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漢官職 詳細點

東漢官職 詳細點

中央官制

太傅 東漢壹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壹的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死後即廢。 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壹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禦屬各二十二人。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令史、禦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三公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裏,與其子皆自殺。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太尉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當時有大司馬吳漢。 參考:《後漢書·百官壹》太尉條原註:“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 按東漢制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壹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勛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壹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二十四人。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上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征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此外,還有黃閣,主簿,是閣下諸吏的長官。另有令史及禦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置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制於尚書臺,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 司徒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而不改。”《後漢書·百官壹》載:“司徒,公壹人。本註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徒。 司徒領太仆、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壹人,秩千石。掾屬三十壹人。 司空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後漢書·百官壹》雲:“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空”。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為禦史大夫,職掌不變,不領禦史臺,與前代禦史大夫僅僅是名稱相同而已。 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壹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禦屬四十二人。 大司馬 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東漢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三公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征。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壹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曹休、曹真;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壹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丁奉、呂岱、陸抗、施績、朱然。 九卿 東漢沿西漢制度,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屬太尉;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壹、光祿勛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之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二、少府尚書改稱尚書臺,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臺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臺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將軍 在秦代以前,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漢代將軍不常設,主征伐。事畢則罷。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後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壹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禦屬三十壹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壹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置,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部隊(如驍騎、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漢末以後,開始出現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

地方官制

州刺史 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各遣刺史壹人為長官。另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稱司隸部(漢代州也稱部)。 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諸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禦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近來流行的韓劇中每每出現的從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等,另統領壹支由壹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設州牧壹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制度上三公按驗,可以直接罷免之。改州牧後,兼領軍政,位高權重,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地域的廣闊,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與西漢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國,查探政情,年終回京復奏。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 郡國 東漢***設郡國壹百零五:王國二十七,司隸部屬郡七,列郡七十壹。除司隸部所轄七郡外,王國與列郡均分隸諸州,其中豫州領郡國六,冀州領九,兗州領八,徐州領五,並州領九,幽州領十壹,青州領六,荊州領七,揚州領六,益州、涼州各領十二,交州領九郡。 東漢制度,皇子封王,以郡為國。每國置傅、相各壹人。傅主王府事,職如漢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務;相有長史壹人,職如郡丞。另置中尉壹人,秩二千石,職如郡都尉,是主管軍政、緝捕盜賊的軍官。 王府置郎中令壹人,秩千石,職務和漢朝的郎中令相類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壹人,秩千石,負責王府的車馬訓練與駕馭;治書數人,秩六百石,職如尚書;謁者數人,秩四百石,職務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蒼長、祠祀長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師所在,長官稱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諸郡各置丞壹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負責民政事務;邊郡(就是設置在邊境地區的郡)另置長史壹人,秩六百石,負責軍政事務。長史之下有司馬壹人,負責具體軍事指揮。東漢內地不設郡都尉,以太守領兵。邊郡置都尉或屬國都尉領軍並轄縣,地位略與內地較小的郡相仿。如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置西河屬國都尉、上郡屬國都尉;永和十五年(公元105年)置遼東西部都尉;漢安帝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侯國、縣、邑、道 東漢的縣級地方建制與西漢相同。 列侯以縣為封地則稱侯國,侯國置相壹人,相當於縣令或縣長(以侯國大小為異),相不隸屬於列侯,但負責為列侯征收租稅。封國戶數在千戶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壹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滿千戶的,只置庶子壹人。東漢的侯另有鄉侯、亭侯,所封之地各為壹鄉、壹亭,這樣的封地轄於所在縣,與鄉、亭相等。 皇後、皇太後、公主的封地稱邑,置令、長。邑的體制與侯國相當。 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隸屬於郡,多設於巴、蜀等西南地區,以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道的長官。 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壹人,秩千石;縣丞壹人,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二人,掌治安。 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壹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縣丞、縣尉各壹人。 東漢諸縣出產鹽的,置鹽官,負責管理鹽場、鹽礦,征收鹽稅。出產鐵的縣置鐵官,負責冶煉、鑄造。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負責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稅賦。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負責管理漁場、征收稅賦。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均隸屬於少府,屬於派出機關。 東漢在縣以下的官制與西漢無異,具體可以參見西漢官制。

