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6000千余年前,燧人氏時代,人類還處於蒙昧階段,燧人氏偶然發現啄木鳥用尖長的嘴在樹木身上小窟窿裏找蟲子吃,由於蟲鉆得深,啄木鳥嘴巴夠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鉆,不料卻鉆出濃煙火種。燧人氏受到這個啟發後,人類鉆木取火就從此開始了。
可是,不是所有的木頭(木柴)都能鉆出火種,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木柴要選擇品種,還要隨著季節變換而變換木柴品種,才能鉆出火種。如果隨便撿壹根木柴去鉆,那是鉆不出火種的。軒轅黃帝時期,各地都設有專門管理鉆火的官員。他們負責常年選用能鉆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鉆木取火必須選用幹榆木、幹柳木;夏天必須選用幹棗木、杏木、桑木;秋季選用柞木、樽木;冬天選用幹槐木、檀木。這些木柴都能鉆出火種來。古人把這種取火方法叫“燧”。
黃帝以後,到西周時期人類就掌握了人工制火技術。人們用銅制作成圓形鏡,中間制成凹形,取火時對著太陽,物體立即燃燒。古人把這叫“陽燧”取火。這已經從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證實,現代人根據古人取火原理,除過用凹凸鏡取火外;冰塊也能取火。我國40年前曾有壹批勘探隊員困在遙遠的冰天雪地裏,無火燒水作飯,勘探隊員們急中生智,取來大冰塊,經過打磨,制成壹個圓形凹凸狀的“冰鏡”,對著太陽,照樣取來了火種,使勘探隊化險為夷。隨著時代發展,人類又發明了“擊石取火”。人人都可能隨身攜帶,這就是鄉間農民常用的“火鏈”。盡管今天人類發展到電子時代,“火鏈”仍然沒有被淘汰。因為它不用火石,不用汽油,把舊棉絮用草汁壹染,撿壹塊花崗巖石,墊上染過的舊棉絮,用月牙鐵條壹擊,火星就燃著了棉絮。隨用隨擊,從某種意義上講,比現代人使用打火機優越得多。火鏈在我國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偏辟山區農民仍然沒有拋棄它。
祝融擊火的故事
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但在壹些邊遠山區,農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壹直沿用了幾千年。那麽,火鏈最早是誰發明的呢?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後,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遊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壹個地方,頭壹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
有壹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 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壹個大石洞裏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壹連幾天,雨壹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裏饑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鉆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鉆了很長時間,也未鉆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壹氣之下,便把手裏的鉆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鉆頭碰擊在石洞的巖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裏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巖塊,用力互相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 。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壹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妳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壹步怎麽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壹同想辦法。大家妳壹言我壹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壹人低著,壹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壹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壹團花絮,對祝融說:妳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 融用口輕輕壹吹,隨著壹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裏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祝融發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保存火種發愁,這就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後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
