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洛陽伽藍記》在歷代官修正史中的“藝文誌”、“經籍誌”等圖書目錄中屢有記載,但是關於《洛陽伽藍記》的最早出處,還當推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家、校勘家繆荃孫所刻之元《河南誌》,其卷三所記後魏城闕市裏之文出於《濟陽伽藍記》,觀《河南誌》相關內容,當屬最古。繆荃孫自言該節蓋襲自北宋著名文學家、文獻學家宋敏求之舊誌(編輯者註:宋敏求書見《宋史·藝文誌》凡二十卷),則繆荃孫所錄者是北宋本。
明代解縉主編《永樂大典》中有引及《洛陽伽藍記》處,散見於卷7328和卷1382,兩者相合約相當於原書的五分之三。《永樂大典》大多為宋元相傳之舊本,則《永樂大典》中所引之《洛陽伽藍記》,應是明代以前之又壹古本。 以上是於今可考《洛陽伽藍記》兩處最古之出處。 唐晏鉤沈本。該本參校眾本所成。唐晏對吳若準集證本的子註區分尚不滿意,在其基礎上再將子註與正文詳加區分。陳寅恪在《讀〈洛陽伽藍記〉書後》中,質疑其“標準多出主觀,是否符合楊書之舊,仍甚可疑。”
還有:張宗樣合校本1930年商務印書館石印本。該本亦從各本中擇長而定,且註異文於下;四部叢刊影印如隱堂本:《洛陽伽藍記》,中國方誌叢書華北地方第307號,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據清光緒二十九年刊本影印本;範祥雍的《洛陽伽藍記校註》,1958年2月第1版,1978年12月又出新版,1982年7月第2次印刷時亦有所增補;周祖謨的《洛陽伽藍記校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6月出第1版,亦是《伽藍記》今本中的權烕之作;《洛陽伽藍記選》(註譯本)陳慶元、章廷泗註譯,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該書是為普及本;《洛陽伽藍記校釋今譯》周振甫釋譯,學苑出版社2001年出版,該書是註、釋、譯本中的典範和集成之作;《洛陽伽藍記》,韓結根註釋本,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等。 《洛陽伽藍記》在中國古籍文獻中占有壹定的地位,其於國際漢學界,也頗受重視,國外有若幹譯本及專著論述,取得不小的研究成果。如日本大正藏經本,《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東京大正壹切經刊行會編,1924(大正十三年)至1934(昭和九年)刊行,是近代以來流傳最廣、使用最為普遍的鉛印本漢文《大藏經》,其卷五十壹收有《洛陽伽藍記》校本,原書據如隱堂本排印,並參校眾本,列其異同於下。
此外,還有日本學者人矢義高譯註的《洛陽伽藍記》(平凡社,1974);英國W.J. F.Jemier譯註的Memnories of Loyang:Yang Hsiian-chik and the Lost Capital(493- 534)(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美國華裔學者王伊同的評本A Record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Lo-ya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