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冼星海、聞壹多、王維、崔顥、陶淵明、布豐、法布爾的簡介

冼星海、聞壹多、王維、崔顥、陶淵明、布豐、法布爾的簡介

1、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壹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月13日生於澳門,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誌淩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壹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余,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2、聞壹多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壹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壹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壹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壹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趕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壹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壹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壹起。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沈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壹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3、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4、崔顥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沈,終不得誌。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裏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裏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麽?很值得人們思考。

5、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誌。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壹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6、布豐

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蒙巴爾城的貴族家庭。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後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

生平簡介

布豐1707年出生在法國,他的父親是法國壹個地區的領主,還當過議會議員。殷實的家境使布豐不必為柴米油鹽煩心。十幾歲時,布豐在父親的意願下學習法律。1727年,布豐遇到了壹位瑞典數學家,在他的影響下,布豐學習的重心放到了數學領域。幾年後,布豐跨越英吉利海峽到達英國。在那裏,他被英國的學術氣氛所感染,並折服於大科學家牛頓的理論,開始埋頭研究物理學。回到法國後,他壹邊將英國學者的著作翻譯成法文,壹邊自己進行研究,發表科學論文。1739年,他獲得了皇家科學院合作院士的頭銜,並榮任皇家植物園的總管。從此,他的研究方向又轉向了動植物和地球演化。

廣泛的興趣、深入的鉆研和優美的文筆,是布豐的長處,也是他完成浩瀚的36卷《自然史》的保障。這部巨著內容廣博,包括地球、鳥類、礦物、卵生動物等知識,是除了無脊椎動物以外的植物界和動物界的完整自然史。也許是出身貴族的緣故,布豐藐視“低級”的無脊椎動物,不願降低自己的身份來研究這些動物。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布豐的科學精神。他對實驗非常重視,認為唯有實驗才能澄清壹些生物的概念。因此在必要時,他也會脫掉自己的豪華襯衫,親自對動物做實驗。貧困可以使人消沈,富貴可以使人浮躁,而林奈與布豐顯然克服了貧困和富貴的負面影響。百科全書式的《自然史》的寫作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必須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鉆研,沈迷於聲色犬馬的貴族是做不到這壹點的。布豐的著作給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優美動人的文筆也將法國公眾的興趣引向了生物學領域中。

7、法布爾

1823年12月22日,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恩村壹戶農家。被世界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也被法國人稱為“昆蟲界的維吉兒”。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1829年,法布爾回到聖雷恩開始上學,但那壹段兒時歲月壹直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爾壹家來到了羅德茲,其父靠經營壹家咖啡館維持生計。

1837年,壹家人又移居到圖盧茲。法布爾進了圖盧茲的神學院,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曾在鐵路上做過工,也在市集上賣過檸檬。後來,他通過了阿維尼翁師範學校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了高等學校文憑。畢業後,時年十九歲的法布爾在卡本特拉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

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阿維尼翁的植物學家勒基安向他傳授了自己的學識。此後,他又跟隨著莫坎-唐通四處采集花草標本,這位博學多才的良師為法布爾後來成為博物學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壹所學校,並舉家遷進了聖-多米尼克街區的染匠街壹所簡樸的住宅裏。

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於茜草粉末。

1860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後來,法布爾應公***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壹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並壹住就是十余年。在這這十余年裏,法布爾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壹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壹同到萬度山采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使兩人先前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壹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有六個孩子,其中惟壹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後,法布爾將發現的幾種植物獻給了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對真菌的研究壹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壹。

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菇的研究也十分詳盡,並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菇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font color=#000000],並壹直居住到逝世。這是壹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鐘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壹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壹邊進行觀察和實驗,壹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劄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font]

法布爾壹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致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裏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樸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於《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並不頻繁。公***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侖三世,後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 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菇》、《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余,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壹些小曲。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