烹調與筷子的來歷
--彤魚氏故事 彤魚氏是軒轅黃帝第三個妻室,她在黃帝宮裏專管人們的飲食住行,有壹年,黃帝宮裏很多人因吃生肉,經常鬧肚子。為這事黃帝手下的名醫岐伯、俞夫想了很多醫治辦法,都未治好。還死了很多人。黃帝為此事經常悶悶不樂。
有年夏天,黃帝手下的打獵能手於則和彤魚氏壹起上山打獵。因天氣熱,他們鉆進了壹片茫茫森林。中午天氣突變,壹陣狂風過後,緊接著天空劈雷閃電。突然壹個炸雷響過,森林起了大火。打獵隊所有男女青年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原始森林積蓄的枯樹又多又厚,壹旦被火燃著,整個森林就變成火海,連野獸也逃不脫,打獵隊更不例外。在這緊急關頭,於則由於熟悉地形,突然想起半山腰有個洞穴,他帶領所有打獵隊人員全部鉆進洞穴裏。
濃煙滾滾,滿山火海,火借風勢,風助火力,火焰壹展十幾丈,森林各種樹木被大火燒得不斷發出劈劈啪啪響聲。各種野獸的慘叫聲,藏在洞穴裏的打獵隊男女人員,個個聽得渾身打戰,毛骨悚然,好不淒慘。大火燒了壹天壹夜,整個森林變成壹片灰燼,滿山散發著壹股臭腥味。於則從洞穴口發現洞外不遠壹塊大石板上,躺著兩只野羊,壹頭野豬,散發出被火燒焦的肉腥味。由於饑餓,於則想沖出洞外看個究竟,被彤魚氏壹把攔住說:“大火才過,小心腳下的火灰的把妳燒死。等火完全消失後,再出洞穴。”
打獵隊男女呆在洞穴裏,忍著饑餓,直等到大火徹底熄滅後,才小心翼翼走出洞外。由於饑餓,於則首先跑到洞穴外不遠的那塊大石板上,把燒死的野羊用手壹提,野羊全身碎爛,他又提起壹只野羊腿,用鼻子聞了聞,除過焦味外,覺得特別油香。他撕下壹塊放進嘴裏壹吃,覺得比生肉味道好。於則連忙把兩只野羊的前後腿全部撕下來,拿到彤魚氏面前說:“這是燒死在大石板上的野羊,妳嘗壹嘗 ,特別好吃,彤魚氏撕了壹塊,吃到嘴裏,覺得味道確實不錯。她叫大夥都來嘗嘗。 吃完後,彤魚氏對大夥說:“這場大火過後,毀了樹林,不知燒死了多少野獸。我們暫且不用去打獵了,分頭上山去找尋被火燒死的獵物。”彤魚氏說完,又把被火燒熟的野羊肉,拿起來看了看,聞了又聞,對打獵隊的男女青年說:“今後凡打回的各種獵物,先不要生吃,都 可以先放在石板上燒烙,等燒熟後再吃。”彤魚氏這次上山打獵,雖然遭受了壹次大火災,人類吃熟食卻從此開始了。彤魚氏回到黃帝宮,什麽也不幹,整天帶領身邊所有女子上山挖石板。不幾天,大小石板擺了壹大堆。彤魚氏叫把每塊石板都支架起來,從下面用柴禾燒。等到把石板燒熱燒燙後,再把打回來各種獵物肉,用石刀切成簿片,放在燒燙的石板上左右翻動,連烙再炒。開始婦女們都 用手翻動,誰知,石板燒熱後,特別燙手,很多婦女把雙手指頭全都燒爛了。有些石板由於火力過大,有的燒破了,有的燒炸了。彤魚氏並沒灰心。她折了很多竹子,折成短節,用竹子棒棒代替手指翻肉、炒肉。對燒破燒炸的石板,經過細心琢磨,對於易燒破、燒炸的石板壹律不用。專門派人上山去挖耐火燒的石板。不多久,所有大小先民點(村落)都采用石板燒肉炒肉吃。
人們都紛紛議論說:“嫘祖教會了我們養蠶,人人有衣穿。彤魚氏又給我們教會了用石板炒肉吃。方雷氏創造了梳子,教會了我們梳妝打扮。我們只有好好聽從黃帝的話,來報答她們對先民的恩德。”大概這就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采用烹調、烹飪,使用竹棒當筷子的開始吧!傳說,黃帝部落的先民們,從吃上熟食肉後,疾病大大減少。軒轅黃帝為彤魚氏、方雷氏各記了壹大功,並叫倉頡把這些發明創造記在功勞簿上。歷史進展到今天,世界各國都認為唯獨中國的飯菜好吃,中國的烹調技術很高。科學家也發現用筷子夾取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手腕等30多個關節,50多條肌肉的運動。這對大腦、關節、肌肉的刺激鍛練十分有益。所以,用筷子進食有益於健康。特別是對兒童。這是中華民族壹大文明。
梳子的來歷--方雷氏故事
軒轅黃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是壹位非常有心計的女人。在黃帝第壹妻室嫘祖發明養蠶後,她創先發明了骨針。她把絲線穿在骨針尾部,縫起衣裳飛針走線,黃帝宮裏大小婦女沒有不佩服的。但是,有些事情仍然經常刻在方雷氏心裏。她所掌管的黃帝宮20多位女子,經常蓬頭垢面,壹遇到重大節日,她總要把這些女子叫來,逐人用她自己手指把每個女子頭上蓬發壹壹捋順。有時,連五個手指都捋破了。方雷氏為這些事經常發愁。有壹年,河裏發了壹場大洪水,給黃帝發明舟船的狄貨,從洪水中撈回比胳膊還粗十九條大帶魚。他非要黃帝第三妻室彤魚氏給他作熟吃,不料,彤魚氏有病不能下床,狄貨只好去找方雷氏。方雷氏按照彤魚氏平時作魚的方法,把石板用柴火燒熱,把帶魚放在石板了,上下翻滾,不壹會帶魚就燒熟了。狄貨壹口氣吃了3條,魚刺堆了壹地。方雷氏隨手揀起壹根,折了壹節,左看右看,非常美觀,不由得用帶魚刺梳刷披在自己肩上的亂發。開始, 她是無意, 誰知, 不大壹會, 蓬亂的頭發,被梳得整整齊齊。連她自己也弄不懂為啥蓬亂的長頭發,用魚刺怎麽能捋順,梳得整齊呢?方雷氏把這些帶魚刺暗暗收藏起來。