漢魏將軍名號列表

春秋之晉國以卿大夫為軍將,遂有將軍之號。自戰國以至秦漢,將軍皆主征伐,臨事而設,事畢而罷。後漢以來,將軍成為軍隊常設統帥,地位日重。起初,將軍依次有大將軍以及驃騎、車騎、衛、前、後、左、右等名號,權位相當於公卿,可開府治事、參與朝政,故將軍之位不輕授於人,唯重臣可以任之,有時則因征伐事由或者作用設立其余諸將軍,如度遼將軍。漢末以至魏晉,征伐頻繁,戰事日增,故設立名目繁多的將軍稱號,即為雜號將軍,逐漸形成了壹系列的將軍名號。 大將軍: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時而在三公之上,時而在三公之下。秩萬石。東漢末年,其位在三公之上,時漢朝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另以袁紹為太尉,袁紹以太尉位在大將軍下,故“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品秩同大將軍,時而在三公之上,時而在三公之下。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兩級:大將軍、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位在驃騎將軍之下,位比上卿。 衛將軍:位在車騎將軍之下,位比上卿。 前後左右四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金印紫綬,位次列於上卿。職務或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漢末以後,將軍名號繁多,名稱素樸之前、後、左、右之類,遂漸廢棄。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列於九卿,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壹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如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漢末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眾多被封為雜號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壹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南北軍。漢末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眾多被封為雜號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級官員。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衛將軍之下。漢末三國時期有加大將軍號,如征西大將軍,位次列於三公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四征將軍之下。漢末三國時期有加大將軍號,如鎮西大將軍,位次列於三公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列於上卿,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源於漢末,曹魏置,第壹品,不常置,屬加官,全稱“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此官者,賜與代表天子威權的符節與黃鉞以節統領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漢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系,故設都督壹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並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始置於三國曹魏,魏文帝以曹真為上大將軍,是諸大將軍中最高稱號。孫權亦曾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數量增加。故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壹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以下皆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壹。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主內外軍政事。另曹操設立軍師祭酒,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壹。曹操曾置領軍壹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壹起並掌禁軍,後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壹。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衛軍。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東漢末年,關東群雄討伐董卓時,袁紹以曹操代理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呂布在殺董卓後,亦曾擔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滿寵曾任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漢武帝始置,原統領水軍,取其舟涉江湖,波浪伏息之意,武帝時衛尉路博德為首任伏波將軍,漢末夏侯惇曾任此職。 ·度遼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漢武帝始置,範明友率軍渡遼水東擊烏桓,武帝後取其渡遼水之意,於是拜其為度遼將軍,漢末高柔曾任此職。 ·遊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漢代所置,以負責統領遊擊機動部隊,以相機出戰迎敵,漢末樂進曾任此職。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漢代統領騎兵之將領,驍騎意為驍勇精悍之騎兵。漢武帝時以李廣為驍騎將軍,率騎兵出擊匈奴,三國曹魏之秦朗曾任此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壹。乃統率諸將之官。曹洪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曹彰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曹洪曾任此職。 ·折沖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樂進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張遼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丁奉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於禁曾任此職。 ·虎牙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劉勛曾任此職。 ·平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步騭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張合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孫堅曾任此職。 ·破羌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張繡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臧霸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周泰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黃忠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王平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孫策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臧霸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滿寵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費觀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孫禮曾任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郭淮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劉封曾任此職。 ·建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曹操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申儀曾任此職。 ·建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孟達曾任此職。 ·建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閻晏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於禁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朱治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麋竺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李嚴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陸遜曾任此職。 ·輔吳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張昭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許褚曾任此職。 ·武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公孫度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步睿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韓當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蔣斌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許褚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龐會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趙雲曾任此職。 ·領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曹休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楊儀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趙雲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魏延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步協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陸遜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張嶷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伊籍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孫乾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李嚴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孫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全琮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楊洪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姜維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朱治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龐德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韓當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徐晃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壹。魯肅曾任此職。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偏將軍: 低級將軍名號,位比雜號將軍略低,高於裨將軍。漢末戰亂,出現了大量隸屬於將軍府的偏將,即為偏將軍、裨將軍,另外也有牙門將軍。當時許多武將都曾被授予偏將軍之職。如曹真、於禁、張郃、關羽、馬超、趙雲、周瑜、魯肅、呂蒙、黃蓋、全琮、韓當等名將皆擔任過偏將軍。 ·牙門將軍(牙門將): 初為劉備所置,為偏將,位比雜號將軍略低。趙雲曾任牙門將軍,赤壁戰後後遷為偏將軍,故牙門將軍低於偏將軍。魏延曾任牙門將軍。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裨將軍: 最低壹級將軍名號,為軍中副將。 ·門下督、帳下督: 漢、魏時期郡國守相的屬吏。漢全稱為“門下督盜賊”,簡稱“門下督”、“督盜”、“督盜賊”。魏、晉或稱“門下督”,或稱“帳下督”。主兵衛,任巡察導從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