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戰國時期歷史和文學的主要作品和內容有哪些?

戰國時期歷史和文學的主要作品和內容有哪些?

《春秋》是中國流傳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原為《魯國史》,全書壹萬八千余字,由魯史家所撰,孔子校勘。後來,壹些描寫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事件的古籍陸續出現,體裁各異,各具特色。如編年體的《左傳》、《公羊傳》、《谷亮傳》;具有民族斷代史性質的《國語》、《戰國策》;最早的族譜書《世本》;《山海經》,以神話傳說為主的地理類,表達哲學思想、政治觀點、歷史觀的百家之書。其中,《左傳》是中國最早的歷史巨著,也是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往往結合現實用歷史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比如孟子說“言必稱堯舜”,提出“五百年內,君王昌盛,其間必有名人”的觀點。商鞅說“三代為王不同禮,五叔為霸不同法”,“天下不共治,國家無法無天”,為變法制造輿論。鄒衍講歷史,馳騁想象,極大地拓展了時空觀念,提出了適應君主專制需要的“五德始於終”的理論。李斯以秦史為基礎的秦政治論,韓非的“天下有異則異”、“物有異則變”和“今非古”論,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

秦漢時期出現了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家言”的寫作宗旨,開創了集傳記、表、書、世家、列傳於壹書的傳記通史體例。《史記》共130卷,52萬多字,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劉徹,跨越3000多年。班固編纂《漢書》100卷,80萬字,“翔實而詳盡”,只記述西漢的歷史事件,開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尚書》和《韓》兩部著作各有所長,思想傾向不同,文筆各異,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繼《史記》、《漢書》之後,漢唐時期出現了許多傳記類史書,包括《三國誌》、《後漢書》等名著。唐朝前壹百年出版了八部史書(官訓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數》、《周樹》、《北齊書》、《隋書》;私編《南史》《北史》)。此後,傳記類史書壹代又壹代地修改,其體例大致定型。編年體和其他類型的歷史書也有所發展。荀悅撰寫《漢紀》以編年體描述西漢歷史,《後漢紀》等編年體隨之產生。有紀傳體國史《春秋十六國》,最早的地方誌《楊樺國誌》,還有各種與歷史有關的著作,如《佛國誌》、《高僧傳》、《世說新語》、《顏家訓》、《洛陽記》、《朱》等。根據隋書的說法?從漢代到隋代的史書多達數百種,反映了史學的宏大發展。

此時,文獻整理工作已經開始。劉向、劉欣奉命校書,著有《別錄》、《七略》,對歷史文獻學有重大貢獻。唐初,他也重視文獻整理工作,並修訂了《隋書?《經籍誌》在歷史文獻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與先秦時期的史學相比,秦漢至初唐時期的史學具有顯著的特點。第壹,史學逐漸從從屬地位獨立出來。東漢以前的史籍很少,《別錄》、《七律》分類中也沒有史部。《漢書·文藝誌》記載了《劉壹略》和《春秋家》中的史書,並將史書附於經典之上。自東漢以來,史書大量湧現,史書種類增多,史學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朝廷設立了史家和博物館,史部也被列入目錄,這些都表明史學已經形成了壹門獨立的學科。這壹時期的歷史著述有官有私有私,趨勢是官修日盛行。

隨著士紳地主勢力的崛起和門閥制度的盛行,歷史上的士紳烙印凸顯,最顯著的是譜牒作品和譜牒有了很大發展,包括譜牒、譜牒、宗譜、姓氏譜牒。東晉南朝士人擅譜牒,以賈、王為巨匠。同時,家族傳記和官宦傳記也反映了當時崇尚門第的社會習俗。

少數民族在歷史上也占有壹席之地。除了記載各民族歷史的官方傳記外,還有記載各民族歷史的專門書籍,民族問題也體現在史學中。

關於史學的評論,司馬遷曾說《春秋》是“禮義之大集”,“取其善,棄其惡”,指出了史書的教育功能和政治意義。同時明確表示決心“繼春秋”寫史,表達了以史為己任的意識。班彪的《前史簡評》是壹篇史學專論。講的是古史家和史記,重點講的是司馬遷和史記。既肯定二人有"好史之才",又指責二人"毀道",可見馬與班史學思想的差異。班彪的思想被他的兒子班固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