第二天她就把這些帶魚刺折斷成壹紮長的短節節,叫來她身邊的所有女子,壹人發給壹節帶魚刺,教她們如何梳頭發。壹群女子嘻嘻哈哈都動手梳起來。開始,有的女子不會使用,魚刺紮進頭皮,有的用力過大,壹下子把帶魚刺折斷了。有的女還說,這不如用兩手指頭理頭發,又保險還能抓癢。此事雖然失敗了,但方雷氏並沒有放棄帶魚刺對她的啟發。用什麽東西能代替帶魚刺呢?方雷氏苦苦思索,日夜設想。有壹天,她遇見黃帝手下專做木工的睡兒,她把帶魚刺拿出來,要求睡兒依照帶魚刺,做壹把木質的梳子。睡兒看了看帶魚刺,告訴方雷氏,可以做,就是沒有這種工具。不過,先讓我試壹試。
不幾天,睡兒用壹塊木板作成壹把帶魚刺式的梳子,拿來叫方雷氏看。方雷氏不看則罷,壹看,噗哧壹下笑得直不起腰來。睡兒不明白什麽意思,方雷氏笑著說,這刺比手指頭還粗,簡直像個耙地的耙子,這怎麽能用來梳頭發呢?睡兒也笑了。但他並沒叫方雷氏失望。回去後,他叫幾個會做木工活的弟兄,壹起商量研究,最後終於用竹子給方雷氏作成了壹把梳子。方雷氏看後,非常高興,中華民族婦女使用梳子時代從此就開始了。難怪陜西乾陵永泰公主墳墓裏出土的那把“憎愛分明梳”和帶魚刺非常相似。 面醜不要怪鏡子--嫫母的故事 嫫母,又名醜女。5000年前,黃帝為了制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面貌醜陋的醜女(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第四妻室。黃帝還說:“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5000年前,黃帝戰蚩尤,降神農,平息了戰爭,統壹了三大部落,結束了野蠻時代,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才剛剛開始。制衣冠,造舟車,梳妝打扮也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時,先民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壹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水邊,整理壹番。所以,古籍書上記載,把這種“照鏡”子,叫“鑒於水”。那麽,這與嫫母有什麽關系呢?相傳,人類使用第壹面鏡子就是嫫母發現制作。那時,黃帝宮裏人經常站在水邊映照自己的臉面,梳妝打扮。嫫母覺得自己長的醜,輕易不去水邊梳妝打扮自己,每逢節日也不隨便拋頭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黃帝身邊幹活兒。有壹次,彤魚氏叫嫫母和她壹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話沒說,就隨同彤魚氏叫嫫母和她壹起上山去了。嫫母氣力大,挖石板比別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塊。這時,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發現石頭堆裏有壹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陽光壹照非常刺眼。嫫母彎腰用手輕輕從地裏刨出來,拿在手中壹看,不由得嚇了壹跳。這是什麽怪物,自己醜陋的面孔全照在這塊石片上。連她自己也覺得奇怪!她悄悄把這塊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黃帝宮裏對任何人也沒有講這件事。她乘周圍無人,又把石片取出來,發現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樣。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廠房,找了壹塊磨石,把石片壓在上邊反復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來壹照,比剛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還是那樣醜。她又磨了壹陣子,拿起來再壹照,自己仍然很醜。嫫母自言自語的嘆息說:“看來面醜不能怪石片(鏡子)。”從此以後,嫫母再也不去河邊、水邊去梳妝打扮了。每天早上起來,照著石片,收拾打扮壹下自己,用後又悄悄藏起來。時間壹長,嫫母也大意了。有壹次嫫母幫助彤魚氏在石板上燒肉,因火力過大,石板被燒炸了,飛起壹塊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臉,血流不止。嫫母趕忙回去,拿出石片,照著自己臉上貼藥。誰知,黃帝不知什麽時候回來,輕手輕腳走到嫫母身後,發現嫫母壹手拿著什麽東西照著自己,壹手向臉上貼藥。黃帝走向嫫母身後,頭貼近嫫母的肩膀,剛要仔細觀看,不料,嫫母驚呼壹聲!她發現石片上出現了黃帝面孔。扭頭壹看,才知黃帝站在她的身後。黃帝問嫫母:“妳手裏拿著什麽東西。”老實忠厚的嫫母,壹聽黃帝問話,知道此事絕不能哄騙黃帝,噗嗵壹聲跪在黃帝面前。嫫母把發現這塊能照人的石片,從頭至尾向黃帝訴說了壹遍,懇求黃帝寬恕她。黃帝聽罷,哈哈大笑,雙手攙起嫫母說:“這是妳壹大發現,妳不但沒錯,還立了壹大功!”黃帝說罷 ,立刻叫來嫘祖,方雷氏,彤魚氏,把嫫母這塊能照見人面孔的石片拿出來,叫她三位妻室見識壹番。嫘祖笑著說:“黃帝,怪不得很長時間不見嫫母去水邊梳妝打扮,原來她有這個照人寶物。”彤魚氏緊接著說:“黃帝,這個發現,應該給嫫母妹妹記壹功!”黃帝興奮地說:“當然要記壹功!”
