就是說的這層意思:“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邪,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壹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反過來就是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與天地萬物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與天地萬物融為壹體,才能防止人與自然的異化。

道家竭力反對人類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自然,反對隨意幹涉和改變自然界的規律。《莊子·應帝王》中講了壹個寓言,意思是說,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壹起去拜訪中央之帝混沌,混沌熱情周到地款待了他們。告別之時,南海之帝與北海之帝想回報壹下混沌。他們商量說,人人都有七竅(眼、耳、鼻、口),用來看、聽、吃和呼吸,可獨獨混沌沒有,我們來為他打開七竅吧!於是,他們壹天給混沌打開壹竅。七天後,七竅是開了,而混沌卻因此而死去了。這個寓言告訴人們,人為地改變自然,不僅無益,甚至會置自然之物於死地。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家自然無為學說的另壹要點,就是反對和防止人類社會和個人的自我異化。道家認為,社會的各種制度、道德規範,乃至人的智慧,都是人的純樸本性的喪失、自我異化的產物。如《老子》講:“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38章)又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次;國家昏亂,有忠臣”。(18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57章)《老子》的這些言論,從表面上看是對人類社會種種進步現象的否定,不過細想起來也確實相當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自我異化的現實。《莊子》則更明確地把“仁義”和“是非”等看成是加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壹種枷鎖和酷刑。如他在壹則寓言中,批評堯教育人們要“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是“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大宗師》)。他還以牛馬為例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秋水》)這是說,任牛馬放開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馬的天性,給牛馬套上籠頭,限制它們的行動,是違背牛馬天性的。

正因為如此,《老子》公開提出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他認為,這樣才能“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19章)《老子》還認為,人治理社會也應當象自然生養萬物那樣,采用自然無為的態度和方法。治理者越是無為,老百姓就越純樸易治。他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3章)意思是說,治理者如果不推崇賢者,老百姓就不會去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老百姓就不會去搶;不用各種欲望去引誘,老百姓的心就不會胡思亂想。所以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莊子》則把能忘掉仁義和禮樂的人推崇為至高無上的“至人”、“真人”。他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不以好惡內喪其身”(《德充符》),不以名實是非“勞神明”(《齊物論》)的人生境界。

道家這些主張恢復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得到了歷史上許多受社會壓抑的知識分子的贊賞和發揮,而其中所包含著的反道德、反理智的傾向,也遭到了不少思想家的尖銳批判。從人類社會的現實來講,任何壹個社會,如果沒有壹定的制度和道德規範來約束其成員,這個社會就無法維持下去,而且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必然是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和復雜,因而約束人的行為的制度、規範也會越來越繁多和嚴密。《老子》所設想的“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章)的時代,已是壹去不復返了。所以,道家希望完全恢復人的自然天性的理想,大概也是壹種永遠不能實現的理想。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道家人生觀方面的自然無為思想中壹點合理成分都沒有了。我認為,老莊尖銳指出社會各種制度、規範中有壓制人性的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批判意義,它對於改進和建立更為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規範,具有壹定的積極意義。其次,就個人修養方面來講,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也有相當的價值。如《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2章)這是說,過分的物質欲求,將使人反受其害。所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9章),以保持人的清凈自然本性,也正是現代人極其需要的生活態度和修養。當今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為人類日益被迫地成為經濟動物、物質奴隸而憂心忡忡。經濟和物質的強大壓力,幾乎使現代人的自我喪失殆盡,人們陷於嚴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反樸歸真”。這也正是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在當今世界上日益為人們所關註的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