人類使用鏡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此就開始了。
難怪,有壹本《物原》古書上說:“軒轅作鏡”。《軒轅內傳》這本書上也說:“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用而用。”《述異》這本書上也說:“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鐵鏡和銅鏡。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銅鏡。隨後我國也出土了青銅鏡。秦漢以後,我國銅鏡制造水平已聞名中外。銅鏡不僅是梳妝、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優美的工藝品。
先蠶娘娘--嫘祖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他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谷,馴養動物,冶煉銅鐵,制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余負責做衣服;於則負責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為勞累過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飯,壹日比壹日消瘦。周圍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萬分,個個坐臥不安。守護在嫘祖身邊的幾個女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愛吃的東西。誰知嫘祖壹看,總是搖搖頭,壹點也不想吃。
有壹天,這幾個女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壹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壹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壹片桑樹林裏發現滿樹結著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著去摘,誰也沒顧得嘗壹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後,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回來後,這些女子嘗了嘗白色小果,沒有什麽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麽也咬不爛。大家妳看我,我看妳,誰也不知道是什麽果子。正在過時,造船的***鼓走了過來,發現幾個女子站在那裏發楞,連忙問發生了什麽事。女子們便把她們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說了壹遍。拱鼓壹聽,哈哈壹笑說:“妳們這些憨女子,現在咱們有火有鍋,咬不爛就用水煮嘛!”他這麽壹說,立刻提醒了幾個女子,她們連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進鍋裏,加上水用火煮起來。煮了好長時間,撈出壹個用嘴壹咬,還是咬不爛。正當大家急得不知該怎麽辦的時候,有壹個女子隨手拿起壹根木棍,插進鍋裏亂攪,邊攪邊說:“看妳爛不爛,看妳熟不熟!”攪了壹陣子,把木棒往出壹拉,木棒上纏著很多像頭發絲細的白線。這是怎麽回事?女子們繼續邊攪邊纏,不大功夫,煮在鍋裏的白色小果全部變成雪白的細絲線,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她們把這個稀奇事立即告訴嫘祖。嫘祖是個急性子,不聽則罷,壹聽馬上就要去看。這些女子為了不讓她走動,便把纏在棒上的細線拿到她身邊。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麽山上、什麽樹上摘的。然後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妳們為黃帝立下壹大功。”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後,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壹天比壹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裏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壹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並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並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壹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可惜,中華民族有四大發明,唯獨沒有嫘祖發明養蠶。所以,人類穿絲綢,莫要忘記我們老祖母----縲祖。
釀灑始祖----杜康
杜康,有人說他原是黃帝手下的壹位大臣。 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谷,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杜康很負責任。由於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糧食越打越多,那時候由於沒有倉庫,更沒有科學保管方法,杜康把豐收的糧食堆在山洞裏,時間壹長,因山洞裏潮濕,糧食全黴壞了。黃帝知道這件事,非常生氣,下令把杜康撤職,只讓他當糧食保管,並且說,以後如果糧食還有黴壞,就要處死杜康。
杜康由壹個負責管糧食生產的大臣,壹下子降為糧食保管,心裏十分難過。但他又想到嫘祖、風後、倉頡等臣,都有所發明創造,立下大功,唯獨自己沒有什麽功勞,還犯了罪。想到這裏,他的怒氣全消了,並且暗自下決心:非把糧食保管這件事做好不可。有壹天,杜康在森林裏發現了壹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樹幹。樹幹裏邊已空了。杜康靈機壹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黴壞了。於是,他把樹林裏凡是枯死的大樹,都壹壹進行了掏空處理。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裏了。
誰知,兩年以後,裝在樹洞裏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壹天,杜康上山查看糧食時,突然發現壹棵裝有糧食的枯樹周圍躺著幾只山羊、野豬和兔子。開始他以為這些野獸都是死的,走近壹看,發現它們還活著,似乎都是睡大覺。杜康壹時弄不清是啥原因,還在納悶,壹頭野豬醒了過來。它壹見來人,馬上竄進樹林去了。緊接著,山羊、兔子也壹只醒來逃走了。杜康上山時沒帶弓箭,所以也沒有追趕。他正準備往回走,又發現兩只山羊在裝著糧食的樹洞跟前低頭用舌頭舔著什麽。杜康連忙躲到壹棵大樹背後觀察,只見兩只山羊舔了壹會兒,就搖搖晃晃起來,走不遠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飛快地跑過去把兩只山羊捆起來,然後才詳細察看山羊剛才用舌頭在樹洞上舔什麽。不看則罷,壹看可把杜康嚇了壹跳。原來裝糧食的樹洞,已裂開壹條縫子,裏面的水不斷往外滲出,山羊、野豬和兔子就是舔了這種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聞了壹下,滲出來的水特別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嘗了壹口。味道雖然有些辛辣,但卻特別醇美。他越嘗越想嘗,最後壹連喝了幾口。這壹喝不要緊,霎時,只覺得天旋地轉,剛向前走了兩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沈沈地睡著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當他醒來時,只見原來捆綁的兩只山羊已有壹只跑掉了,另壹只正在掙紮。他翻起身來,只覺得精神飽滿,渾身是勁,壹不小心,就把正在掙紮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順手摘下腰間的尖底罐,將樹洞裏滲出來的這種味道濃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來後,杜康把看到的情況,向其他保管糧食的人講了壹遍,又把帶回來的味道濃香的水讓大家品嘗,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有人建議把此事趕快向黃帝報告,有的人卻不同意,理由是杜康過去把糧食黴壞了,被降了職,現在又把糧食裝進樹洞裏,變成了水。黃帝如果知道了,不殺他的頭,也會把杜康打個半死。杜康聽後卻不慌不忙地對大夥說:“事到如今,不論是好是壞,都不能瞞著黃帝。”說著,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黃帝了。 黃帝聽完杜康的報告,又仔細品嘗了他帶來的味道濃香的水,立刻與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們壹致認為這是糧食中的的壹種元氣,並非毒水。黃帝沒有責備杜康,命他繼續觀察,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倉頡給這種香味很濃的水取個名字。倉頡隨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說完便造了壹個“酒”字。黃帝和大臣們都認為這個名子取得好。
從這以後,我國遠古時候的釀酒事業開始出現了。後世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